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狮子山楚王陵汉骑马俑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狮子山楚王陵汉骑马俑出土自徐州第三代分封楚王刘戊的陵墓。属西汉早期彩绘兵马俑,作为汉代骑马俑人造像的代表和先驱,它将超前的创作思维、独特的表现语言通过高超的制作工艺加以体现,从而形成一种艺术合力。它对“动态”的描摹与捕捉将形体塑造由“写实”引向“抽象”;将中国绘画的线性艺术与雕塑手法相结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对“力”的关注使作品既凝重又飞扬。具有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楚王陵;汉骑马俑;抽象;线性艺术;雕塑手法
  1984年,徐州狮子山兵马俑的发掘轰动一时,被誉为“九五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多年来人们一直把研究的重点投注在楚王陵步兵俑及乐舞俑上。而对更具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以及凸显古代工匠们精湛制陶技术与造像水平的楚王陵“骑马俑”则很少研究,可谓是学界和艺术领域的遗憾。本文着笔于“骑马俑”的创作思维与表现语言,试图从中挖掘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
  一、概况
  据考,狮子山楚王陵是西汉徐州第三代分封楚王刘戊的陵墓。地下军阵主要由步兵俑军阵和车骑兵俑军阵构成,共六个俑坑。出土有:步兵俑、弓弩手俑、警卫俑、甲胄俑、轻装骑兵俑、重装骑兵俑以及车骑。作为一个因“七国之乱”谋反未果,畏罪自缢的诸侯王,在仓促下葬之时还能拥有如此庞大的地下军阵,足见其生前对权利的渴望。
  骑马俑属西汉早期彩绘兵马俑,来自六号俑坑,通体高度在68-70cm之间,马宽在55cm左右,与同期诸侯墓葬中出土的骑兵马俑尺度基本一致,遵从汉初丧葬礼制惯例。
  二、汉骑马俑艺术价值分析
  作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载体,“俑”真实地再现着当时、当地的人情风貌、生活习俗,是研究历代社会、艺术的重要资料。同时,也直观地反映出雕塑艺术的水平。楚王陵汉骑马俑,将超前的创作思维、独特的表现语言通过高超的制作工艺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艺术合力,展现其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创作思维与表现语言
  楚王陵汉骑马俑,体形小巧,俑高不过70cm,无精细修饰,强调凝重、律动的风格走向,追求“静中有动”的创作理念。人物虽为静态,面部看不到过多情绪的表达,但外部轮廓却充满流线、极具动感,运用大量弧线造型表现动势;这种处理,所能带来的视觉冲击远超写实,是有意识的,带有强烈的创作意图。它以粗犷的轮廓、朴拙的造型诠释出另一种天朝之相。尽管有时人体不合比例:身长、袖长,但适度的夸张反而是情感真实性的体现。
  “楚王陵汉骑马俑”的艺术魅力是通过整体观念来传达的,强调组合关系。在适度夸张造型的作用下,“人”与“马”两个截然不同的形体结构巧妙结合,建立充满体积感的体面关系。站在俑像前,观者会不自觉地忽略个体的存在,转而关注“骑马俑”整体形象。那些所谓的不协调,被排列整齐的军阵所替代,穿越历史的洪流,例弗能看到古战场的山呼海啸、铁马金戈。
  仔细观察“楚王陵汉骑马俑”,俑人天庭饱满,面部丰满,具有典型汉人骨骼特征,在造像上追求神韵而非细节,对五官、衣纹只做简单交代。而战马则造型扎实、气宇轩昂,酝酿着临战之势。马的鼻孔明显,是肺活量大及奔跑持久力强的体现。肌肉群发达,四足稳健,这是力量与重心的集结所在。颈部躯干粗壮有力,伴随微妙弧度,一改秦兵俑僵直的造型,骨骼不再尖锐突出,腹部、臀部弧线充满弹性,孕育出动力美感。“楚王陵骑马俑”是西汉早期雕塑艺术的代表,马俑写实效果明显,造型圆鼓。流线运用与刚健的肌肉表现完美结合,对造型艺术“度”的把握,收放合宜,完全突出“战马”在古代军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真实地反映出汉初审美趋向与社会军事、政治之间的关系。
  (二)选材与工艺
  楚王陵汉骑马俑的塑造在材料上选用沉积黏土与泥土配合,既有一定的细腻度又有利于塑型提高俑人的稳固性。工艺上,楚王陵骑马俑采用“合模制法”,相比早期制俑的“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更具优势。由于“楚王陵汉骑马俑”本身是由人俑和马俑两部分组成,人的头部、躯干、马耳、马身、四足和尾巴都需要分模制作,所以对工艺的要求更高。
  楚王陵汉骑马俑,造型手法进退有节,与中国传统美学观相契合,它的出现说明骑马俑造像艺术形式与形制在汉代早期已经形成,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后世同题材作品不过是在其基础上的效仿、沿袭和发展,其内在的艺术价值完全凌驾于秦俑及早前出土的其他汉俑之上,与同期西亚、欧洲造像水平相媲美又自成一体。对制俑工艺的改进,直接推动了造像艺术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对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三、楚王陵汉骑马俑对当代的启迪
  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后人从前人的艺术创作中吸取经验用于自身作品。既是秉承又是延续,而另一些则是创新和变革。兵马俑作为一种雕塑艺术,始发于战国、秦,没落于宋明,在其演迸发展的曲线图中“汉”成为当之无愧的高峰。
  “楚王陵汉骑马俑”的出现是对前朝造像的革新性继承。它对“动态”的描摹与捕捉将形体塑造由“写实”引向“抽象”;它将中国绘画的线性艺术与雕塑手法相结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它对“力”的关注使作品既凝重又飞扬,在“静”的状态下传递“动”的精神,承前启后,开拓创新。
  结语
  当今的艺术创作者需要摆脱功利诱惑和浮躁的心态,探索表象背后深层的能量表达,以求创作出赋有时代精神与感召力的作品。
  “楚王陵汉骑马俑”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崭新的创作思维和独特的艺术表达,从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内在艺术力量的挖掘。对它的研究让艺术从业者们开始学会直面内心,“艺道合一”。发现艺术创作的本质,摒弃对“形”的拘泥,回到“神”的原点。
  [陈睿莹,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其他文献
2015年3月17日上午,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国文联隆重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徐里,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丁杰、副主任梅启林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丁杰主持。  会上,徐里宣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关于成立策展委员会及第一
摘要: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成为研究的热点,其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质量和目标,因此,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风建设才是提高其人才培养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因素考虑,为其学风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若干建议。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本文为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高等工科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
[摘要]:创新是人类诞生以来最古老又最现实的问题,创新使人类获得文明与发展。建立健全我国的创新教育体系,培养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教育自身蓬勃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与培养世纪人才、振兴中华、提高民族素质,实现"中国梦"息息相关。  关键词:创新;创新型人才;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640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梦想是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理想
摘要:复合过去时是法语时态当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时态,无论是在口语还是在书写方面,复合过去时都会被大量地使用到,但其语法规则却相当严谨和复杂,需要注意的地方相当多,初学者往往由于不能全面地掌握其要点,以致于做题时经常顾此失彼,或不知从何着手,因此本人就这一现象谈谈做复合过去时试题的解题思路,帮助初学者正确快速地完成试题。  关键词:复合过去时;助动词;过去分词;性数配合  【中图分类号】G420  复
摘要:学科内涵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本文从人才培养、学科队伍、科学研究、平台条件、重点学科建设等五个方面阐释了学科内涵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对研究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内涵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牢固确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是研究型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学科建设的根本是学科的内涵建设,
【摘要】:词汇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語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词汇量小。而在学生学习词汇时常见的现象就是记忆困难、遗忘快。因此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提高词汇量,科学地、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习和复习所学词汇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英语教师应了解词汇习得的规律,通过不断调整词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词汇的方法,激活学生对词语的学习能力
摘要: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行校企合作是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学校和社会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并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以及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本文主要通过对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这一教学模式的论述,探讨當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
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及特征入手,指出中职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意识;自控能力;自我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0  目前的中职英语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