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春风习习,新年的脚步尚未全部走完,揪住新年的尾巴,东山县作家协会组织采风团走进了国家级的传统古村落——梧龙村,我的故乡。
梧龙村位于东山最高峰——苏峰山下的不远处,依山傍海,东邻金鸾湾、湖尾村,南邻冬古村,北邻西埔重镇。方圆8.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突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据资料记载,梧龙村始于明朝永乐年(1404),以林姓为主,是东山三宗林之一。据村支书林文光说,梧龙林姓居于首位。梧龙村原名浯龙,取源远流长之意,清十五世清音秀才(又名乌鸡秀)取旺木之象,改名梧龙,延续至今。
走进梧龙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进村的公路口悬挂着一块古色古香红木匾,上写:中国传统古村落——古韵梧龙。
作家们围着梧龙村环绕一圈,基本可知村落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新区,一部分是旧区,新旧对比,显而易见。新区又分三部分,一部分耸立在通往西埔和冬古的公路两边,一部分邻近庙山公园,另一部分则散落在西埔镇东埔社区辖内。新区虽一分为三,但建筑风格基本一致,外观一式碎花瓷砖贴墙,大天井、拱门楼、三到四层不等。新楼高耸林立气派,四周道路四通八达,花木扶疏掩映。
旧区以林氏祠堂为坐标,外延四周。林氏祠堂肃穆端庄,蔚为壮观。门口是长方形的大埕,用来聚会和朝拜。两边民房延续明清古典建筑的风格,红瓦白墙,燕尾翘脊,横平竖直的整齐排列,有着闽南沿海独特的建筑风格。村落古屋虽是土木瓦建筑,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淋,却亘古如昨,依旧可见昔日的风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村落历经了战火的洗礼,历经了反封建、破四旧立四新各种运动的破坏,还能保护得如此完整美观,这和历代先贤、村民们自觉维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有着很大的关联。
如今的梧龙村因有着厚重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良好的自然风光而声名在外。
然而,回想几十年前的梧龙村可不是这样的。
二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特殊原因,我一家提前结束了上山下乡的岁月,回到了故乡东山县。
那还是人民公社年代。
那时的梧龙村和全国许多农村一样,笼罩在“农业学大寨”的狂热氛围中。筑梯田、筑水坝、开山引水,社员们干得热火朝天。那年代全大队的精力基本都致力于农田基本建设,解决温饱问题。至于村容村貌,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员们的生活水平还都处在人民公社初级阶段。
就村容村貌而言,当年一走进梧龙村,立马可闻到空气中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那是简易公共厕所和臭水沟发出的粪臭味。公共厕所是那种大粪池加土围墙围起来的,有的则是露天粪坑,用来堆积肥料的,几口连在一起,既没有防护栏,也没加盖,经常有畜牲掉在里面游泳扑通挣扎。更要命的是夜间走路稍不小心,人随时有掉下去的危险。粪坑周围,蚊蝇成群肆虐横飞,嗡嗡作响。厕所周围到处可见女人用过的红中带紫的粗纸条,触目惊心。
到了夜间,村里只有比较重要的巷子才有几盏昏黄的路灯,且只亮到十点,十点以后全村一片漆黑,只有家家户户从窗口溢出的昏黄惨淡的煤油灯光。
因当年没有电视、手机,没有文化娱乐设施娱乐,村里的人大多数早早就睡下,小青年们相约到西埔电影院看电影,中年男人则三五成群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光打扑克。也有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到野外扎草堆,用今天的话说是滚床单,只不过床单是稻草铺的。
说到文化设施,村里只有一个露天戏台,逢上政治运动需要,村里临时组织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从县里文化部门请来几个老师,排练几个节目,锣鼓喧天上台表演一番,那算是村里最热闹的文艺晚会了。曲终人散,孤零零的戏台只留下一些擦胭脂的纸屑。偶然几声狗叫,给寂寞宁静的村庄增添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三
转眼到了1976年,我响应号召应征参军离开了东山。参军不久,部队就投入了自卫还击战前的频繁的调防和紧张的军事战备,好几年没有了家乡的音信。
直到1981年我光荣复员回乡,才知道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农村,农村开始打破了大锅饭,分田到户了。那种敲钟广播上工催魂的号子没有了,那种日出而作,日出而息的大集体一去不返了。分田到户的喜悦像兴奋剂,唤醒了千家万户。不用人喊叫,不用人催赶,田间上从早到晚都有人们在忙碌的身影。农民们除了耕作农作物,开始搞起了农副产品的种植,到了年底,乡亲们第一次钱兜里鼓了起来。过年不再是几碟青菜豆腐加白肉了,再也不用翻箱倒柜找压箱底的新衣服了,市场有的是,随便挑随便买,孩子上学的书包再也不是用旧衣服拼凑起来的干粮袋,而是各种各样的崭新書包。
又过了些年,梧龙村的农民们渐渐地富裕起来,村财也略有积累。穷则思变,富也思变。有了经济的支撑,村里的村容村貌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村部建起来了,新的戏台盖起来了,粪坑粪池没有了,臭水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美观的公用卫生间和生态水渠。村民们富了以后,盖新房的盖新房,没盖新房的也翻修了一番,家家户户都整上了三级化粪的卫生间,从此告别了在房间床头放马桶的岁月。
后来大队改村,大队长改村主任。在梧龙村历届村支部、村委会的不懈地努力下,尤其是在近两届两委会的带领下,注重生态建设,加大文化建设,做到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梧龙村才真正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村容村貌的建设治理起到了质的变化,日新月异!
到了2017年村财年收入达三百多万,村民人均收入达两万多元。
为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村里不惜花重资请有关专家来规划设计,光设计费一项就投入了22万。
酒香也要多宣传,村两委明白宣传的重要性,花了几万请人制作了宣传画册并拍摄了风光片。2016年6月,东南广播栏目广播了梧龙村传统古村落的概貌。
梧龙村多年来致力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加强村容村貌的治理,相继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生态水渠,加强了宜居环境的规划整治和道路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8月,经国家有关单位、专家评审通过,梧龙村被评为国家级的中国传统古村落。
紧接着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台也闻讯把2016年《过年了,农民新春联欢会》外拍片场地,选择在梧龙古村落祠堂前。拍摄那天村民们争相围观,场面十分火热壮观。
如今的梧龙村得天独厚,成了天然影棚,除央视7套农业台在此拍摄外,电视剧《谷文昌》等剧目也在梧龙村选景拍摄。古村落不仅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梧龙村留下极其珍贵的人文遗产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