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教点墨染白袍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cl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细细想来,再华美的衣袍,被蚤子爬满,也会让人感到一阵恶寒。甚至当其经晾晒除蚤之后,你也时常会想着曾经被蚤子爬满,不会再因着它的华美亮丽而穿上它。只是曾经沾染,这件衣袍便因之毁于一旦,一如人生。
  或许有人会说,踽踽而行的人生路怎会允许你始终孑然独立?总归是无计避免流俗浸染的吧?生而为人,自然不免要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但想保持自身的清洁也并非无计可施。你所需要的是一层用来守护自己心灵的厚实外衣,而这层外衣无法从外界获得,只能由你自己的内心幻化而生。这便是淡泊与高洁的情怀,有了它,便不会为世俗乱了心神。
  那些污浊与恶俗如同毒品,瘾君子最初也只是一瞬的沾染,或因好奇,或因标新立异,结果却是万劫不复。即使后来悔不当初,也已无法挽回。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没能守护住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将自己扔进了黑漆漆的染缸。
  不想“染黑”自己,关键在于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不屈从。1854年,惠特曼的《草叶集》问世,随之而来的却是如潮的非议。他全面否定了以音节、重音、韵脚为诗歌基本格律,而选择了崭新的自由诗体。面对如此惨状,他高昂着头颅:“《草叶集》是不会删改的,任由它繁荣与枯萎。”其实,凭借着惠特曼的文学底蕴,迎合大众标准对《草叶集》作出修改也并非难事,而且可以使诗集立即走红。但如此,他失去的便是自我,那个未遭世俗浸染的自我。庆幸的是,他没有。事实上,《草叶集》也并未枯萎,那热情奔放、汪洋恣意而又舒卷自如的诗集也如诗人一般不屈,最终大放光采。
  不管是历史事实,还是文学作品,悲剧人物似乎总能从个性失衡、趋于流俗、“染墨不洁”中找到缘由。在某些人生的岔路口,他們选择了消极尝试,放纵自己去“染墨”,而这不过是一种被证实的绝望,不曾期望自己从黑墨中脱身再见光亮。
  “李家有女,名为子柒。”李子柒,一个短视频网红,因其对农家真实生活的呈现而窜红全网。视频中的她总是身穿古风衣裳,抬水、打柴、生火,她还会制竹床,磨豆子等等,她就这样在竹林山涧中呈现着鲜活的中华文化。究其大火原因,似乎是人们在她这里感受到了世间罕有的宁静而能够沉淀心灵,因其未被世间的点墨沾染而心向往之。
  愿世间之人皆可竭尽一生,洁净一身,不被恶俗所染,清澈如溪。

评析


  这是一篇实力派议论文,漫话“点墨”,娓娓道来,在情在理,令人悦服。作者摆出“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不屈从”的见解之后,不仅列举惠特曼的例子,论述其必要性;而且还列举李子柒的例子,论述其现实性。构架有心,细针密线,稳步推进,功力自现。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早晨,唯一不同的是面的风味换了一种。  面碗放在格子桌布上,里面散发着酱香,氤氲的热气中,隐隐约约唤起了我关于味蕾的记忆。只是闻闻就觉得里面藏着年少时热切喜欢的味道——姥爷调的螃蟹汁的味道。  可当我坐下后,慢慢仔细回忆刚刚调酱的步骤,却发现自己用的是和螃蟹汁完全不同的料,这面碗里的热气有如实质一般,轻而易举地绕过了小心包裹着脆弱之处的坚盔利甲,直直击中了心尖尖上最是柔软的那一点。
期刊
一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俄罗斯读者和研究家对莫言的作品产生很大兴趣。网络发布很多关于莫言与他创作的文章,很多文章是对莫言获诺奖的报道及作者生平、作品的综合性介绍,比如,S·托罗普采夫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莫言》,О·格里希纳的《伟大的中国作家莫言的生平与创作》,S·谢里瓦诺娃的《莫言同志是谁?》,A·日丹诺夫的《莫言在俄掀起中国文学热》,D·齐列诺瓦的《福克纳对莫言创作的影响》,V·邦
期刊
万古天地烈雪铮,刀剑煮酒千里風。吾辈山海朗明月,共赴金城一场冬。大雪未销满弓刀,红日驱尽天下疾。  ——题记雪峰苍穹·孩子  我生在漠北,长在边塞,听的是秦腔胡曲,见的是沙场忠骨。十二岁那年,边塞小城下了二十年间最大的一场雪。在白云去来的满天风雪中,我那还是垂髫之年的胞弟兴奋地大喊大叫,扑到雪中玩耍,风雪落了他满肩。我那时正靠在母亲身旁,边喝着那热腾腾的姜茶,边看落雪。这是元狩五年的冬天。“北风巷
期刊
屈佳丽 现就读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曾发表文章《你可以不乖,但不可以学坏》。喜欢诵读、写字、摄影。痴迷烟火,热爱诗酒,是个想和山川湖海风花雪月的有趣女孩子。  “我这么劳心劳力地养你,就是为了让你气我,是吧?我真的对你太失望了,你怎么变得……”母亲愤愤摔门而去,嘴里还不停地唠唠叨叨,振振有词。我能猜想到,她此时红肿的双眼肯定满含恨铁不成钢的怒气。  “我讨厌你!你根本就不懂我,只会让我学习学习,学不
期刊
一  2019年6月的一天,伴着温暖的太阳、柔和的微风、清新的空气,我们抵达了位于陕西北部的榆林,近距离地了解当地人的文化生活。在这样的天气到来,应该是探访榆林最好的时机了。而我最感兴趣的,除了沿途的风光,来自母亲河——黄河的魅力,就是当地的宗教文化了。  我们经过黄河近岸,四面环山的公路,一点危险之感都没有,反而好似在向我们展示着人在与大自然抗争后所体现出的和谐与统一。除了经过的一小段正在整修的
期刊
开栏按语:  上期访谈提到,2020年截止本专栏发稿,严歌苓又有2部新长篇小说问世:《666号》(《人民文学》2020年第4期)和《小站》(《收获》2020年第3期)。至此,严歌苓将她的长篇小说创作总量,刷新到约24篇(部)。《666号》单行本已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小站》的单行本不久也将面世。访谈专栏首篇,我们的严歌苓访谈主题是由新长篇小说《666号》所作的对严歌苓抗战文学叙事
期刊
诗词对我有著莫大的吸引力,闲暇之余,翻阅几本诗集,细品几篇词话,无疑是乐在其中的。从儿时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如今诗经里“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我从身坐漫天银色月光中体会李白的浓稠思乡之情,幻化为在城阙苦苦等候的痴情女子,魂牵梦绕于那环缠青风般的身影。在幽雅的词句间穿梭,与古人的情愫同缠绵,属实一大美事。  但偶尔思索,诗词一开始对我是如隔屏障的。  打上幼儿园起,母亲就让我每天背三首古
期刊
生活的空间越來越逼仄。  每天走出门面对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看着千篇一律的车水马龙。每个人都厌烦不已,但每个人又都无能为力。在这样繁华却空洞的城市里,在这样快捷且急躁的节奏里,“远行”无可避免地渐渐成为了类似于“世外桃源”般美好而不切实际的愿望。  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  我曾经也是这样想的。  直到有一天,我在楼下新开的小卖部里见到一个面容温和的年轻女孩。在那之前我从不相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之
期刊
1  层层分明的田野与水渠上面,一条笔直的铁路逶迤向前,记忆的尽头,三个,五个,八个,十个,无数个小孩推着自行车,沿着铁轨两侧边走边笑。他们时不时唱着歌,咧嘴灿烂大笑,他们就这样朝前走着,时间,世界,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  不一会儿,铁轨开始轻轻颤抖,又过了一会儿,铁轨浑身战栗,然后远处一个庞然大物发出呜呜的啸声,一头闯进寂静的田野。这时所有铁轨上的人都急忙爬下来,热切的眼神望过去,直到火车挟
期刊
50多年之后,他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初夏四月的上午。春天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个叫红梅的女同学,从城市里的中学转来,据说她祖籍在南方,父母都是支援西北的研究院的知识分子,留学苏联回来的,被打成了右派。乡村里的孩子们不知道右派意味着什么,但都看到一个与身边咋咋呼呼女生不一样的女生:文静,纤弱,沉默,刻苦,文质彬彬。这个“新物种”迅速成为整个学校关注的焦点。从那一天起,班上的人分成了两类:和她说过话的女生,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