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笔者强调了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结合了具体的教学实例介绍了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真实体会与反思。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作为一股强劲的教学思潮,引起了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研究发现,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总结他们教学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来实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显然,要使教学走出陈陈相因的困窘,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材的使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做出理性的评判,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进一步提升。以下是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真实体会与反思。
一、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
多年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重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義、定理和规律。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让三个同学合作分别去画出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这时,学生会发现三条线为什么会是一条线?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多种,为什么“角边边”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在学习镶嵌时,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可以,而正五边形不可以?等等。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数学规律,为下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反思知识展示的顺序是否合理,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例题与习题的搭配是否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采用的媒体是否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程序,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等等。
教学程序设计是数学课堂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程序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教学比较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获取要由浅入深,分层递进。教师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灵活的运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作用。
教学方法也是我们教学反思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学生的能力发展;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统一规格教育,转向重差异性教育。
如本人在上《轴对称》这堂课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注重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探究性、操作性的教学环节,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实践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本人注重让小组合作发挥特效。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探究对称轴的画法时,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以得到尽可能多的方法。在探索怎样画一个轴对称的图形时,先直接抛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得出要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关键是要能画出特殊点的对称点。然后让学生先独立解决画出线段和三角形的轴对称图形,完成后小组成员间再互相点评所画的轴对称图形有否存在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三、思考本课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成败好坏,归根到底要看它的教学效果,其教学效果又总是从这样两个方面来检验:一是,学生是不是越学越爱学,即是否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求知欲;二是,学生是不是越学越会学,即是否培养了他们的能力与习惯,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与素质。
对于本课而言,从学生完成学习卷的情况分析看,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不错,中等层次的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练习的B组题,部分同学还能做C组题,似乎已较好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A组题以基础为主,要求全体同学必须掌握。B组题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要求全班60%左右的同学能基本完成。C组题是思维能力题,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自觉完成。)但是再仔细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整个学习过程,我发现其实本课的教学仍存在以下不足:学生基本上是在接受被动式的学习,所做的练习也只是对例题的重复模仿和记忆,并没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堂的每个学习环节都是由我具体安排,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学习。在课堂中缺少了让学生充分表述自我观点、意见、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没能很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不断的教学反思是一名教师不断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需要,是教师高尚的精神活动,是教师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教师的专业发展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就是教学反思。只有不断的教学反思,教师专业能力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作为一股强劲的教学思潮,引起了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研究发现,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总结他们教学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来实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显然,要使教学走出陈陈相因的困窘,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材的使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做出理性的评判,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进一步提升。以下是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真实体会与反思。
一、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
多年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重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義、定理和规律。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让三个同学合作分别去画出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这时,学生会发现三条线为什么会是一条线?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多种,为什么“角边边”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在学习镶嵌时,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可以,而正五边形不可以?等等。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数学规律,为下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反思知识展示的顺序是否合理,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例题与习题的搭配是否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采用的媒体是否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程序,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等等。
教学程序设计是数学课堂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程序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教学比较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获取要由浅入深,分层递进。教师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灵活的运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作用。
教学方法也是我们教学反思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学生的能力发展;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统一规格教育,转向重差异性教育。
如本人在上《轴对称》这堂课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注重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探究性、操作性的教学环节,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实践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本人注重让小组合作发挥特效。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探究对称轴的画法时,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以得到尽可能多的方法。在探索怎样画一个轴对称的图形时,先直接抛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得出要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关键是要能画出特殊点的对称点。然后让学生先独立解决画出线段和三角形的轴对称图形,完成后小组成员间再互相点评所画的轴对称图形有否存在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三、思考本课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成败好坏,归根到底要看它的教学效果,其教学效果又总是从这样两个方面来检验:一是,学生是不是越学越爱学,即是否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求知欲;二是,学生是不是越学越会学,即是否培养了他们的能力与习惯,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与素质。
对于本课而言,从学生完成学习卷的情况分析看,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不错,中等层次的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练习的B组题,部分同学还能做C组题,似乎已较好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A组题以基础为主,要求全体同学必须掌握。B组题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要求全班60%左右的同学能基本完成。C组题是思维能力题,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自觉完成。)但是再仔细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整个学习过程,我发现其实本课的教学仍存在以下不足:学生基本上是在接受被动式的学习,所做的练习也只是对例题的重复模仿和记忆,并没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堂的每个学习环节都是由我具体安排,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学习。在课堂中缺少了让学生充分表述自我观点、意见、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没能很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不断的教学反思是一名教师不断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需要,是教师高尚的精神活动,是教师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教师的专业发展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就是教学反思。只有不断的教学反思,教师专业能力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