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一些课堂上,我们却没有看到真正有效的自学方式指导和合作探究学习实质。笔者尝试运用“导学—质疑—模练—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倡导学生自主预习,重视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利用教材进行丰富有效的模练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的素养,在自学方式的指导、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性上初显效果。下面就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为例,浅谈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课前导学,先学后教
阅读教学,功夫在课前。可是目前学生的预习,多数出现预习要求不具体、预习无方法、预习不到位等情况,因此,课前预习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太阳是大家的》一课,教师为学生提供“预习学案”。在学案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并对预习做如下要求,一是读,包括:(1)课文至少读3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2)默读课文,标出小节,想一想每个小节讲什么。二是查,包括:(1)从音、形、意三方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出 “彤”“红彤彤”在字典或词典里的意思,并记下来。(2)查找有关作者薛卫民的资料,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三是想,包括:(1)你觉得太阳还会做哪些好事。(2)预习中,你有什么疑问,在书里做上标记或写下来。学生根据“预习学案”的要求,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并通过上网,查找到了作者的相关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快乐的诗人,他坚持“快乐写作,快乐阅读”,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很多充满快乐的诗歌,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四季》也是他的作品。同时,学生在预习中还记下自己不懂的或很想探究的问题。
这样的课前预习,因为目标明确,所以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自学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经过一个阶段的预习导学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形成预习的习惯,掌握预习的方法,实现先学后教。
二、质疑解疑,以学定教
这里的质疑解疑,是在课堂教学前检查预习情况时进行的,它是课堂组织教学重要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质疑,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又通过合作探究创造性解疑,在思想的碰撞中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与成就感。
《太阳是大家的》一课,教师导入新课后,首先根据“预习学案”的要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学习生字新词到读通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到了解掌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所在。学生畅所欲言,有的是在生字预习中遇到了问题,如“红彤彤”这个词里,“彤”字要读第几声;有的是从课文的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太阳是大家的?课文中的“大家”是指谁;有的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如:天上的白云为什么会变成红彤彤的晚霞?别的国家的小朋友和鲜花,为什么要等她,盼她……对于学生提出的较为简单的问题,可以在学生提问之后组织学生互相解疑,马上解决。比如课文里的“大家”指的是鲜花、小树、小朋友。而对于那些较有思考价值、和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如:文中写阳光照耀,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洒、拔、陪”?太阳在其他国家都会干些什么呢?教师可以筛选出来,鼓励学生以此问题为线索,继续深入品读文本,感悟理解。
这种质疑解疑方式,以课前预习为基础,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时间展示预习的收获,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同时进行质疑解疑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敢疑、善问、能解,同时也从中发现学生预习的优点和不足,了解了学情,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方案,实现以学定教。
三、丰富模练,有效体验
模练,在这里指模拟训练,包括朗读训练、想象训练、口语交际、操作表演、小练笔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选择训练的侧重点,把阅读课上成充满语文味的、针对性强的“模练课”,有的可上成“朗诵课”,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有的可上成“习作课”,重点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有的则可以上成“表演课”“谈话课”“辩论课”,等等。
《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文字优美、简单,但含义却不易领悟,针对这样的特点,教师以刚才学生质疑的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带领学生在丰富的“朗读模练”中有效体验。
如品读第一小节“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这句话时,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有的说仿佛看到了天上有很多白云,像朵朵棉花;有的说仿佛看到了一大片红彤彤的晚霞,美极了……此时,课件出示美丽的晚霞图,学生立刻从画面中直观感受到了晚霞红得鲜艳、红得美丽,并被这样的美景深深吸引,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哇,真美!美得直逼你的眼!”“好神奇的景色,真漂亮呀!” ……此时,平面的文字变成了多彩的颜色、立体的画面,学生入情入景。教师顺势引导:“孩子们,老师从你们的眼神、表情和声音中看到了这种美,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想象这样的画面,把这种美的感受读出来吧!”学生有了理解文本后丰富的感受,就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朗读模练,学生在获得美的体验的同时,掌握了诗歌朗诵的方法:先展开想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然后酝酿感情,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最后通过眼神、表情和声音,形象生动地朗读出来。
再如品读第二小节时,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运用诗歌朗诵的方法,自主品读体会。教师先出示读书要求:(1)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象句子描绘的画面。(2)理解“洒、拔、陪”这3个表示太阳动作的词,说说你的体会?(3)把你看到的、体会到的和学习小组交流,再读一读。学习小组充分交流后,全班分享读书体验。有的说仿佛看到了阳光轻柔地洒向鲜花、小树、小朋友;有的说仿佛看到了在阳光的照耀和关爱下,鲜花开得更鲜艳了,小树长得更挺拔了,小朋友玩得更开心了。看到学生们体会到了太阳的慈祥和博爱,教师引导:太阳普照大地,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太阳却像朋友、像妈妈一样,会温柔地洒、用力地拔、开心地陪,这就是诗,这更是一首歌。接着,教师播放一首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如歌的旋律中走进诗歌美丽的画面,读出自己对文章独特的体验,使课文的学习得到了升华。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课前导学,先学后教
阅读教学,功夫在课前。可是目前学生的预习,多数出现预习要求不具体、预习无方法、预习不到位等情况,因此,课前预习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太阳是大家的》一课,教师为学生提供“预习学案”。在学案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并对预习做如下要求,一是读,包括:(1)课文至少读3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2)默读课文,标出小节,想一想每个小节讲什么。二是查,包括:(1)从音、形、意三方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出 “彤”“红彤彤”在字典或词典里的意思,并记下来。(2)查找有关作者薛卫民的资料,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三是想,包括:(1)你觉得太阳还会做哪些好事。(2)预习中,你有什么疑问,在书里做上标记或写下来。学生根据“预习学案”的要求,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并通过上网,查找到了作者的相关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快乐的诗人,他坚持“快乐写作,快乐阅读”,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很多充满快乐的诗歌,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四季》也是他的作品。同时,学生在预习中还记下自己不懂的或很想探究的问题。
这样的课前预习,因为目标明确,所以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自学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经过一个阶段的预习导学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形成预习的习惯,掌握预习的方法,实现先学后教。
二、质疑解疑,以学定教
这里的质疑解疑,是在课堂教学前检查预习情况时进行的,它是课堂组织教学重要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质疑,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又通过合作探究创造性解疑,在思想的碰撞中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与成就感。
《太阳是大家的》一课,教师导入新课后,首先根据“预习学案”的要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学习生字新词到读通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到了解掌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所在。学生畅所欲言,有的是在生字预习中遇到了问题,如“红彤彤”这个词里,“彤”字要读第几声;有的是从课文的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太阳是大家的?课文中的“大家”是指谁;有的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如:天上的白云为什么会变成红彤彤的晚霞?别的国家的小朋友和鲜花,为什么要等她,盼她……对于学生提出的较为简单的问题,可以在学生提问之后组织学生互相解疑,马上解决。比如课文里的“大家”指的是鲜花、小树、小朋友。而对于那些较有思考价值、和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如:文中写阳光照耀,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洒、拔、陪”?太阳在其他国家都会干些什么呢?教师可以筛选出来,鼓励学生以此问题为线索,继续深入品读文本,感悟理解。
这种质疑解疑方式,以课前预习为基础,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时间展示预习的收获,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同时进行质疑解疑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敢疑、善问、能解,同时也从中发现学生预习的优点和不足,了解了学情,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方案,实现以学定教。
三、丰富模练,有效体验
模练,在这里指模拟训练,包括朗读训练、想象训练、口语交际、操作表演、小练笔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选择训练的侧重点,把阅读课上成充满语文味的、针对性强的“模练课”,有的可上成“朗诵课”,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有的可上成“习作课”,重点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有的则可以上成“表演课”“谈话课”“辩论课”,等等。
《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文字优美、简单,但含义却不易领悟,针对这样的特点,教师以刚才学生质疑的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带领学生在丰富的“朗读模练”中有效体验。
如品读第一小节“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这句话时,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有的说仿佛看到了天上有很多白云,像朵朵棉花;有的说仿佛看到了一大片红彤彤的晚霞,美极了……此时,课件出示美丽的晚霞图,学生立刻从画面中直观感受到了晚霞红得鲜艳、红得美丽,并被这样的美景深深吸引,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哇,真美!美得直逼你的眼!”“好神奇的景色,真漂亮呀!” ……此时,平面的文字变成了多彩的颜色、立体的画面,学生入情入景。教师顺势引导:“孩子们,老师从你们的眼神、表情和声音中看到了这种美,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想象这样的画面,把这种美的感受读出来吧!”学生有了理解文本后丰富的感受,就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朗读模练,学生在获得美的体验的同时,掌握了诗歌朗诵的方法:先展开想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然后酝酿感情,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最后通过眼神、表情和声音,形象生动地朗读出来。
再如品读第二小节时,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运用诗歌朗诵的方法,自主品读体会。教师先出示读书要求:(1)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象句子描绘的画面。(2)理解“洒、拔、陪”这3个表示太阳动作的词,说说你的体会?(3)把你看到的、体会到的和学习小组交流,再读一读。学习小组充分交流后,全班分享读书体验。有的说仿佛看到了阳光轻柔地洒向鲜花、小树、小朋友;有的说仿佛看到了在阳光的照耀和关爱下,鲜花开得更鲜艳了,小树长得更挺拔了,小朋友玩得更开心了。看到学生们体会到了太阳的慈祥和博爱,教师引导:太阳普照大地,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太阳却像朋友、像妈妈一样,会温柔地洒、用力地拔、开心地陪,这就是诗,这更是一首歌。接着,教师播放一首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如歌的旋律中走进诗歌美丽的画面,读出自己对文章独特的体验,使课文的学习得到了升华。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