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交流能力是学生在自己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对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数学交流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复杂过程,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时要认真倾听,细心思考,在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也是人类用于交流的工具,随着数学应用范围的扩大,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数学的语言也日益成为人们交流的科学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数学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在信息时代、数学时代生存发展的必备素养。
一、数学交流的涵义及作用
1.数学交流是数学学习的源泉与动力。数学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材的交流,学生与社会的交流等等。它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另外,通过数学交流可以暴露思维过程,发现认识差异,在教师的引导下,调整、理顺、激活思维,使学生间思维差异相互补充,达到完善认识结构、形成良好思维的目的。
2.数学交流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公民。数学素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能力外,还包括勇于探索数学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科学态度和习惯;能寻求、组织、评价并利用有关数量、空间的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开展师生谈话、分组讨论、实践探究等各种形式的数学交流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以及科学的态度,使学生在发现、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3.数学交流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的有效手段。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数学交流为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实物同图像、图表以及数学思想结合起来,对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加以反思和整理,把日常用语同数学语言和符号联系起来。在数学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自由探索、畅所欲言,踊跃讨论,发表看法,提出疑问,进行反思和提炼,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使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
4.数学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之所以应用广泛,原因之一是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充分运用数学语言的通用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是数学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学交流把课堂转化为数学学习的社团——不再是简单的学生个体的集合,而是形成相互合作、交流、促进的学习小组。在数学交流中,教师与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既是受到充分尊重的独立学习者,又是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
二、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方法
1.营造和谐的“交流场”,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交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合的师生人际关系,学生对课堂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展现自己,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展现自我,有利于数学交流活动顺利、高效进行。
2.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积极组织并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兴趣,是促使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内容广泛,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讲中外数学家故事、解数学趣题、名题选讲、讨论数学的思想方法、调查整理数据编应用题及制作学具等。数学课外活动不受教材内容及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灵活多样,也不考试,其目的是激发兴趣,开发智力。
3.发挥教师和教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掌握数学交流的方法。小学生在表达数学思想时有两个弱点:第一,不善于正确使用数学术语。第二,不善于讲算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等的示范作用,努力使语言形象化、趣味化,尽量避免“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好不好”等类习惯问语,消除学生说“半截话”或者用一两个字“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对”等简单作答的语言环境。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读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鉴于教材编写要求简洁、明白,不可能把什么都写进去,需要在教学时加以指点。如一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一课,教材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这两种图形,至于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边读边议(交流),然后形成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正确表象。通过阅读教材,一方面使学生能读懂教材的重点内容及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有意记忆,逐步学会使用数学术语进行思维,较完整地表达数学思想及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领会教材的思路,懂得一些教材的逻辑关系,使其逐步学会逻辑地分析说明问题,为数学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去关注“交流”而不是“独白”,更多地去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更多地去关注“实质”而不是“形式”,使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张扬个性、焕发生命的平台,成为师生心灵互动、共同成长的舞台。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也是人类用于交流的工具,随着数学应用范围的扩大,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数学的语言也日益成为人们交流的科学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数学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在信息时代、数学时代生存发展的必备素养。
一、数学交流的涵义及作用
1.数学交流是数学学习的源泉与动力。数学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材的交流,学生与社会的交流等等。它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另外,通过数学交流可以暴露思维过程,发现认识差异,在教师的引导下,调整、理顺、激活思维,使学生间思维差异相互补充,达到完善认识结构、形成良好思维的目的。
2.数学交流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公民。数学素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能力外,还包括勇于探索数学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科学态度和习惯;能寻求、组织、评价并利用有关数量、空间的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开展师生谈话、分组讨论、实践探究等各种形式的数学交流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以及科学的态度,使学生在发现、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3.数学交流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的有效手段。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数学交流为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实物同图像、图表以及数学思想结合起来,对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加以反思和整理,把日常用语同数学语言和符号联系起来。在数学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自由探索、畅所欲言,踊跃讨论,发表看法,提出疑问,进行反思和提炼,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使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
4.数学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之所以应用广泛,原因之一是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充分运用数学语言的通用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是数学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学交流把课堂转化为数学学习的社团——不再是简单的学生个体的集合,而是形成相互合作、交流、促进的学习小组。在数学交流中,教师与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既是受到充分尊重的独立学习者,又是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
二、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方法
1.营造和谐的“交流场”,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交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合的师生人际关系,学生对课堂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展现自己,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展现自我,有利于数学交流活动顺利、高效进行。
2.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积极组织并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兴趣,是促使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内容广泛,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讲中外数学家故事、解数学趣题、名题选讲、讨论数学的思想方法、调查整理数据编应用题及制作学具等。数学课外活动不受教材内容及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灵活多样,也不考试,其目的是激发兴趣,开发智力。
3.发挥教师和教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掌握数学交流的方法。小学生在表达数学思想时有两个弱点:第一,不善于正确使用数学术语。第二,不善于讲算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等的示范作用,努力使语言形象化、趣味化,尽量避免“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好不好”等类习惯问语,消除学生说“半截话”或者用一两个字“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对”等简单作答的语言环境。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读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鉴于教材编写要求简洁、明白,不可能把什么都写进去,需要在教学时加以指点。如一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一课,教材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这两种图形,至于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边读边议(交流),然后形成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正确表象。通过阅读教材,一方面使学生能读懂教材的重点内容及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有意记忆,逐步学会使用数学术语进行思维,较完整地表达数学思想及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领会教材的思路,懂得一些教材的逻辑关系,使其逐步学会逻辑地分析说明问题,为数学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去关注“交流”而不是“独白”,更多地去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更多地去关注“实质”而不是“形式”,使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张扬个性、焕发生命的平台,成为师生心灵互动、共同成长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