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中的悲凉人生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深邃,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在整个中国词坛上,李煜是个不容忽略的存在。其词哀婉深切,震撼人心,远远超越文字本身。如泣如诉的“亡国之音”在他的小词中倾泻,仿佛一幅泼墨写意将人生之悲渲染得酣畅淋漓。“深哀浅貌,短流长情”,他的仇恨在长短不齐的词句间奔突流走,词,在此时成为他抒发感情的最佳方式。悲哀是词的底色,凄凉是他词的基调。词,已渗入到他的血液,幻化成他的生命,悲情之词中蕴涵着悲情人生,读他的词,如鱼饮水,冷热自知。
   在文学研究中,借助“抓主要意象”来欣赏作品的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仅撷取李后主词中的“水”“月”两个意象,旨在解读其词其人。
   一、江水空流:引江水流露无限愁恨
   由帝王沦落为阶下囚,由此产生的失落是任何人也无法承受的,更何况多愁善感的后主李煜。如果单纯将其看成一个文人,那么在中国文坛上还没有哪位文人有如此沧桑的人生经历。“往事只是哀!对景难排”(《浪淘沙》),回忆意味着痛苦的,痛苦中包含着无限的仇恨,反映到词中便化做了不尽的江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乌夜啼》),“待月池台空逝水,映花楼阁漫斜晖”(《浣溪沙》),等等。滚滚东流的春水,不但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拓展,而且也隐喻着亘古不变的情韵。用水写仇恨是李煜的大明智,春水暗涨本来应该用来形容生气勃勃的事物,但李后主转而写仇恨,于是仇恨充塞天地之间,无所不在,他干枯的生命因此更加暗淡,沉痛的人生因此而更加凄凉。“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多情之人,遗恨长在,人生有限,愁恨无限。江水流淌于天地之间,流淌于古今之间,载着亡国之君的愁恨,不知要穿越多少王朝。
   二、小楼凄月:以凄月演绎人生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冷月无声,摇曳千古,小楼凄月,寄托着词人的深深的哀愁。月本无所谓冷热,月之冷是客观物像作用于人心灵的主观感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月亮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后主昔日的容颜与今日的愁颜。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对月的情有独钟:“正如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归时休放烟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捣练子令》),“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剥孤船。笛在月明楼”(《望江南》)。这里的故国之月,亦即今日的“不堪回首之月”,月升月落,月盈月亏,本为自然界的正常变化,可在多情的词人心里却也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乌夜啼》),亡国之后,他乡为客,月也不再是一轮圆月,而成了一钩残月斜挂天际。残月如血,残月似号角,在凄清的小楼上,吹出低沉的哀鸣,天际残月,似乎也在演奏着一曲深沉的挽歌,为词人送行,凄清的残月,融合着词人的孤独和无奈。一代风流的君主,面对天涯残月,演绎出凄美、哀怨的人生绝唱。
   王国维称李后主为“以血写书”的词人,《虞美人》是李后主最后的一首词,也因此成为他生命的绝唱。而斜挂在天际的那钩残月,则是李煜生命的最后一滴血。
   “水”“月”是李煜词中的血脉与灵魂,它们共同承载着他人生的沧桑。“月”承载着他生命过往中那些永恒的记忆 “水”中流淌着他一生的愁苦哀怨。它们似乎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结,月永恒照亮往昔的记忆,水流万古无限恨,共同组成了一个残破而又完整的世界。
其他文献
李白是千古诗歌史中难得一见的浪漫不羁的天才,他的诗歌从唐代开始就一直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华民族由于历史和其他的原因,常常是拘束的、温柔敦厚的,急需注入一种开放的、自由进取的精神,李白的诗歌恰恰能够填补这一精神空白,李白的诗对中国人精神解放有种特殊的效应。读李白的诗,就好像喝五十六度的二锅头,一口下肚,烈兴上涌,令人畅快;读李白的诗,又好像观层峦叠嶂、汪洋大海,那雄伟壮观
期刊
中学语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痛苦”,教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课堂上眉飞色舞,慷慨激昂,而学生对语文学习却不感兴趣,课堂上“万马齐喑”。知识可能学了一些,可文化素养却不高,更是缺少一种文化精神底蕴。   新课标为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指出了方向,新课标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
期刊
今天听杨公平的《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讲座,有一句话感受最深,“当今社会最需求的是没有功利性的最纯粹的情感”。   事实上,即使是在学校这样角色单纯的场所,这种纯粹的没有功利性的情感也很少见。教师往往关心最多的是哪些学生的成绩好,能考什么样的大学;哪些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有效分,那些学生即使某一科成绩不错但也是无效分;甚至于哪些学生的父母是高官,哪些学生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农民;等等。   教师怎
期刊
这学期,语文选修分两大块,一是《唐诗宋词选读》,一是《史记》。可以说,《史记》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历史巨著,也堪称完美的高中古文阅读典范之作。   可有些学生拿到《史记》课本后,又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甚至历尽千难万险要改学诗词。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史记》这么长的文言文,真可怕。   怎么能让这些文言文不再可怕呢?有人说,教学活
期刊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孩子是否能成才,是否能在社会有用武之地,都在学校的教育,其实,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教育生涯的一部分。而在孩子的一生中,接触最早的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家庭教育。正如俗话说所说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找到影子,必须要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以上分析,父母在平日生活中,就应该给孩子做一个榜样,从小培养孩子做个有教养的人。  
期刊
教师的教法不一,教学风格也多样,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大气灵动,有的温婉质朴。但都是从指导学生研究文本出发,自主学习,也处处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成效大家有目共睹。   一、导入时创设情境,语言优美,切入点简洁、自然、巧妙   比如,教学《赤壁赋》时,大多数教师的导入语都非常精彩,有的是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有的是结合别人对苏轼的评价,有的是从苦难挫
期刊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让生活走进教学,让教学贴近生活,让教学与生活和谐地衔接。彻底解决过去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引导探究、重智力培养轻全面发展、重经验模式轻创新实践等教学低效现象,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等待、设疑和反思,这样,才能调整好教师的角色,才能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理念。   一、教师要学会等待   在学校平时的听课活动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情景一:一位教师教学
期刊
近几年来,在写作教学中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学生的作文言之无文,视角狭窄,素材单一雷同,很少能够关注社会民生,很少能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很少能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曾有人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   面对这种现状,写作教学该何去何从?“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作文放到生
期刊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
期刊
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全国统编的中学语文教材而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佳作,也有被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代表《红楼梦》。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是非常合适的美育教材。可是,为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