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评,又包括评价和建议。但新闻媒介对坏人、坏事,特别是对贪污腐败、徇私枉法和野蛮执法等行为的揭露和批评,是中国现阶段舆论监督的主要和常见的形式。长期以来,许多人,尤其是一些地区的党政领导人,对舆论监督存在一种抵触情绪,认为舆论监督就是在揭露本地方的问题,是揭短,担心舆论监督揭露社会阴暗面,一会影响社会稳定,认为舆论监督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造成社会动荡;二会影响自己的政绩,认为舆论监督暴露的问题都是“丑事”,不仅让地方领导脸上无光,而且会给地方形象抹黑,影响本地招商引资,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对舆论监督的问题极力掩盖,不敢曝光,使得舆论监督困难重重。笔者多年从事舆论监督工作,对舆论监督之难深有体会。在困难条件下,要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以下几种职业素养。
切实依靠人民群众
既然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监督线索来源于人民群众,监督结果服务于人民群众,因此切实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实施舆论监督时,人民群众在阅读和收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问题,这些想法和问题往往是新闻工作者所想象不到的。如《深圳晚报》在2000年7月5日至18日在一版刊发的《追踪57份失踪的人事档案》的8篇连续报道,就是一开始接到群众的投诉电话后,记者一步一步进行调查,然后一篇一篇地刊发记者的追踪调查报道,在整个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热心的读者出面予以帮助或打来电话给记者出主意想办法。深圳市档案局领导通过报纸看到档案丢失的消息后,当即表示积极支持报社的监督,并委派一名律师协助记者追踪调查,结果在大家的热心参与和关注下,57份失踪了一年的人事档案顺利地找到了。而整个报道既充分体现了群众的积极参与,也树立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良好形象,消除了群众心目中的疑团。在新闻舆论监督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意识,既能避免媒体“一家言”的冷场气氛,又能营造一种群体监督的气氛,有利于对监督对象造成威慑力,对其工作的尽快改进大有裨益。同时也可在参与的群体当中传播公正、民主、正义的健康风尚,使舆论监督不再单枪匹马,孤军奋战。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进行舆论监督,必须有正确的出发点,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把握。有位领导同志曾这样形容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
舆论监督工作如此重要,这就要求从事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要有大局意识,着眼于帮助有关方面改进工作,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不能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或图一时之快,给党和政府的工作添乱。舆论监督不是“负面报道”,它应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造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抓住本质、打中要害。首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更是舆论监督报道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的是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对事实本身负责,还要对事实使用的准确性负责。问题要选准,事实要准确,材料要可靠充分,思考严密,客观有据。一篇舆论监督报道立不立得住,关键要看事实是否真实、结论是否立得住。搞批评报道,一定要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宁可留有余地,切莫把话说过头。舆论监督的力量来自于事实,事实的准确是舆论监督生命之所在。其次,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选准批评对象。舆论监督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看到什么批评什么,也不要老是揪住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搞些不痛不痒的报道。舆论监督要抓那些典型的、有紧迫现实意义的、与广大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抓那些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抓那些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又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
依法采编、恪守道德
舆论监督要依法进行。新闻工作者只有依法采编,才能得到法律强有力的保护。
新闻工作者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除依法采编外,还需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否则,将会辜负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职业道德观来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行使其职业权利,完成其职业使命和任务的基本条件。写舆论监督报道,必须为党和人民利益鼓与呼,决不允许站在个人和小团体的立场,以舆论监督的名义,谋自己的私利。实施舆论监督,必须出于公心,要坚持党性原则,摒弃个人的恩怨得失,不能戴有色眼镜开展舆论监督,必须客观公正,不能被人利用。应该说,我国新闻界绝大多数舆论监督报道是坚持了党性原则的,但也确有极个别的害群之马,或者有的不法之徒,冒充新闻记者,以“曝光”相威胁,甚至敲诈勒索,谋取个人的私利。这种行为败坏了舆论监督的声誉,也极大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
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是为了把党和人民的崇高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从事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具备上述素养,切实依靠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依法采编、恪守道德,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实现舆论监督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切实依靠人民群众
既然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监督线索来源于人民群众,监督结果服务于人民群众,因此切实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实施舆论监督时,人民群众在阅读和收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问题,这些想法和问题往往是新闻工作者所想象不到的。如《深圳晚报》在2000年7月5日至18日在一版刊发的《追踪57份失踪的人事档案》的8篇连续报道,就是一开始接到群众的投诉电话后,记者一步一步进行调查,然后一篇一篇地刊发记者的追踪调查报道,在整个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热心的读者出面予以帮助或打来电话给记者出主意想办法。深圳市档案局领导通过报纸看到档案丢失的消息后,当即表示积极支持报社的监督,并委派一名律师协助记者追踪调查,结果在大家的热心参与和关注下,57份失踪了一年的人事档案顺利地找到了。而整个报道既充分体现了群众的积极参与,也树立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良好形象,消除了群众心目中的疑团。在新闻舆论监督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意识,既能避免媒体“一家言”的冷场气氛,又能营造一种群体监督的气氛,有利于对监督对象造成威慑力,对其工作的尽快改进大有裨益。同时也可在参与的群体当中传播公正、民主、正义的健康风尚,使舆论监督不再单枪匹马,孤军奋战。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进行舆论监督,必须有正确的出发点,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把握。有位领导同志曾这样形容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
舆论监督工作如此重要,这就要求从事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要有大局意识,着眼于帮助有关方面改进工作,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不能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或图一时之快,给党和政府的工作添乱。舆论监督不是“负面报道”,它应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造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抓住本质、打中要害。首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更是舆论监督报道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的是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对事实本身负责,还要对事实使用的准确性负责。问题要选准,事实要准确,材料要可靠充分,思考严密,客观有据。一篇舆论监督报道立不立得住,关键要看事实是否真实、结论是否立得住。搞批评报道,一定要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宁可留有余地,切莫把话说过头。舆论监督的力量来自于事实,事实的准确是舆论监督生命之所在。其次,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选准批评对象。舆论监督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看到什么批评什么,也不要老是揪住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搞些不痛不痒的报道。舆论监督要抓那些典型的、有紧迫现实意义的、与广大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抓那些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抓那些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又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
依法采编、恪守道德
舆论监督要依法进行。新闻工作者只有依法采编,才能得到法律强有力的保护。
新闻工作者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除依法采编外,还需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否则,将会辜负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职业道德观来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行使其职业权利,完成其职业使命和任务的基本条件。写舆论监督报道,必须为党和人民利益鼓与呼,决不允许站在个人和小团体的立场,以舆论监督的名义,谋自己的私利。实施舆论监督,必须出于公心,要坚持党性原则,摒弃个人的恩怨得失,不能戴有色眼镜开展舆论监督,必须客观公正,不能被人利用。应该说,我国新闻界绝大多数舆论监督报道是坚持了党性原则的,但也确有极个别的害群之马,或者有的不法之徒,冒充新闻记者,以“曝光”相威胁,甚至敲诈勒索,谋取个人的私利。这种行为败坏了舆论监督的声誉,也极大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
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是为了把党和人民的崇高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从事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具备上述素养,切实依靠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依法采编、恪守道德,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实现舆论监督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