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论述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了“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既学必有所得,即得必履所学,终有所落实,进知行合一”这一关于笃行的重要论述,该论述突出强调了知行合一思想在德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贯彻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德育管理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我们开展德育管理工作有了最基本的遵循。
一、视“知”为“学”,以“知”开“智”
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党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报告指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德育管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树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为什么要“学”呢?因为“学”是为了“求知”!知识才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作为学生,必须努力勤奋、敏而好学,把求知当作第一要务!其中又体现出一个“思”的过程,“思”就是为了“学”,虽有先后之別,但更深一层的含义是通过思考,把所学内化于心,进而形成一种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此方可专攻博览,关心家国,学会社会担当。
(二)要修德,加强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
如习总书记所言:“道德之于个人、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此话正中要害,高度总结了小学阶段德育管理的指导方针。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头等大事,正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示,“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是价值的引领”,这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是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的,主要以道德实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明辨”是“思”和“知”的必然产物,在“行”之前。作为学生,当面对教师和家长的批评时,当面对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而关键在于怎么思考、怎么分析、怎么选择。当学生以所知为底气时,自然会看透是非曲直,进而做出正确的决断。
(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地干事,踏踏实实地做人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既学必有所得,即得必履所学,终有所落实,进知行合一。从知行合一上下工夫,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我们个人的精神追求,进而自觉地行动起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所知”履行“所学”,这便是知行合一的精髓!
二、以“思”促“知”,以“知”促“行”
小学生年纪尚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及认知水平十分有限。如果教师不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认知水平为切入点,则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控制的,他的思想高度决定了行为高度,由此看来,“知行合一”的先决条件必然是“知”而非“行”。知行合一思想下的德育管理,必然要体现“以思促知,以知促行”的过程,它们之间是有先后的,是先有“思”而后有“知”,是后有“知”而后有“行”,进而知行合一!
(一)以“思”促“知”
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针对小学生具备形象思维的特点,设计形象直观的教学材料、通俗易懂的趣味性问题,借助图片、声音、视频等直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以此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在进行“安全警钟长鸣,生命健康无价”的专题教育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疫情防控、校园欺凌、食品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暑假防溺水等针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随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问题。
(1)结合播放的视频,想想身边发生的安全隐患,并思考该如何应对这种安全隐患。
(2)如果你是交警叔叔,你会对那个闯红灯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话?
(3)当面对同学被高年级的学生欺凌时,你会坐视不管吗?如果不会,那你应该怎么做呢?
(4)当发生火灾时,你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并快速逃生?
(5)如果遇到溺水者,你会贸然下水营救还是大声呼救引起他人注意呢?请说明为什么。
通过这种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准确把握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二)以“知”促“行”
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先决条件。只有学生在感到自由自在没有压力时,才可以跟随教师的引导快乐学习。在这之后,教师的评价必须及时跟进,或对学生的认知表现做出肯定,或针对某些观点上的不足做出点评,或针对某些问题给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如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有效评价。
(1)第一个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学生想到什么都可以说出来。如爸爸抽烟乱丢烟头,这很容易造成火灾隐患;如妈妈从浴室出来总用湿淋淋的手拿吹风机,这很容易造成触电危险。这些答案都是可以的!
(2)而关于交通安全问题,有着固定性质的答案,所以学生的回答必须在交通规则的“圈”里。如学生可以说“横穿马路必须看清信号灯”“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人行道”“不可以横穿机动车道”,这些都是正确的,但如果学生说:“可以翻越栏杆抄近道”,这肯定是不可以的。
评价时要注意学生的态度和情绪,学生积极思考、争先发言是好事,这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形成了认知,完成了“以思促知”的过程。所以在这种问题上,教师要“以知促行”,要善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学生支持和肯定,让学生坚定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而以知促行。
(三)进而“知行合一”
“思”是为了“知”,“知”是为了“行”,思而后知,知而后行,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知行相互。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是把“知”和“行”这两件事合为一件事,而不是被分开成两件事。很多时候,我们很难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那道鸿沟,就如笛卡儿所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会使人陷入幻想,会觉得自己只要思考到了就是做到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因此我们要把思考到的道理、学到的知识,按照学习到的道理去做,这就是“履学”,就是“知行合一”。
(1)思考到了,知道了,若不去做,一切都是空谈。为了践行知行合一,教师可以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绝对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小规模的防火演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按照疏散线路低身掩住口鼻至指定位置,其间不得大声喧哗、不得拥挤慌乱,结束后还要进行总结点评。
(2)举行《交通安全伴我行》的主题班会,进一步深化、深入针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以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课件,以举例子、讲道理、示实例的直观形式,进一步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随后让学生以制校刊、画主题板报、制作主题海报来践行交通安全伴我行。
《尚书》提出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观点,这反映了儒家原典最早的知行观点,也就是知易行难。“思知”简单,“知行”太难,想到了但没有深入思考不等于知道了,知道了而又不去做就等于不知道。在知行合一的内涵界定里,知和行两者互为表里才能算得上真的知道,这是谓之整体的一件事。如在德育教育中,知识必须结合实践才能被人直接体验、感受和建构,才可以使学生真正内化为知识经验和外化为人的行为。
一、视“知”为“学”,以“知”开“智”
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党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报告指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德育管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树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为什么要“学”呢?因为“学”是为了“求知”!知识才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作为学生,必须努力勤奋、敏而好学,把求知当作第一要务!其中又体现出一个“思”的过程,“思”就是为了“学”,虽有先后之別,但更深一层的含义是通过思考,把所学内化于心,进而形成一种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此方可专攻博览,关心家国,学会社会担当。
(二)要修德,加强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
如习总书记所言:“道德之于个人、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此话正中要害,高度总结了小学阶段德育管理的指导方针。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头等大事,正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示,“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是价值的引领”,这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是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的,主要以道德实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明辨”是“思”和“知”的必然产物,在“行”之前。作为学生,当面对教师和家长的批评时,当面对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而关键在于怎么思考、怎么分析、怎么选择。当学生以所知为底气时,自然会看透是非曲直,进而做出正确的决断。
(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地干事,踏踏实实地做人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既学必有所得,即得必履所学,终有所落实,进知行合一。从知行合一上下工夫,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我们个人的精神追求,进而自觉地行动起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所知”履行“所学”,这便是知行合一的精髓!
二、以“思”促“知”,以“知”促“行”
小学生年纪尚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及认知水平十分有限。如果教师不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认知水平为切入点,则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控制的,他的思想高度决定了行为高度,由此看来,“知行合一”的先决条件必然是“知”而非“行”。知行合一思想下的德育管理,必然要体现“以思促知,以知促行”的过程,它们之间是有先后的,是先有“思”而后有“知”,是后有“知”而后有“行”,进而知行合一!
(一)以“思”促“知”
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针对小学生具备形象思维的特点,设计形象直观的教学材料、通俗易懂的趣味性问题,借助图片、声音、视频等直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以此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在进行“安全警钟长鸣,生命健康无价”的专题教育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疫情防控、校园欺凌、食品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暑假防溺水等针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随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问题。
(1)结合播放的视频,想想身边发生的安全隐患,并思考该如何应对这种安全隐患。
(2)如果你是交警叔叔,你会对那个闯红灯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话?
(3)当面对同学被高年级的学生欺凌时,你会坐视不管吗?如果不会,那你应该怎么做呢?
(4)当发生火灾时,你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并快速逃生?
(5)如果遇到溺水者,你会贸然下水营救还是大声呼救引起他人注意呢?请说明为什么。
通过这种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准确把握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二)以“知”促“行”
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先决条件。只有学生在感到自由自在没有压力时,才可以跟随教师的引导快乐学习。在这之后,教师的评价必须及时跟进,或对学生的认知表现做出肯定,或针对某些观点上的不足做出点评,或针对某些问题给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如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有效评价。
(1)第一个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学生想到什么都可以说出来。如爸爸抽烟乱丢烟头,这很容易造成火灾隐患;如妈妈从浴室出来总用湿淋淋的手拿吹风机,这很容易造成触电危险。这些答案都是可以的!
(2)而关于交通安全问题,有着固定性质的答案,所以学生的回答必须在交通规则的“圈”里。如学生可以说“横穿马路必须看清信号灯”“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人行道”“不可以横穿机动车道”,这些都是正确的,但如果学生说:“可以翻越栏杆抄近道”,这肯定是不可以的。
评价时要注意学生的态度和情绪,学生积极思考、争先发言是好事,这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形成了认知,完成了“以思促知”的过程。所以在这种问题上,教师要“以知促行”,要善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学生支持和肯定,让学生坚定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而以知促行。
(三)进而“知行合一”
“思”是为了“知”,“知”是为了“行”,思而后知,知而后行,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知行相互。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是把“知”和“行”这两件事合为一件事,而不是被分开成两件事。很多时候,我们很难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那道鸿沟,就如笛卡儿所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会使人陷入幻想,会觉得自己只要思考到了就是做到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因此我们要把思考到的道理、学到的知识,按照学习到的道理去做,这就是“履学”,就是“知行合一”。
(1)思考到了,知道了,若不去做,一切都是空谈。为了践行知行合一,教师可以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绝对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小规模的防火演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按照疏散线路低身掩住口鼻至指定位置,其间不得大声喧哗、不得拥挤慌乱,结束后还要进行总结点评。
(2)举行《交通安全伴我行》的主题班会,进一步深化、深入针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以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课件,以举例子、讲道理、示实例的直观形式,进一步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随后让学生以制校刊、画主题板报、制作主题海报来践行交通安全伴我行。
《尚书》提出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观点,这反映了儒家原典最早的知行观点,也就是知易行难。“思知”简单,“知行”太难,想到了但没有深入思考不等于知道了,知道了而又不去做就等于不知道。在知行合一的内涵界定里,知和行两者互为表里才能算得上真的知道,这是谓之整体的一件事。如在德育教育中,知识必须结合实践才能被人直接体验、感受和建构,才可以使学生真正内化为知识经验和外化为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