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主体。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渗透”这种方式呢——小学生不仅需要积极的心理支撑其素质发展,而且还需要积极的心理支撑其有效学习,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心理,也需要通过引导调动其积极学习动机。而且渗透教育适合悦纳学习理论,是对常规教学的有效补充,渗透比“讲道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念更容易内化。
【关键词】小学 品社 积极心理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品社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积极心理在品社课堂上得到有效传递,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仅仅通过理论教学,很多理念并不能被学生有效内化并体现在行为上。而且,由于品社教学理论性比较强,小学生理解和接纳有一定难度——所以,需要有一种理论教学之外的輔助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对积极心理的内化,而且也需要一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品社的积极态度——这样,渗透教学这种区别于讲授的以暗示、引导、浸染为途径的教学方式就必然成为常规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提升策略。
而且,对于小学生这个社会经验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说教的形式显然不如“感召”更有作用,更容易被他们接纳——因而,在小学品社教学中辅以渗透积极心理的教学是可行的,且是必要的。
一、渗透积极心理的根是态度
要想在小学品社教学中有效渗透积极心理教育,首先就需要教师拥有积极而正确的教育观,这是渗透教育的根本支点。
一是教师必须建立“学生主体观”——即教师应在教学中始终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是为了学生的“学”。在这样的观念下,教师才能把握好渗透的方向,将渗透教育对准学生的发展,在渗透过程中关注学生自身能量的调动与发挥。以学生为“观众”的渗透教学是低效的。
二是应履行“平等教学观”——渗透积极心理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间互动的过程,如果师生间的情感不是平等的,而是有“坡度”的,那么渗透的理念就不能准确“对接”。只有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的情态下,“渗透”才能被学生愉快接受。
三是注重“渗透效益观”——当我们在教学中进行积极心理的引导渗透时,必须有明确的指向和目标,渗透要取得什么效果,要达到什么目标都是要清晰的。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也不能失去对渗透的掌控。
二、积极心理的渗透需要“开关”
有些教师不太重视教学的过程性,很多教学操作是很突兀的,知识点、信息点一下子“跳出来”与学生“见面”了,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缺少情感铺垫,学习效果就不好——所以,教学活动应该有个导入环节,先把学生学习“开关”打开了,再去开展教育活动,教与学的过程都会比较流畅。
比如《人们在土地上耕耘》这一课,教师想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这样的积极情感,并调动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积极意愿。如果一上课就开始讲食物的来源是农民的劳动——这个理论一出来就很生硬,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都还没进入状态,就不容易接受教师所要渗透的理念。所以,可以在讲授之前先设计一个导入,给每个学生发一个饼干,一边吃一边问“味道怎么样啊?……老师可是费了好大劲儿才做出来的(先把教师自己的‘劳动’暗示出来,让食物和劳动建立一个初步关联),你们说,饼干是由什么做的?……面粉,对。面粉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步步从吃到教师的劳动,再到农民的劳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启了学习之旅。这时,教师再向学生播放农民辛苦劳动的画面和视频,学生的情感就很容易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成功将积极健康心理传导给学生。
此外,巧妙的问题、和谐愉快的氛围、有趣的情境等都是打开渗透教学“开关”的“钥匙”,在渗透之前,教师应注意合理使用。
三、渗透的形式应灵动多样
有些教师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不好,在品社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往往不注重形式变化,一个策略、一个方法反复使用——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很容易对某个事物失去新鲜感,一旦产生对学习形态的疲劳感,渗透效果就会降低。
比如有的教师喜欢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如在教《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时,问学生“学习了这些英雄少年的事迹,是不是应该向他们学习?”学生一听,心里说“又来了”,就齐声回答“是——”。其实学生在心里一点儿也没有思考,他们已经习惯了教师的这种问题,只要回答“是,对”就没问题——这还有什么渗透启示的作用呢?
所以,渗透积极心理的教学方法应常换常新,多些变化,多些形式。比如互动、讨论、比赛、演讲等等,都可以将心理引导渗透到其中。如在教《健康生活每一天》时,教师采用表演式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渗透积极面对生活的理念:教师表演一个生活行为,如乱丢垃圾、睡懒觉……让学生评价“这是对的,那是不对的,应该怎么做……”学习形式开放而活跃,积极理念通过学生的“评价”而自动生成——生动有趣、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渗透。
总之,品社教学对学生积极心理的教育是显性的,但也需要教师通过一些隐性的渗透来辅助学生理解、认同和吸收这些理念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讲授大道理不如暗示、启发更有效。在渗透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渗透的观念、过程以及方法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罗夏娜.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J]. 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4(2).
[2] 沈丽华.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2017(1).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德彪小学)
【关键词】小学 品社 积极心理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品社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积极心理在品社课堂上得到有效传递,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仅仅通过理论教学,很多理念并不能被学生有效内化并体现在行为上。而且,由于品社教学理论性比较强,小学生理解和接纳有一定难度——所以,需要有一种理论教学之外的輔助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对积极心理的内化,而且也需要一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品社的积极态度——这样,渗透教学这种区别于讲授的以暗示、引导、浸染为途径的教学方式就必然成为常规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提升策略。
而且,对于小学生这个社会经验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说教的形式显然不如“感召”更有作用,更容易被他们接纳——因而,在小学品社教学中辅以渗透积极心理的教学是可行的,且是必要的。
一、渗透积极心理的根是态度
要想在小学品社教学中有效渗透积极心理教育,首先就需要教师拥有积极而正确的教育观,这是渗透教育的根本支点。
一是教师必须建立“学生主体观”——即教师应在教学中始终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是为了学生的“学”。在这样的观念下,教师才能把握好渗透的方向,将渗透教育对准学生的发展,在渗透过程中关注学生自身能量的调动与发挥。以学生为“观众”的渗透教学是低效的。
二是应履行“平等教学观”——渗透积极心理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间互动的过程,如果师生间的情感不是平等的,而是有“坡度”的,那么渗透的理念就不能准确“对接”。只有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的情态下,“渗透”才能被学生愉快接受。
三是注重“渗透效益观”——当我们在教学中进行积极心理的引导渗透时,必须有明确的指向和目标,渗透要取得什么效果,要达到什么目标都是要清晰的。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也不能失去对渗透的掌控。
二、积极心理的渗透需要“开关”
有些教师不太重视教学的过程性,很多教学操作是很突兀的,知识点、信息点一下子“跳出来”与学生“见面”了,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缺少情感铺垫,学习效果就不好——所以,教学活动应该有个导入环节,先把学生学习“开关”打开了,再去开展教育活动,教与学的过程都会比较流畅。
比如《人们在土地上耕耘》这一课,教师想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这样的积极情感,并调动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积极意愿。如果一上课就开始讲食物的来源是农民的劳动——这个理论一出来就很生硬,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都还没进入状态,就不容易接受教师所要渗透的理念。所以,可以在讲授之前先设计一个导入,给每个学生发一个饼干,一边吃一边问“味道怎么样啊?……老师可是费了好大劲儿才做出来的(先把教师自己的‘劳动’暗示出来,让食物和劳动建立一个初步关联),你们说,饼干是由什么做的?……面粉,对。面粉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步步从吃到教师的劳动,再到农民的劳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启了学习之旅。这时,教师再向学生播放农民辛苦劳动的画面和视频,学生的情感就很容易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成功将积极健康心理传导给学生。
此外,巧妙的问题、和谐愉快的氛围、有趣的情境等都是打开渗透教学“开关”的“钥匙”,在渗透之前,教师应注意合理使用。
三、渗透的形式应灵动多样
有些教师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不好,在品社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往往不注重形式变化,一个策略、一个方法反复使用——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很容易对某个事物失去新鲜感,一旦产生对学习形态的疲劳感,渗透效果就会降低。
比如有的教师喜欢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如在教《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时,问学生“学习了这些英雄少年的事迹,是不是应该向他们学习?”学生一听,心里说“又来了”,就齐声回答“是——”。其实学生在心里一点儿也没有思考,他们已经习惯了教师的这种问题,只要回答“是,对”就没问题——这还有什么渗透启示的作用呢?
所以,渗透积极心理的教学方法应常换常新,多些变化,多些形式。比如互动、讨论、比赛、演讲等等,都可以将心理引导渗透到其中。如在教《健康生活每一天》时,教师采用表演式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渗透积极面对生活的理念:教师表演一个生活行为,如乱丢垃圾、睡懒觉……让学生评价“这是对的,那是不对的,应该怎么做……”学习形式开放而活跃,积极理念通过学生的“评价”而自动生成——生动有趣、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渗透。
总之,品社教学对学生积极心理的教育是显性的,但也需要教师通过一些隐性的渗透来辅助学生理解、认同和吸收这些理念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讲授大道理不如暗示、启发更有效。在渗透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渗透的观念、过程以及方法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罗夏娜.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J]. 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4(2).
[2] 沈丽华.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2017(1).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德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