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村落,梧龙村今昔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8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春风习习,新年的脚步尚未全部走完,揪住新年的尾巴,东山县作家协会组织采风团走进了国家级的传统古村落——梧龙村,我的故乡。
  梧龙村位于东山最高峰——苏峰山下的不远处,依山傍海,东邻金鸾湾、湖尾村,南邻冬古村,北邻西埔重镇。方圆8.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突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据资料记载,梧龙村始于明朝永乐年(1404),以林姓为主,是东山三宗林之一。据村支书林文光说,梧龙林姓居于首位。梧龙村原名浯龙,取源远流长之意,清十五世清音秀才(又名乌鸡秀)取旺木之象,改名梧龙,延续至今。
  走进梧龙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进村的公路口悬挂着一块古色古香红木匾,上写:中国传统古村落——古韵梧龙。
  作家们围着梧龙村环绕一圈,基本可知村落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新区,一部分是旧区,新旧对比,显而易见。新区又分三部分,一部分耸立在通往西埔和冬古的公路两边,一部分邻近庙山公园,另一部分则散落在西埔镇东埔社区辖内。新区虽一分为三,但建筑风格基本一致,外观一式碎花瓷砖贴墙,大天井、拱门楼、三到四层不等。新楼高耸林立气派,四周道路四通八达,花木扶疏掩映。
  旧区以林氏祠堂为坐标,外延四周。林氏祠堂肃穆端庄,蔚为壮观。门口是长方形的大埕,用来聚会和朝拜。两边民房延续明清古典建筑的风格,红瓦白墙,燕尾翘脊,横平竖直的整齐排列,有着闽南沿海独特的建筑风格。村落古屋虽是土木瓦建筑,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淋,却亘古如昨,依旧可见昔日的风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村落历经了战火的洗礼,历经了反封建、破四旧立四新各种运动的破坏,还能保护得如此完整美观,这和历代先贤、村民们自觉维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有着很大的关联。
  如今的梧龙村因有着厚重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良好的自然风光而声名在外。
  然而,回想几十年前的梧龙村可不是这样的。
  二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特殊原因,我一家提前结束了上山下乡的岁月,回到了故乡东山县。
  那还是人民公社年代。
  那时的梧龙村和全国许多农村一样,笼罩在“农业学大寨”的狂热氛围中。筑梯田、筑水坝、开山引水,社员们干得热火朝天。那年代全大队的精力基本都致力于农田基本建设,解决温饱问题。至于村容村貌,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员们的生活水平还都处在人民公社初级阶段。
  就村容村貌而言,当年一走进梧龙村,立马可闻到空气中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那是简易公共厕所和臭水沟发出的粪臭味。公共厕所是那种大粪池加土围墙围起来的,有的则是露天粪坑,用来堆积肥料的,几口连在一起,既没有防护栏,也没加盖,经常有畜牲掉在里面游泳扑通挣扎。更要命的是夜间走路稍不小心,人随时有掉下去的危险。粪坑周围,蚊蝇成群肆虐横飞,嗡嗡作响。厕所周围到处可见女人用过的红中带紫的粗纸条,触目惊心。
  到了夜间,村里只有比较重要的巷子才有几盏昏黄的路灯,且只亮到十点,十点以后全村一片漆黑,只有家家户户从窗口溢出的昏黄惨淡的煤油灯光。
  因当年没有电视、手机,没有文化娱乐设施娱乐,村里的人大多数早早就睡下,小青年们相约到西埔电影院看电影,中年男人则三五成群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光打扑克。也有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到野外扎草堆,用今天的话说是滚床单,只不过床单是稻草铺的。
  说到文化设施,村里只有一个露天戏台,逢上政治运动需要,村里临时组织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从县里文化部门请来几个老师,排练几个节目,锣鼓喧天上台表演一番,那算是村里最热闹的文艺晚会了。曲终人散,孤零零的戏台只留下一些擦胭脂的纸屑。偶然几声狗叫,给寂寞宁静的村庄增添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三
  转眼到了1976年,我响应号召应征参军离开了东山。参军不久,部队就投入了自卫还击战前的频繁的调防和紧张的军事战备,好几年没有了家乡的音信。
  直到1981年我光荣复员回乡,才知道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农村,农村开始打破了大锅饭,分田到户了。那种敲钟广播上工催魂的号子没有了,那种日出而作,日出而息的大集体一去不返了。分田到户的喜悦像兴奋剂,唤醒了千家万户。不用人喊叫,不用人催赶,田间上从早到晚都有人们在忙碌的身影。农民们除了耕作农作物,开始搞起了农副产品的种植,到了年底,乡亲们第一次钱兜里鼓了起来。过年不再是几碟青菜豆腐加白肉了,再也不用翻箱倒柜找压箱底的新衣服了,市场有的是,随便挑随便买,孩子上学的书包再也不是用旧衣服拼凑起来的干粮袋,而是各种各样的崭新書包。
  又过了些年,梧龙村的农民们渐渐地富裕起来,村财也略有积累。穷则思变,富也思变。有了经济的支撑,村里的村容村貌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村部建起来了,新的戏台盖起来了,粪坑粪池没有了,臭水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美观的公用卫生间和生态水渠。村民们富了以后,盖新房的盖新房,没盖新房的也翻修了一番,家家户户都整上了三级化粪的卫生间,从此告别了在房间床头放马桶的岁月。
  后来大队改村,大队长改村主任。在梧龙村历届村支部、村委会的不懈地努力下,尤其是在近两届两委会的带领下,注重生态建设,加大文化建设,做到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梧龙村才真正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村容村貌的建设治理起到了质的变化,日新月异!
  到了2017年村财年收入达三百多万,村民人均收入达两万多元。
  为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村里不惜花重资请有关专家来规划设计,光设计费一项就投入了22万。
  酒香也要多宣传,村两委明白宣传的重要性,花了几万请人制作了宣传画册并拍摄了风光片。2016年6月,东南广播栏目广播了梧龙村传统古村落的概貌。
  梧龙村多年来致力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加强村容村貌的治理,相继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生态水渠,加强了宜居环境的规划整治和道路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8月,经国家有关单位、专家评审通过,梧龙村被评为国家级的中国传统古村落。
  紧接着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台也闻讯把2016年《过年了,农民新春联欢会》外拍片场地,选择在梧龙古村落祠堂前。拍摄那天村民们争相围观,场面十分火热壮观。
  如今的梧龙村得天独厚,成了天然影棚,除央视7套农业台在此拍摄外,电视剧《谷文昌》等剧目也在梧龙村选景拍摄。古村落不仅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梧龙村留下极其珍贵的人文遗产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其他文献
说起闽南“海丝”通商贸易史迹,您到长泰来,一定会听说林溪奎璧齐辉楼、内枋泰芳楼、上蔡四落大厝、珪后升厝等等。今天重点说说奎璧齐辉楼。无独有偶,奎璧齐辉楼和泰芳楼两座宝楼,都位于长泰东北部的古善化里,二者都做烟草收购、加工和买卖,可以说宝楼正是靠烟草一叶一叶累积而成的。  奎璧齐辉楼,位于今之林墩林溪村,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楼主林天定。泰芳楼,位于今之枋洋镇内枋村,建于清嘉庆庚申年(1800
期刊
一座回字小城,在群山包围中,在蓝天下,显得老成、骄傲、威武、独特,它就是蓝廷珍府第。  蓝廷珍府第在福建省漳浦县湖西乡顶坛村新城自然村。这座城堡幸运地遇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春风吹拂下,这座城堡成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了旅游热点,成了新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向往秀地。  “蓝廷珍府第”是武将建造的建筑,必然带有武将的性格。这一座府第,是蓝氏家族显赫家势的见证,隐藏着漳浦畲
期刊
常州是我的神往之地。那里是苏东坡的终老地,也是瞿秋白的出生地。常州的朋友热情好客,作了线路规划,希望在有限的到访时间,能让我多看看,比如行程中的最后一站安排了千年古刹天宁寺。  常州古有“龙城”之称,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常州出了齐、梁两代15位帝王。其中梁武帝萧衍一生笃信佛教,在位48年间兴建了大量佛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常州天宁寺始建于唐贞观、永徽年间,到明代时,成为闻名遐迩的“东
期刊
当年在圣约翰大学就读时的林玉堂还没改名林语堂。在文章署名上首次使用林语堂那是在他约大毕业十年之后的事了,所以我是奔着林玉堂而去圣约翰大学旧址的。  从上海中山公园北门走出,沿着栽有法国梧桐的人行道再步行十分钟,便可以看到华东政法大学的校门了,这里就是当年的圣约翰。苏州河在这里绕了个弯,那道弯标准得形如一个教堂的拱券,河道让这座美丽校园居于恬静的半岛之内。有时我挺敬佩当年的建筑规划师,他们成功地让横
期刊
女娲,中国神话中的著名人物。她的故事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太平御览》《楚辞》《说文解字》等古籍。据称是位“神圣女”,本事很大,“一天七十变”,能“化育万物”。不过,女娲最著名的传说当属她创造人类,并为之建立婚姻制度,以及炼石补天,等等。  说到女娲创造人类,这就要谈及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据说盘古有个习惯——不睡便罢,一睡往往就是十天半个月才醒过来。  为什么盘古嗜睡?原来他住在一个形似鸡蛋的
期刊
多年来要去的避暑胜地——庐山,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连续几个暑假都错过了,成为压在心头上的一块石头,始终闷闷不乐。  2017年的暑期,机会终于眷顾我了。本地旅行社组团出游庐山,我和几位同样喜欢游山玩水的朋友,一起报名参加了旅游团,压在心头上的那块石头于是落了地。  庐山,如今早已是“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5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十大名山” “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在它身上有着太
期刊
我们经常洗头,隔三差五抑或一天一次,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洗头发次数也不一样。  小时候缺水,每逢洗头,在水缸里舀上一脸盆水,洗了第一遍后,再叫父母或兄长帮忙拿个杯子一遍又一遍过水。在我的记忆里,帮爸爸妈妈还有哥哥都过过水,甚至还记得他们头发的形状,如今想来,那时候洗头,洗的不仅是头,更是一段时光,镌刻在你内心深处的家庭时光。  后来家家户户装上水龙头,一拧开水龙头,哗啦哗啦的水喷涌而出,这样洗头直
期刊
现代派的画家摄影师把大山区的梯田描绘拍摄的非常美,别有一番田园风韵,饱含农耕文化的气氛。2013年云南哈尼梯田申请世遗成功后,慕名者纷至沓来目睹这片大地艺术品。  当太阳呈逆光角度驱散晨雾,层层梯田便渐渐染上金光,坐落在山间的哈尼族山寨被云雾掩映的如诗似画,在斜阳与彩霞的映照下成片的山梯田壮丽迷人。各种有节奏的层次美妙弯弯曲曲线纹五彩斑斓的颜色搭配让人大饱眼福,醉心忘返。难怪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
期刊
风景如画的武夷山,三十六峰闻名遐迩。然而,如果要评选一个最能体现武夷山历史文化源渊深远的岩峰,我以为当首举幔亭峰。就山势峰形而言,幔亭峰无天柱峰之磅礴嵯峨,无玉女峰之婀娜多姿,无三仰峰之高峻挺拔,更无丹霞峰之错采华丽。但是,如同天上的绯云烘托出皎月的明朗,池间的荷叶反衬出莲花的亮艳一般,幔亭峰幻化出的美丽生动的神话传说就丰蕴了武夷山的精魂与气魄。也许,正是这些美丽生动的神话传说才为武夷山抹上了神圣
期刊
平和福塘太极村有一条被人遗忘的小路,说起它的身世却十分响亮——闽粤赣古驿道。时光往历史倒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这条古驿道好比今天的国道,甚至堪比今天繁忙的高速公路。但今人很难联想到当年它的盛况,这条古驿道如今已难见它往昔的繁忙景象,横亘在太极村溪边的一排排光滑的大青石,四季风雨盘剥,石面上逐渐长满青苔,石缝中逐渐长满青草。和眼前这片老房子一样,再也见不到它往日的光泽,成为西一截,东一段的断头路。今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