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名言应该如何译?

来源 :英语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wa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前470)是希腊最早的唯物论哲学家。他出身于大贵族家庭,保留下来的著作有130余篇。赫拉克利特指出: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他把世界比做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并且断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里的流水经常变化,这一次踏入这条河流是这样的流水,下一次踏入这条河流时,又会遇见新的流水。他还认为,即使走下同一条河流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新的流水。因此,“我们走下而又不走下同一条河,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恩格斯指出:“这个原始、素朴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达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60页)
  赫拉克利特原话是希腊文,我没有学过希腊文,但他这句话翻译成英文是这样的:“You can’t step twice into the same river”。这句话,学过英语的人都能懂得,倘若这句英文翻译成中文,那就是异彩纷呈,我就所见的一些译法摘抄如下,以兹比较。
  1. 一个人不可能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2.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3. 不能第二次走入同一条河。
  4. 走入同一条河道的人,流过他们脚下的,是不同的,永远不同的水。
  5. 濯足长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
  6. 走在流水里,提起脚来再踏下去,已不是原来的水了。
  有人读了以上的译文,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7. 同一流水,人不可能两次涉足。
  还有人又提出两种译文:
  8.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走入同一条河,趟同样的流水。
  9.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在同一条河里趟同样的流水。
  综上所列各例,决定理解和翻译的不是如何翻译动词“step”,而是名词“river”。也就是赫拉克利特说“river”(河流)时,他不是指“the course of the river(河)”,而是指“the flowing water(流)”。凡人听了哲学家这句话的第一反应多半是“怪哉”,细而思之则豁然开朗。这是因为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有的话语十分明白,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fear neither hardship nor death)”。但是,有的话语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思并不一致,即所言非所意。这就给翻譯带来了难题:是译其表层意思呢,还是深层意思,还是两层意思兼而顾之呢?这就要译者思索一番了。我以为这一句话,还是用直译法为好。为什么?因为这句话就是从希腊语直译过来的。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翻译实际上取决于译者要把什么样的信息以及多少信息翻译给读者。当然是准确的信息,百分之百的信息。其实,有时问题并不是这样简单,要看原作者的意图(intention)是什么。哲学家,有时候和说相声一样,并不是把话说得那么明白。说相声的甩给你一个包袱,哲学家则留给你思考的空间,所谓言近旨远是也,否则人家还算是哲学家吗?当然,有时他也怕你不懂,还是会把话说得很明白——在第一处,赫拉克利特就说“Everything flows and nothing stays”(万物皆流,万物皆变)(柏拉图,《克拉底鲁篇》)*,重申了他的论点,翻译家亦然——你若是把什么都译得清清楚楚,话里话外,那么译文读者还用再费心思考吗?所以译者要为读者做多少事也是有个度的,做得过了,或做得不及(过犹不及),都是欠妥的,其实我也还是少说为佳,让读者自己细细琢磨为好。对了,我还要添上第10种译文。
  10. 你不能二次走下同一条河。(见刘世铨编写《西欧哲学史讲话》第15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11月第1版)
  这10种译文,谁的最贴近原文,请读者自行斟酌。
  * 克拉底鲁(Cratylus),古希腊哲学家,是赫拉克利特的学生,苏格拉底的同时代人,被认为是柏拉图的第一位老师。
其他文献
The people you work with are driving you nuts and you’d love nothing more than to scream at them at the top of your lungs.1  Sure, you’d feel so much better venting your rage, but overt anger remains
The life of man may be viewed in many different ways. He may be viewed as one species of mammal and considered in a purely biological light.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his success has been overwhelming.
Britain is a nation of hat wearers, of that there is no doubt. From the Artful Dodger’s battered top hat to Winston Churchill’s homburg, the history of the country can be told through the hats that ha
各行各业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金句”。例如,在成功学中,人们常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你首先要具备成功人士的基本素质。那么在口译行业中,多少代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又总结和留下了什么样具有启发意义的“金句”呢?  口译金句1:An interpreter should 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这句话据说是原联合国著名英法同传Jean Herbert说的
All artists must learn to see, but the imperative(命令,规则)was literal for young Auguste Rodin. He squinted(眯眼看)through five years of boarding school before realizing that the obscurities(模糊)on the black
过去一年里,本专栏大部分的文章都在探讨英文里的借词(loanword),有拉丁文(Latin)、法文(French)和意大利文(Italian)。英文词汇海纳百川,其中外来语的种类纷杂,欧洲的西班牙文(Spanish)、德文(German)、荷兰文(Dutch)、北欧语(Norse),亚洲的阿拉伯文(Arabic)、波斯文(Persian)、印地语(Hindi)、日文(Japanese),还有曾经
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下)
形容词在英语词汇中的数量仅次于名词和动词,一般用来描述人物、事物或地点的性质。恰当地使用形容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在翻译时要注意选词的灵活性和语言风格,力图从效果上追求原文所传达的意境。一、古典作品翻译中的形容词  【例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译1】So dim, so dark, / So dense, so dull, / So damp, so dank, so d
选举(election)、精英(elite)与诚品(Eslite)书店
If I were to compile1 a list of the 10 most utilized words in higher education, one of them would certainly be: globalization. I’m not sure whether people have just become cognizant of modern global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