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进行有效备课,让语文课堂根植于“品味语言、触摸文字”,有朴素扎实的教学设计,笔者从备自己、备教材、备学生三个最基本方面入手,谈谈自己对如何进行有效备课的思考。
关键词:备课;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51-1
有效备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注重体现师生多向互动,不再依赖教参并进行大胆地突破、探索。
一、研读课文,精彩导入
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
我曾经在校内执教过两节《月光曲》的公开课。我将自己浸入文本中,沉入词语中,慢慢读,与文本全身心接触。在吟咏中感觉文字的韵律,体验语言的节奏,领会文本的韵味,体察作者的情感。我先不去看教参,用王崧舟老师的话说,就是保持对文本语言的高度敏感,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着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警觉。那段兄妹对话;盲姑娘听完贝多芬弹奏完第一首曲子后,激动地说出“您就是贝多芬先生”时贝多芬的反应;风把蜡烛吹灭后,小屋里的情景,并详细了解贝多芬生平,摘录了他的两段话,以备课堂上延引。一段是:我为什么要作曲,那是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一段是: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此时,我的心中流动的是对于文本流淌的深情、对这位音乐大师的崇敬之情、对穷苦兄妹的感动之情。情于心中,我当释放于课堂!
二、多加设问,突破难点
教师读懂是为了引导、指导学生读懂,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教师钻研教材是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想清楚三个问题:如果我是学生,应该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哪些地方浅显易懂,哪些地方是难点?只有搞清楚应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和学生一道知道获取新知识、提高新能力的方法。要做到“四至少”:至少要有背的意识,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至少做到公开课的课文不管长短都要背会;至少本篇课文的重点段要背会;至少那些经典名篇要背会。“读书读高层,读文读经典;名篇背如流,下笔如有神”,这正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髓。在一篇课文或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是做一般性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应用,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的哪项能力,并要求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不同,教学目标不是明显地摆在那里,而是需要反复研究教材,进行挖掘。无论是知识能力方面,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无论是工具性方面,还是人文性方面,其教学点都隐含在文本中。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发现教材课文的阅读价值,体现教材的人文性;意味着我们更要发现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体现教材的工具性。如我在备《月光曲》的教学设计时,同一篇课文,面对的是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在文本的编排上,作者为四年级的学生搭的三个台阶,在教学时我要好好加以利用。兄妹的对话中,课文在让学生体会兄妹之间的关爱时,处理得很直接。“等我多做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两个“多”字彰显出哥哥对妹妹的呵护、疼爱。在重难点的处理上,课文要求学生了解《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想象《月光曲》描绘的画面。课堂上,可以在学生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的基础上,展开深一步的学习,充分讨论课文所讲情节和地点的变化顺序,理出全文层次,找出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这部分的内容。
三、研读学生,备出真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在备课时心中是否想着学生?如果教师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主人,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自始至终地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必须考虑提出什么教学目标、创设什么情境、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路、师生之间选取什么交流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等问题。备课时教师应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那些内容已经学过,还有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好,是否在讲新课之前安排一个复习环节,重点帮助那些学生复习。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家庭作业、课堂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备课时还应了解学生已经具备哪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哪些学习能力、习惯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和方法需要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哪些学生接受能力强,哪些学生接受能力弱,如何区别对待,这也是备课时应考虑的情况。备课时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对任课教师的感情、班级风气等情况。
在教第四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家伙,他们对久远的战争年代、对毛主席的事迹都非常陌生。如果只是读课文,再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老百姓对毛主席深切的爱戴之情,他们的情感也无法激发出来。在备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让学生粗略了解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奠定情感基础;再结合课外资料及课文段落了解当时沙洲坝缺水的严重程度及百姓吃水的恶劣情况;然后重点朗读毛主席带着战士找水源、挖水井、亲自下井铺沙石、木炭的段落,比较五米有多深,下井有多危险;再细读描写百姓们欢欣场面的文字,说说他们的心里话,接着出示红水井的图片和奥运圣火在井旁传递的图片,让学生更加了解红水井蕴含的意义,学生的情感一步步被激发出来。结果在上课时,学生们真情涌动,在学习水井终于挖好,老百姓手捧清清的井水一段时,不由大声喊出: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学生情感喷薄而出。
作为教师,我们是幸福的,想一想我们备课的过程,我们要成为那些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我们要发掘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真理;我们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触摸那里的大千世界,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关键词:备课;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51-1
有效备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注重体现师生多向互动,不再依赖教参并进行大胆地突破、探索。
一、研读课文,精彩导入
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
我曾经在校内执教过两节《月光曲》的公开课。我将自己浸入文本中,沉入词语中,慢慢读,与文本全身心接触。在吟咏中感觉文字的韵律,体验语言的节奏,领会文本的韵味,体察作者的情感。我先不去看教参,用王崧舟老师的话说,就是保持对文本语言的高度敏感,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着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警觉。那段兄妹对话;盲姑娘听完贝多芬弹奏完第一首曲子后,激动地说出“您就是贝多芬先生”时贝多芬的反应;风把蜡烛吹灭后,小屋里的情景,并详细了解贝多芬生平,摘录了他的两段话,以备课堂上延引。一段是:我为什么要作曲,那是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一段是: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此时,我的心中流动的是对于文本流淌的深情、对这位音乐大师的崇敬之情、对穷苦兄妹的感动之情。情于心中,我当释放于课堂!
二、多加设问,突破难点
教师读懂是为了引导、指导学生读懂,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教师钻研教材是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想清楚三个问题:如果我是学生,应该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哪些地方浅显易懂,哪些地方是难点?只有搞清楚应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和学生一道知道获取新知识、提高新能力的方法。要做到“四至少”:至少要有背的意识,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至少做到公开课的课文不管长短都要背会;至少本篇课文的重点段要背会;至少那些经典名篇要背会。“读书读高层,读文读经典;名篇背如流,下笔如有神”,这正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髓。在一篇课文或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是做一般性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应用,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的哪项能力,并要求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不同,教学目标不是明显地摆在那里,而是需要反复研究教材,进行挖掘。无论是知识能力方面,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无论是工具性方面,还是人文性方面,其教学点都隐含在文本中。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发现教材课文的阅读价值,体现教材的人文性;意味着我们更要发现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体现教材的工具性。如我在备《月光曲》的教学设计时,同一篇课文,面对的是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在文本的编排上,作者为四年级的学生搭的三个台阶,在教学时我要好好加以利用。兄妹的对话中,课文在让学生体会兄妹之间的关爱时,处理得很直接。“等我多做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两个“多”字彰显出哥哥对妹妹的呵护、疼爱。在重难点的处理上,课文要求学生了解《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想象《月光曲》描绘的画面。课堂上,可以在学生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的基础上,展开深一步的学习,充分讨论课文所讲情节和地点的变化顺序,理出全文层次,找出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这部分的内容。
三、研读学生,备出真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在备课时心中是否想着学生?如果教师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主人,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自始至终地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必须考虑提出什么教学目标、创设什么情境、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路、师生之间选取什么交流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等问题。备课时教师应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那些内容已经学过,还有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好,是否在讲新课之前安排一个复习环节,重点帮助那些学生复习。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家庭作业、课堂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备课时还应了解学生已经具备哪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哪些学习能力、习惯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和方法需要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哪些学生接受能力强,哪些学生接受能力弱,如何区别对待,这也是备课时应考虑的情况。备课时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对任课教师的感情、班级风气等情况。
在教第四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家伙,他们对久远的战争年代、对毛主席的事迹都非常陌生。如果只是读课文,再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老百姓对毛主席深切的爱戴之情,他们的情感也无法激发出来。在备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让学生粗略了解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奠定情感基础;再结合课外资料及课文段落了解当时沙洲坝缺水的严重程度及百姓吃水的恶劣情况;然后重点朗读毛主席带着战士找水源、挖水井、亲自下井铺沙石、木炭的段落,比较五米有多深,下井有多危险;再细读描写百姓们欢欣场面的文字,说说他们的心里话,接着出示红水井的图片和奥运圣火在井旁传递的图片,让学生更加了解红水井蕴含的意义,学生的情感一步步被激发出来。结果在上课时,学生们真情涌动,在学习水井终于挖好,老百姓手捧清清的井水一段时,不由大声喊出: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学生情感喷薄而出。
作为教师,我们是幸福的,想一想我们备课的过程,我们要成为那些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我们要发掘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真理;我们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触摸那里的大千世界,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