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师范专业报考热度逐年减弱,而与之相对应的金融经济专业则呈热门态势。对此,我就高中生对报考师范院校的态度和看法做了实地调研,本次调查共有70人参加访谈并且245人完成了问卷,回收率为87%.有效问卷占91.4%。我们主要针对学生,被调查的对象主要高中学生,辅以家长和老师的访谈,针对关于高中生对报考师范的态度及看法进行数据统计,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师范招生症结所在,从而促进师范院校招生工作的更好进行。
首先,学校对外宣传以及校内培养时,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展示学校的多元化。虽然大部分师范类学校已经是综合性大学,但是学校的氛围实际上限制了学生对其他职业的了解和规划,就业时容易对其他职业产生恐慌。另外很多用人单位看到师大的学生,先入为主的认为他们的首选职业是教师,从而降低了师范学生从事其他职业的概率。而且师范学校的环境和课程设置。师大的课偏重师范教育,学校日常宣传倾向于用教师的标准要求学生,就业选择做老师的学生占很大比例。从而给外界特别是学生和家长以误解,认为学师范没前途,进了师范学校毕业只能当老师。
目前师范专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令学生和家长对报考师范没有太大信心。社会对师范专业的评价还是比较好的,对师范专业的关注度不像师范类院校那么高。公正的评价一下教师这个职业:职业基本稳定,收入中等,清苦但踏实。需要不断地进修学习更新补充知识,丰富思想,忙碌但充实。教师这个职业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说起来,教师这职业到底给了我们很多,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社会现状是见面往往会问:“你干什么工作?薪水高吗?待遇不错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现在的高中生,个性张扬,崇尚前卫的生活,酒吧,歌厅是他们热衷的场所。如今在中小学校里确实“表演课”很多,也有一部分老师为了沽名钓誉,评定职称,在学校里尔虞我诈,不好好教书,教案东拼西凑南借北挪以应付学校或者上级单位的检查。另外我觉得师范教育缺乏足够的硬件平台支持;优秀的生源;踏实做事的心态;足够的实习经历;良好的教学氛围。师范毕业生缺乏宽广的视野;扎实的知识基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开放的思想。这些都有待解决,才能给广大的高中生及家长信心和期望。
很多师范类综合性高校由于一直以来太过于强调“师范”的头衔,使得外界忽略了其属于综合类大学的性质。中国有一个很有有意思的现象,大家报考志愿的时候都偏爱看中国大学排名榜,而且学生很多进入所谓的排名靠前的名牌大学就是为了就业时增加优势,因此地域因素,学科强弱,校友力量,专业热门度等多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选择。但因为学科和规模还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以财经类著称的高校大多排名不是很高,但是却与其就业火爆程度相差甚大,因此该排名对学生填报志愿选填该校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大家更多的是关注该校在该领域中的名气,比方说上财、东财的火爆程度。但是师范类院校就不怎么幸运了,就好比瘸腿的跟健康的人赛跑一样,其他瘸腿的都在赛场边休息,但是一个叫师范的瘸腿的人却要跟那些叫综合型高校的人一起赛跑,这个结果可想而知。从对比的角度讲,师范类院校很吃亏。并且学校的原先基础较好,文化积淀及学科完善度都有一定的基础,在侧重发展其他非师范专业加强综合型大学发展困难不大.因此,从必要性角度讲,师范类院校完善科系向综合型方向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就从学生及家长对师范的态度及看法来看,适当的正确舆论导向也是很有必要的。在中国师范生并没有像财经类的学生那样抢手,甚至当高中初中老师被看成一种只求平稳,不求上进的学生的代名词。当然,由于职业上面的认同的差异也导致师范类院校的生源水平跟其他专业性院校的生源上也存在了弱势。师范生,由于其雇主是地方性高中或初中,一方面其收入并没有办法很好的帮助其母校更快的发展,另外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的缘故,还会造成教学实力跟就业情况并不成正比,地方性的师范类院校可能比著名的师范类院校在地方上就业更好。并且一直以来,社会舆论传递一种过时的,甚至说是不正确的价值导向:老师就是要牺牲自己成就广大学生,是牺牲奉献的代名词。过多的美化抬高了教师的神圣地位,空洞的神圣化的颂扬却给学生们以反作用,给家长以反作用。
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歧视与质疑警示我们师范类院校在做好本职的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教师素养的培养。切实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与人和谐相处的资质和智慧,更多的去探讨人性,探讨与各色人等交流和相处的方式和技巧,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感染学生,并尊重、信任、激励学生,在友好宽松的师生关系和氛围中完成传授与接受的互动过程。要传递给师范生一种信念:教师没有那么神圣,他跟其他职业一样,平凡而伟大,不管在什么职业上都会经历人生的巅峰和衰退,不是因为职业的种类,规律使然。怀着普适的心态,不居功不自傲,不自卑不轻贱。
最后,推进深化改革免费师范制度。十年签约期吓退学生,当然目前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缺乏教师资源,使得国家不得不在教师教育这方面利用免费师范生的定向培养协议手段来加以扶持贫困地方教育,出发点固然有理,但方法稍有欠妥。针对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象,国家应当做的是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待遇、发展教师职业教育、实现教育公平,而不是单纯指望依靠在中国的六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开展免费师范生政策。
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师范生的培养再次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师范类院校如何响应国家的政策指向更好的发展,仍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首先,学校对外宣传以及校内培养时,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展示学校的多元化。虽然大部分师范类学校已经是综合性大学,但是学校的氛围实际上限制了学生对其他职业的了解和规划,就业时容易对其他职业产生恐慌。另外很多用人单位看到师大的学生,先入为主的认为他们的首选职业是教师,从而降低了师范学生从事其他职业的概率。而且师范学校的环境和课程设置。师大的课偏重师范教育,学校日常宣传倾向于用教师的标准要求学生,就业选择做老师的学生占很大比例。从而给外界特别是学生和家长以误解,认为学师范没前途,进了师范学校毕业只能当老师。
目前师范专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令学生和家长对报考师范没有太大信心。社会对师范专业的评价还是比较好的,对师范专业的关注度不像师范类院校那么高。公正的评价一下教师这个职业:职业基本稳定,收入中等,清苦但踏实。需要不断地进修学习更新补充知识,丰富思想,忙碌但充实。教师这个职业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说起来,教师这职业到底给了我们很多,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社会现状是见面往往会问:“你干什么工作?薪水高吗?待遇不错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现在的高中生,个性张扬,崇尚前卫的生活,酒吧,歌厅是他们热衷的场所。如今在中小学校里确实“表演课”很多,也有一部分老师为了沽名钓誉,评定职称,在学校里尔虞我诈,不好好教书,教案东拼西凑南借北挪以应付学校或者上级单位的检查。另外我觉得师范教育缺乏足够的硬件平台支持;优秀的生源;踏实做事的心态;足够的实习经历;良好的教学氛围。师范毕业生缺乏宽广的视野;扎实的知识基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开放的思想。这些都有待解决,才能给广大的高中生及家长信心和期望。
很多师范类综合性高校由于一直以来太过于强调“师范”的头衔,使得外界忽略了其属于综合类大学的性质。中国有一个很有有意思的现象,大家报考志愿的时候都偏爱看中国大学排名榜,而且学生很多进入所谓的排名靠前的名牌大学就是为了就业时增加优势,因此地域因素,学科强弱,校友力量,专业热门度等多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选择。但因为学科和规模还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以财经类著称的高校大多排名不是很高,但是却与其就业火爆程度相差甚大,因此该排名对学生填报志愿选填该校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大家更多的是关注该校在该领域中的名气,比方说上财、东财的火爆程度。但是师范类院校就不怎么幸运了,就好比瘸腿的跟健康的人赛跑一样,其他瘸腿的都在赛场边休息,但是一个叫师范的瘸腿的人却要跟那些叫综合型高校的人一起赛跑,这个结果可想而知。从对比的角度讲,师范类院校很吃亏。并且学校的原先基础较好,文化积淀及学科完善度都有一定的基础,在侧重发展其他非师范专业加强综合型大学发展困难不大.因此,从必要性角度讲,师范类院校完善科系向综合型方向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就从学生及家长对师范的态度及看法来看,适当的正确舆论导向也是很有必要的。在中国师范生并没有像财经类的学生那样抢手,甚至当高中初中老师被看成一种只求平稳,不求上进的学生的代名词。当然,由于职业上面的认同的差异也导致师范类院校的生源水平跟其他专业性院校的生源上也存在了弱势。师范生,由于其雇主是地方性高中或初中,一方面其收入并没有办法很好的帮助其母校更快的发展,另外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的缘故,还会造成教学实力跟就业情况并不成正比,地方性的师范类院校可能比著名的师范类院校在地方上就业更好。并且一直以来,社会舆论传递一种过时的,甚至说是不正确的价值导向:老师就是要牺牲自己成就广大学生,是牺牲奉献的代名词。过多的美化抬高了教师的神圣地位,空洞的神圣化的颂扬却给学生们以反作用,给家长以反作用。
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歧视与质疑警示我们师范类院校在做好本职的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教师素养的培养。切实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与人和谐相处的资质和智慧,更多的去探讨人性,探讨与各色人等交流和相处的方式和技巧,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感染学生,并尊重、信任、激励学生,在友好宽松的师生关系和氛围中完成传授与接受的互动过程。要传递给师范生一种信念:教师没有那么神圣,他跟其他职业一样,平凡而伟大,不管在什么职业上都会经历人生的巅峰和衰退,不是因为职业的种类,规律使然。怀着普适的心态,不居功不自傲,不自卑不轻贱。
最后,推进深化改革免费师范制度。十年签约期吓退学生,当然目前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缺乏教师资源,使得国家不得不在教师教育这方面利用免费师范生的定向培养协议手段来加以扶持贫困地方教育,出发点固然有理,但方法稍有欠妥。针对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象,国家应当做的是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待遇、发展教师职业教育、实现教育公平,而不是单纯指望依靠在中国的六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开展免费师范生政策。
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师范生的培养再次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师范类院校如何响应国家的政策指向更好的发展,仍值得我们继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