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吨的认识”时,1吨有多重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只能借助间接体验和想象去理解。从情境入手,通过便于操作的活动,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中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关键词:间接体验;活动经验;质量观念
吨概念的建立不像千克、克的观念来得直接,要让学生体会1吨到底有多重确实有点难度。但学生对于吨并不完全是一片空白,他们已经有了关于千克和克的知識经验,并能正确判断出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在生活中也接触过关于吨的物品,应该说对于新的内容孩子们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和数学基础。但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学内容的呈现大多以视觉形式代替了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质量观念。
下面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为例,浅显谈一谈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建立深刻的表象。
一、巧设情境,产生需要
课的开始,以猜教师的体重为话题展开教学。孩子们兴趣高涨并认识到:猜的数值有大有小,但都不约而同用千克作单位。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学生很快利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回答。此环节既是复习,又为下一环节作铺垫。接着通过引用鲨鱼、恐龙等一些庞大动物,认识到单位前的数值都很大,发现用千克做单位的麻烦。紧接着出示一组书中例题图:轮船、集装箱等,再次引发学生认识比千克更大单位的迫切需要。大部分教师在此容易忽略“计量重的或大宗物品用吨作单位”这一概念中“大宗物品”的解释,在教学时结合情境图中的物品来解释,变抽象概念为具体表象,更易理解。
二、亲身体验,积累经验
教材使用的是每袋100千克的10袋大米,这样容易换算出1吨。但每袋100千克的大米在生活中很少见,而且学生对100千克的质量也没有直接感知。为了让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课的主体做了变动。我事先在每组的旁边安置了4桶均是20千克的纯净水,学生按照次序上前来使劲拎一拎、抱一抱,初次感受20千克的重量。等他们畅谈完感受后,很快便回答出50桶这样的水刚好重1吨,并创设情境引发想象:将50桶这样的水装在一个大桶里,重量会怎样?接着借助平均体重约30千克的学生,猜想班级43名学生的体重和是否超过1吨,再次拉宽了想象的范围。在热闹的氛围中学生自发推算出了约33名这样的学生体重是1吨。最后请班级1~33号的学生起立,更让他们有了视觉上的感受,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20千克的安排恰到好处。力气小一点的学生,抱不动或只能抱起一点点;力气大一点的,虽能抱起来,却比较吃力。不同的学生感觉大不相同,体验丰富而生动,充满了个性化,这就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和生机,充满张力。课堂因体验而生动,因体验而深刻。教师提供了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学生借助20千克一桶的矿泉水、班级学生的重量等具体实物来体验和实践学习,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建立数学表象和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在抱一桶矿泉水的体验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的感性经验,而且获得了另外一种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这就使本课的教学超越了这节课的界限,为学生终身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有心的教师,必会为学生量身打造一堂课,这不单单是丰富饱满的新授课内容,还要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部分。生活是数学最广泛的应用空间。这节课以生活为背景,安排了几组应用练习。有看:多少头牛重1吨,多少头猪重1吨……有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接触过吨……有比:称不同大小的物品用什么单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集说、想、谈、做为一体,一步步地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1吨有多重,可以是两头500千克的奶牛、50桶20千克的纯净水,也可以是33个三年级孩子的重量……最后以10吨限载量的桥、电梯的载重量实物图片收尾,加深了孩子的认识,锻炼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才能拉近与数学的距离。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多视角的数学教育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2016(4).
[2]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2).
[3]孔德丽.从体验到应用:《吨的认识》生活化教学[J].湖北教育,2019(1).
[4]费岭峰.素养立意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9(7).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间接体验;活动经验;质量观念
吨概念的建立不像千克、克的观念来得直接,要让学生体会1吨到底有多重确实有点难度。但学生对于吨并不完全是一片空白,他们已经有了关于千克和克的知識经验,并能正确判断出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在生活中也接触过关于吨的物品,应该说对于新的内容孩子们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和数学基础。但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学内容的呈现大多以视觉形式代替了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质量观念。
下面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为例,浅显谈一谈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建立深刻的表象。
一、巧设情境,产生需要
课的开始,以猜教师的体重为话题展开教学。孩子们兴趣高涨并认识到:猜的数值有大有小,但都不约而同用千克作单位。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学生很快利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回答。此环节既是复习,又为下一环节作铺垫。接着通过引用鲨鱼、恐龙等一些庞大动物,认识到单位前的数值都很大,发现用千克做单位的麻烦。紧接着出示一组书中例题图:轮船、集装箱等,再次引发学生认识比千克更大单位的迫切需要。大部分教师在此容易忽略“计量重的或大宗物品用吨作单位”这一概念中“大宗物品”的解释,在教学时结合情境图中的物品来解释,变抽象概念为具体表象,更易理解。
二、亲身体验,积累经验
教材使用的是每袋100千克的10袋大米,这样容易换算出1吨。但每袋100千克的大米在生活中很少见,而且学生对100千克的质量也没有直接感知。为了让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课的主体做了变动。我事先在每组的旁边安置了4桶均是20千克的纯净水,学生按照次序上前来使劲拎一拎、抱一抱,初次感受20千克的重量。等他们畅谈完感受后,很快便回答出50桶这样的水刚好重1吨,并创设情境引发想象:将50桶这样的水装在一个大桶里,重量会怎样?接着借助平均体重约30千克的学生,猜想班级43名学生的体重和是否超过1吨,再次拉宽了想象的范围。在热闹的氛围中学生自发推算出了约33名这样的学生体重是1吨。最后请班级1~33号的学生起立,更让他们有了视觉上的感受,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20千克的安排恰到好处。力气小一点的学生,抱不动或只能抱起一点点;力气大一点的,虽能抱起来,却比较吃力。不同的学生感觉大不相同,体验丰富而生动,充满了个性化,这就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和生机,充满张力。课堂因体验而生动,因体验而深刻。教师提供了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学生借助20千克一桶的矿泉水、班级学生的重量等具体实物来体验和实践学习,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建立数学表象和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在抱一桶矿泉水的体验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的感性经验,而且获得了另外一种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这就使本课的教学超越了这节课的界限,为学生终身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有心的教师,必会为学生量身打造一堂课,这不单单是丰富饱满的新授课内容,还要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部分。生活是数学最广泛的应用空间。这节课以生活为背景,安排了几组应用练习。有看:多少头牛重1吨,多少头猪重1吨……有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接触过吨……有比:称不同大小的物品用什么单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集说、想、谈、做为一体,一步步地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1吨有多重,可以是两头500千克的奶牛、50桶20千克的纯净水,也可以是33个三年级孩子的重量……最后以10吨限载量的桥、电梯的载重量实物图片收尾,加深了孩子的认识,锻炼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才能拉近与数学的距离。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多视角的数学教育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2016(4).
[2]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2).
[3]孔德丽.从体验到应用:《吨的认识》生活化教学[J].湖北教育,2019(1).
[4]费岭峰.素养立意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9(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