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又一次让我们感到了震惊和不安。自1985年以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青少年学生体质的“硬件”水平即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柔韧及肺活量等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肺活量指标连续25年一路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的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伴随着这些“硬件”衰退而来的是中老年病低龄化和青少年学生“软件”问题层出不穷,怕吃苦不劳累、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下降,动辄以自杀等行为面对人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运动不足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因素,虽然造成学生运动不足有种种原因,但体育课程与教学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思考。
反思一:体育课程与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性质界定看,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为增进学生健康服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三维健康观”是一种进步与发展,但有些教师对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三者之间的定位有失主次,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身体健康功能、心理健康功能、社会适应功能等三维健康同等重要。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为主的学科教学,应掌握运动技能技术、发展体能,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是根本、是主体,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两翼。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技术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高度关注学生身体健康。
反思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要重视运动技能教学
当前,体育课主要的育体功能并没随着课改而改变,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获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意识和爱好,从而延续他们的锻炼兴趣和健身习惯,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而“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提高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载体”和“途径”,“运动技能”怎能一个淡化了得。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与提高,体育课就只能是肤浅游戏的堆砌,只能是幼儿型体育活动的延伸(毛振明)”,体育课也就变成了单纯的活动课、休闲课、游戏课了,这样也就失去了体育教学本质意义。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运动技能教学。但是,我们也不能单纯地“为运动技能而教,为运动技能而学”,在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将运动技能的教学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
反思三:体育课程与教学要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
前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认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玩的开心,似乎体育课也就成功了,学生的心理也就健康了,忽视了体育知识的掌握、课堂中的素质练习和学生刻苦锻炼精神的培养。其实这既没重体,又没重育,只考虑到“运动参与”目标。再看近几年的体育专业期刊和学校体育教改的相关书籍,很少有人谈起“运动负荷”,几乎到被人淡忘的地步了。现在体育教学真的不需要运动负荷了吗?体育课如果缺少科学的身体活动,没有一定的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或不是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项目,应称之为娱乐活动,而不是体育教学(活动) ,追求华而不实的所谓创新教学,似乎偏离了体育课程标准的本义。尤其是目前我国学生体质每况愈下,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体育课承载一定的运动负荷是非常必要的。
反思四:体育课程与教学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体育的一大隐患,也是关学生安危的生命线。在“安全第一”的思想下,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由于过分担心学生在体育课上受伤,怕受到学校、家长的指责,于是体育课上总是小心谨慎,几乎不敢让学生放开运动,特别是出现了惧教器械课现象,更有不少学校安装的供学生课外活动用的室外活动器械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常年不用),还美其名曰“这样安全,不会出事”。表明了学校安全工作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巨大影响力,体育教师们“为了学生的安全,只好损害学生健康”,达成了 “宁肯坐死,也不跑死”的共识。我想,所有这些必然导致近几年来我国学生体质水平下降因素之一,这不得不引起我拉的反思。据了解,在日本,学生在课堂和体育运动时出现意外伤害事故,都由保险公司负责解决,家长从来不认为学校或教师有什么不对,通常学生家长会向学校和教师赔礼道歉,反复说对不起,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受伤,给学校和老师增添了麻烦,所以道歉的应该是他们。这一点,我们真有点羡慕日本的教师。体育的挑战性、竞争性很强,本身具有危险性,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伤害事故。要想在体育教学中避免一些伤害事故的发生,除了安全警钟长鸣以及对事故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外,最主要的还是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我们无权以避免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为由,随意减少教学内容或体育活动,以牺牲学生一生的健康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平安。
反思五:体育课程与教学要通过学习内驱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过于注重形式,认为学生对某些方式方法的兴趣等同于对体育课程本身的兴趣,而忽视通过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活泼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活动固然重要,但仅仅靠课堂的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真正的体育兴趣和纯正的体育学科兴趣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即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了运动技术,形成了运动技能,在每项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都能依据身体条件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挑战目标,非常关注与自己专长体育运动最新运动赛事和运动成绩。这样的兴趣才能是有利于学生日后所需的终身体育发展与身体健康成长所需的纯正的体育兴趣,才是学生要培养的兴趣。所以,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技能,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或锻炼时才能正真地感受到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和成就感。
反思六:体育课程与教学要注重课的实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体育教师从“新”字上下功夫,采用新方法、新形式、新内容、新器材、新教学手段等。着实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使新课程充满了活力。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些课中为了体现全新教学,有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不利于学生在课外主动练习。在一节教学比赛课中,把在正常体育课上见不到,而且很难做到的高、精、贵的道具搬到课堂,布置所用的教具竟达上千元,帮助布置场地的人数自然也不在话下。虽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操作不便,实效欠佳,不宜推广。体育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身体练习这载体借助已有各种器材,结合学生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教学手段、方法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注重课的实效性。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必须结合体育学科的本质特点,既要吸收先进理念,又要继承多年来积累的好经验,。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体育课程新理念,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才能认清体育教学中“浮华”改革现象,回归体育教学之本,提升体育教学品位——体育课程与教学要为增进学生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2006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的公告
2.夏峰.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6(4):卷首
3.季浏.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J].体育教学,2006(2):4-6
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6
5.王月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执行中产生的误解[J].体育学刊,2005(4):98-100
6.吴宏健.新一轮体育课改带来的困惑和误区[J].体育学刊,2005(6):112-114
7.邢树强.从学生体质的健康状况分析学校体育改革的误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0):412-414
8.李小伟.学生体质在“安全第一”中不断下降[J].中国学校体育,2006(4):10-11
9.管水法,等.什么样的兴趣才是学生需要的兴趣[J].体育师友,2006(1):卷首
反思一:体育课程与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性质界定看,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为增进学生健康服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三维健康观”是一种进步与发展,但有些教师对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三者之间的定位有失主次,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身体健康功能、心理健康功能、社会适应功能等三维健康同等重要。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为主的学科教学,应掌握运动技能技术、发展体能,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是根本、是主体,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两翼。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技术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高度关注学生身体健康。
反思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要重视运动技能教学
当前,体育课主要的育体功能并没随着课改而改变,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获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意识和爱好,从而延续他们的锻炼兴趣和健身习惯,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而“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提高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载体”和“途径”,“运动技能”怎能一个淡化了得。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与提高,体育课就只能是肤浅游戏的堆砌,只能是幼儿型体育活动的延伸(毛振明)”,体育课也就变成了单纯的活动课、休闲课、游戏课了,这样也就失去了体育教学本质意义。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运动技能教学。但是,我们也不能单纯地“为运动技能而教,为运动技能而学”,在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将运动技能的教学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
反思三:体育课程与教学要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
前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认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玩的开心,似乎体育课也就成功了,学生的心理也就健康了,忽视了体育知识的掌握、课堂中的素质练习和学生刻苦锻炼精神的培养。其实这既没重体,又没重育,只考虑到“运动参与”目标。再看近几年的体育专业期刊和学校体育教改的相关书籍,很少有人谈起“运动负荷”,几乎到被人淡忘的地步了。现在体育教学真的不需要运动负荷了吗?体育课如果缺少科学的身体活动,没有一定的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或不是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项目,应称之为娱乐活动,而不是体育教学(活动) ,追求华而不实的所谓创新教学,似乎偏离了体育课程标准的本义。尤其是目前我国学生体质每况愈下,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体育课承载一定的运动负荷是非常必要的。
反思四:体育课程与教学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体育的一大隐患,也是关学生安危的生命线。在“安全第一”的思想下,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由于过分担心学生在体育课上受伤,怕受到学校、家长的指责,于是体育课上总是小心谨慎,几乎不敢让学生放开运动,特别是出现了惧教器械课现象,更有不少学校安装的供学生课外活动用的室外活动器械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常年不用),还美其名曰“这样安全,不会出事”。表明了学校安全工作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巨大影响力,体育教师们“为了学生的安全,只好损害学生健康”,达成了 “宁肯坐死,也不跑死”的共识。我想,所有这些必然导致近几年来我国学生体质水平下降因素之一,这不得不引起我拉的反思。据了解,在日本,学生在课堂和体育运动时出现意外伤害事故,都由保险公司负责解决,家长从来不认为学校或教师有什么不对,通常学生家长会向学校和教师赔礼道歉,反复说对不起,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受伤,给学校和老师增添了麻烦,所以道歉的应该是他们。这一点,我们真有点羡慕日本的教师。体育的挑战性、竞争性很强,本身具有危险性,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伤害事故。要想在体育教学中避免一些伤害事故的发生,除了安全警钟长鸣以及对事故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外,最主要的还是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我们无权以避免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为由,随意减少教学内容或体育活动,以牺牲学生一生的健康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平安。
反思五:体育课程与教学要通过学习内驱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过于注重形式,认为学生对某些方式方法的兴趣等同于对体育课程本身的兴趣,而忽视通过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活泼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活动固然重要,但仅仅靠课堂的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真正的体育兴趣和纯正的体育学科兴趣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即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了运动技术,形成了运动技能,在每项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都能依据身体条件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挑战目标,非常关注与自己专长体育运动最新运动赛事和运动成绩。这样的兴趣才能是有利于学生日后所需的终身体育发展与身体健康成长所需的纯正的体育兴趣,才是学生要培养的兴趣。所以,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技能,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或锻炼时才能正真地感受到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和成就感。
反思六:体育课程与教学要注重课的实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体育教师从“新”字上下功夫,采用新方法、新形式、新内容、新器材、新教学手段等。着实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使新课程充满了活力。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些课中为了体现全新教学,有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不利于学生在课外主动练习。在一节教学比赛课中,把在正常体育课上见不到,而且很难做到的高、精、贵的道具搬到课堂,布置所用的教具竟达上千元,帮助布置场地的人数自然也不在话下。虽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操作不便,实效欠佳,不宜推广。体育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身体练习这载体借助已有各种器材,结合学生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教学手段、方法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注重课的实效性。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必须结合体育学科的本质特点,既要吸收先进理念,又要继承多年来积累的好经验,。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体育课程新理念,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才能认清体育教学中“浮华”改革现象,回归体育教学之本,提升体育教学品位——体育课程与教学要为增进学生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2006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的公告
2.夏峰.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6(4):卷首
3.季浏.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J].体育教学,2006(2):4-6
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6
5.王月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执行中产生的误解[J].体育学刊,2005(4):98-100
6.吴宏健.新一轮体育课改带来的困惑和误区[J].体育学刊,2005(6):112-114
7.邢树强.从学生体质的健康状况分析学校体育改革的误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0):412-414
8.李小伟.学生体质在“安全第一”中不断下降[J].中国学校体育,2006(4):10-11
9.管水法,等.什么样的兴趣才是学生需要的兴趣[J].体育师友,2006(1):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