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人们谈起如何才能健康长寿来,往往都谈到运动、乐观、营养、生活规律等方面,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谈谈健康长寿问题,即“需要理论与健康长寿”。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人为了自身的健康生存,必然产生一定的需求,例如食物、睡眠、交往、情爱等。这些需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就形成了需要。当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便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有助于人的健康长寿。相反,个体需要不能满足时,则可能陷入紧张、焦虑、愤怒、暴躁等负性情绪之中,影响生理功能和机体健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否则会引起疾病。而满足了需要,则可治愈疾病。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出不穷”,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7个层次,均与人的健康长寿关系极大。
一、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一般包括食物、空气、睡眠、休息、情爱等。生理需要是优先产生并有限度的。当生理需要满足时,它就不再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个体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满足时,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二、安全需要
指安全感、避免危险、生活稳定和有保障。这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
这是指个体对家庭和友伴的需要,对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爱和给予他人爱的需要。说明人渴望亲密的感情,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孤独、空虚而影响健康。人类群居于社会,群体气氛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民主团结的气氛,可以使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然而,互相猜疑、嫉妒、专制的气氛,可以使人感到压抑、厌倦、苦闷,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无论在家庭或单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体贴、友爱与支持,均有助于人的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有利于健康长寿。
四、尊重需要
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而言。一般包括自尊和被尊两个方面:自尊是对自己的尊重,如自信、自强等;被尊重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若人的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自卑、软弱、无能等体验而影响身心健康。尤其是老年人特别喜欢子女和周围人对自已的尊重,所以子女一定要尊重老人,对老人一言一行都要有礼貌,称呼要亲切,举止要文雅,非原则性问题尽量不要与老人争辩。要多向老人征求意见和商量事情,请老人当家庭顾问,例如子女在婚姻、工作等方面遇到问题时,应该主动征询老人的意见,使老人从心理上感到在家庭中受到尊重。特别是要教育幼儿尊老爱老,一般而言老年人对第三代是非常疼爱的,许多老人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地工作,往往默默地把孙辈带好,所以,作为子女更要教育幼儿尊敬老人,让幼儿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并要做出表率,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流露对老人不满的情绪,因为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一旦孩子对老人不礼貌,容易引起老人的误解,损伤老人的自尊心。
五、认知需要
指个体寻求知识、认识和理解未知事物的需要。比如,有条件的老年人可进行“再学习”,可参加短期学习班、讲座或老龄大学等,也可有计划地自学理论或专业知识,这一点很重要。近年来,许多专家指出: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了解新科学,开动脑筋,积极而适度地进行思维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精神老化。这样,可使心中总是向往未来,心境总是愉快的、充实的、充满希望的,就不会感到寂寞和孤独,而觉得生活其乐无穷,幸福地度过晚年。
六、审美需要
指个体对美的物质和现象的追求,对行为完美的需要。比如,有人曾对养生长寿归纳了四个字:跳、笑、唠、俏。跳是指要运动,笑是指乐观,唠是指唠嗑、交往,而俏则是指要打扮得漂亮一些,别人看了舒服,自己心情也高兴、舒畅,这便是一种审美需要,有助于身心健康。
七、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的要求,即力求实现自己可能完成之事的要求。这种需要对老年人的健康尤为重要。所以,要创造发挥“余热”条件,使老年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老年人如果终日无所事事,很容易感到寂寞、孤独,久而久之,便产生“老而无用”的心理,感到社会不需要自己了,这种“无用心理”对老年人的精神压力极大。应该尽快帮助老年人树立起“老有所用,余热生辉”的信念。应该看到,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对实际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许多老年人往往比青年人强,特别是老年人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无论对于社会和青年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
所以说,年老了并不意味着社会“不需要”了、“无用”了,而是“老有所用”。应该创造条件,让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活动。比如,原单位可以请退离休的老年人当参谋和顾问,让他们继续关心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事业,帮助出主意,指导中青年人的工作。如果老年人身体健康条件允许,还可以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辅助性工作等,使老年人的思想和行动不脱离集体,不脱离社会。又如,老年人适当地承担一些家务琐事,以支持自己的子女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工作和学习等。这样,使老年人紧紧地与社会、家庭连在一起。并受到社会、家庭的尊重,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健康长寿。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人为了自身的健康生存,必然产生一定的需求,例如食物、睡眠、交往、情爱等。这些需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就形成了需要。当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便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有助于人的健康长寿。相反,个体需要不能满足时,则可能陷入紧张、焦虑、愤怒、暴躁等负性情绪之中,影响生理功能和机体健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否则会引起疾病。而满足了需要,则可治愈疾病。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出不穷”,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7个层次,均与人的健康长寿关系极大。
一、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一般包括食物、空气、睡眠、休息、情爱等。生理需要是优先产生并有限度的。当生理需要满足时,它就不再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个体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满足时,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二、安全需要
指安全感、避免危险、生活稳定和有保障。这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
这是指个体对家庭和友伴的需要,对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爱和给予他人爱的需要。说明人渴望亲密的感情,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孤独、空虚而影响健康。人类群居于社会,群体气氛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民主团结的气氛,可以使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然而,互相猜疑、嫉妒、专制的气氛,可以使人感到压抑、厌倦、苦闷,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无论在家庭或单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体贴、友爱与支持,均有助于人的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有利于健康长寿。
四、尊重需要
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而言。一般包括自尊和被尊两个方面:自尊是对自己的尊重,如自信、自强等;被尊重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若人的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自卑、软弱、无能等体验而影响身心健康。尤其是老年人特别喜欢子女和周围人对自已的尊重,所以子女一定要尊重老人,对老人一言一行都要有礼貌,称呼要亲切,举止要文雅,非原则性问题尽量不要与老人争辩。要多向老人征求意见和商量事情,请老人当家庭顾问,例如子女在婚姻、工作等方面遇到问题时,应该主动征询老人的意见,使老人从心理上感到在家庭中受到尊重。特别是要教育幼儿尊老爱老,一般而言老年人对第三代是非常疼爱的,许多老人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地工作,往往默默地把孙辈带好,所以,作为子女更要教育幼儿尊敬老人,让幼儿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并要做出表率,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流露对老人不满的情绪,因为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一旦孩子对老人不礼貌,容易引起老人的误解,损伤老人的自尊心。
五、认知需要
指个体寻求知识、认识和理解未知事物的需要。比如,有条件的老年人可进行“再学习”,可参加短期学习班、讲座或老龄大学等,也可有计划地自学理论或专业知识,这一点很重要。近年来,许多专家指出: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了解新科学,开动脑筋,积极而适度地进行思维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精神老化。这样,可使心中总是向往未来,心境总是愉快的、充实的、充满希望的,就不会感到寂寞和孤独,而觉得生活其乐无穷,幸福地度过晚年。
六、审美需要
指个体对美的物质和现象的追求,对行为完美的需要。比如,有人曾对养生长寿归纳了四个字:跳、笑、唠、俏。跳是指要运动,笑是指乐观,唠是指唠嗑、交往,而俏则是指要打扮得漂亮一些,别人看了舒服,自己心情也高兴、舒畅,这便是一种审美需要,有助于身心健康。
七、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的要求,即力求实现自己可能完成之事的要求。这种需要对老年人的健康尤为重要。所以,要创造发挥“余热”条件,使老年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老年人如果终日无所事事,很容易感到寂寞、孤独,久而久之,便产生“老而无用”的心理,感到社会不需要自己了,这种“无用心理”对老年人的精神压力极大。应该尽快帮助老年人树立起“老有所用,余热生辉”的信念。应该看到,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对实际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许多老年人往往比青年人强,特别是老年人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无论对于社会和青年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
所以说,年老了并不意味着社会“不需要”了、“无用”了,而是“老有所用”。应该创造条件,让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活动。比如,原单位可以请退离休的老年人当参谋和顾问,让他们继续关心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事业,帮助出主意,指导中青年人的工作。如果老年人身体健康条件允许,还可以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辅助性工作等,使老年人的思想和行动不脱离集体,不脱离社会。又如,老年人适当地承担一些家务琐事,以支持自己的子女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工作和学习等。这样,使老年人紧紧地与社会、家庭连在一起。并受到社会、家庭的尊重,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