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胃;十二指肠;腺癌;低分化;皮肤转移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2-0247-01
中图分类号:R 735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2.075
病例介绍
某患者,男,54岁,在外地打工,从事厨师工作,2009年3月17日患者因全身皮疹、上腹不适、解黑便并伴头晕入院。患者于2008年12月6日因全身散在黄豆大小不等的丘疹伴瘙痒,无明显疼痛,曾在北京某社区医院就诊,拟“泛发性肉芽肿”诊治,具体用药不详,未奏良效。2008年12月20日患者因全身皮肤丘疹伴上腹不适回当地某医院诊治,经查“胃镜”提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而予相应治疗,效果差。2009年1月6日,该患者上腹不适加重并伴头晕就诊于当地另一家医院,再次复查胃镜提示“①慢性胃炎,②十二指肠溃疡,③幽门管溃疡,④HP阴性”而予正规抗溃疡治疗,按疗程正规服药后(具体用药不详),仍未奏效,遂来我院就诊。本次入院查体:T 36.6℃,P 86次/分,R 20次/分,BP 115/70 mmHg,神志清、精神差,轻度贫血貌,面部、前胸部、后背部、双下肢等全身皮肤广泛散在多枚黄豆大小不等高出皮面红色丘疹,质硬,无触痛(见图1),两肺呼吸音清,心率86次/分,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剑突下压之不适,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入院辅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5 g/L,红细胞2.93×1012/L,MCV 63.2 fL,MCH 17.7 pg,MCHC 281 g/L,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生化示:总蛋白38.2 g/L,白蛋白25 g/L,球蛋白13.2 g/L;大便常规示,隐血++,未见虫卵;AFP 3.45 ng/ml(正常值0~20 ng/ml),CEA 1.11 ng/ml(正常值0~15 ng/ml);B超提示:肝区光点密集,胆囊壁毛糙;胸部CT示:两肺边缘部多发点状高密度影,两侧胸腔少量积液,纵隔内见增大淋巴结(1枚),右侧胸膜及肺门点状钙化。入院后给予制酸,保护胃黏膜,抗胃、十二指肠溃疡,支持对症等处理,于2009年3月20日请普外科医师给予右颈部、右胸部两处分别行皮肤丘疹样结节活检手术,术后标本送我院病理科,后经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会诊,会诊结果“皮肤结节,肿瘤细胞CK2 (++),CKPAN(+),EMA(±),结合HE切片,本例应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见图2)。2009年4月5日我院再次给该患者行胃镜检查,提示“①幽门新生物性质待定,②十二指肠新生物性质待定”。活检部位为幽门口5块,十二指肠2块,送我院病理科,2009年4月8日病理报告为“幽门口、十二指肠”低分化腺癌(见图3、图4),患者最终被确诊为“胃、十二指肠低分化腺癌伴全身皮肤广泛转移”,患者及家属未同意进一步治疗,于2009年4月8日自动出院。
讨论
根据胃癌发生机制,晚期胃癌可表现为:①因癌肿增殖而发生的能量消耗与代谢障碍, 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消瘦、贫血、水肿、发热、便秘、皮肤干燥和毛发脱落等,晚期呈恶液质状态。②胃癌溃烂而引起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穿孔等。胃癌疼痛与进食无明确关系或进食后加重。部分病人疼痛与消化性溃疡相似,进食或抗酸剂可缓解,这种情况可维持较长时间,以后疼痛逐渐加重而持续。癌肿出血时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呕血或黑粪,50%患者出现大出血,有的患者以出血或胃穿孔等急腹症首次就医。③胃癌的机械性作用引起的症状,如由于胃充盈不良而引起的饱胀感、沉重感,以及无味、厌食、疼痛、恶心、呕吐等;胃癌位于贲门附近可引起幽门梗阻。④癌肿扩散转移引起的症状,如腹水、肝肿大、黄疸及肺、脑、心、前列腺、卵巢、骨髓等的转移而引起相应症状。此外,胃癌的癌旁综合征包括血栓性静脉炎,黑棘病和皮肤炎等,可有相应的体征[1]。但以全身皮肤广泛转移为初发症状者临床极其罕见,值得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57.
(收稿日期:2009-12-26 编辑:潘明志)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2-0247-01
中图分类号:R 735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2.075
病例介绍
某患者,男,54岁,在外地打工,从事厨师工作,2009年3月17日患者因全身皮疹、上腹不适、解黑便并伴头晕入院。患者于2008年12月6日因全身散在黄豆大小不等的丘疹伴瘙痒,无明显疼痛,曾在北京某社区医院就诊,拟“泛发性肉芽肿”诊治,具体用药不详,未奏良效。2008年12月20日患者因全身皮肤丘疹伴上腹不适回当地某医院诊治,经查“胃镜”提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而予相应治疗,效果差。2009年1月6日,该患者上腹不适加重并伴头晕就诊于当地另一家医院,再次复查胃镜提示“①慢性胃炎,②十二指肠溃疡,③幽门管溃疡,④HP阴性”而予正规抗溃疡治疗,按疗程正规服药后(具体用药不详),仍未奏效,遂来我院就诊。本次入院查体:T 36.6℃,P 86次/分,R 20次/分,BP 115/70 mmHg,神志清、精神差,轻度贫血貌,面部、前胸部、后背部、双下肢等全身皮肤广泛散在多枚黄豆大小不等高出皮面红色丘疹,质硬,无触痛(见图1),两肺呼吸音清,心率86次/分,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剑突下压之不适,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入院辅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5 g/L,红细胞2.93×1012/L,MCV 63.2 fL,MCH 17.7 pg,MCHC 281 g/L,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生化示:总蛋白38.2 g/L,白蛋白25 g/L,球蛋白13.2 g/L;大便常规示,隐血++,未见虫卵;AFP 3.45 ng/ml(正常值0~20 ng/ml),CEA 1.11 ng/ml(正常值0~15 ng/ml);B超提示:肝区光点密集,胆囊壁毛糙;胸部CT示:两肺边缘部多发点状高密度影,两侧胸腔少量积液,纵隔内见增大淋巴结(1枚),右侧胸膜及肺门点状钙化。入院后给予制酸,保护胃黏膜,抗胃、十二指肠溃疡,支持对症等处理,于2009年3月20日请普外科医师给予右颈部、右胸部两处分别行皮肤丘疹样结节活检手术,术后标本送我院病理科,后经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会诊,会诊结果“皮肤结节,肿瘤细胞CK2 (++),CKPAN(+),EMA(±),结合HE切片,本例应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见图2)。2009年4月5日我院再次给该患者行胃镜检查,提示“①幽门新生物性质待定,②十二指肠新生物性质待定”。活检部位为幽门口5块,十二指肠2块,送我院病理科,2009年4月8日病理报告为“幽门口、十二指肠”低分化腺癌(见图3、图4),患者最终被确诊为“胃、十二指肠低分化腺癌伴全身皮肤广泛转移”,患者及家属未同意进一步治疗,于2009年4月8日自动出院。
讨论
根据胃癌发生机制,晚期胃癌可表现为:①因癌肿增殖而发生的能量消耗与代谢障碍, 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消瘦、贫血、水肿、发热、便秘、皮肤干燥和毛发脱落等,晚期呈恶液质状态。②胃癌溃烂而引起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穿孔等。胃癌疼痛与进食无明确关系或进食后加重。部分病人疼痛与消化性溃疡相似,进食或抗酸剂可缓解,这种情况可维持较长时间,以后疼痛逐渐加重而持续。癌肿出血时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呕血或黑粪,50%患者出现大出血,有的患者以出血或胃穿孔等急腹症首次就医。③胃癌的机械性作用引起的症状,如由于胃充盈不良而引起的饱胀感、沉重感,以及无味、厌食、疼痛、恶心、呕吐等;胃癌位于贲门附近可引起幽门梗阻。④癌肿扩散转移引起的症状,如腹水、肝肿大、黄疸及肺、脑、心、前列腺、卵巢、骨髓等的转移而引起相应症状。此外,胃癌的癌旁综合征包括血栓性静脉炎,黑棘病和皮肤炎等,可有相应的体征[1]。但以全身皮肤广泛转移为初发症状者临床极其罕见,值得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57.
(收稿日期:2009-12-26 编辑: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