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什么在影响中国社会的公平?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good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丁丁曾自道:“我离开妻子既不会购物也不会应付各种电话,或者说,我这方面的能力完全在平均水平之下。”2014年元旦前夕,在北京西苑的一家咖啡馆里,汪丁丁的夫人为我们点好饮品后出去办事。由于背景有些噪杂,我们换了一个位置。当两个小时的采访快结束时,一直滔滔不绝阐述观点的汪丁丁猛然说道:“咱们一定把一瓶水落在刚才那桌了。我妻子从来都是给我买一瓶圣培露,再买一瓶纯净水的。”过去一找,果然如此。于是记者想起关于这位经济学家的一个“段子”:朋友聚会时,妻子要先给他凑好打车钱才能提前离开,否则汪丁丁不知道怎么付钱给出租车司机。
  解读汪丁丁的生活,无法绕开他的夫人,正如解读他的经济理论,无法绕开政治、哲学和文化。对汪丁丁而言,经济学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以此为枢纽,旁通到政治学、数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宗教学,正如他最新的著作,600多页厚的《新政治经济学讲义》所涉及的那样。对于错综复杂的转型期中国,驱动一个问题的发生与解决的,往往深藏在背后,但从表面上看,所有问题似乎都在指向一个问题——社会公平。
  人生际遇背后的心灵启蒙
  汪丁丁祖籍浙江,他的外祖父母在民国时代都算是新派人物。父亲是倒插门女婿,在晋察冀边区的窑洞里跟汪丁丁的母亲结了婚。1953年,汪丁丁出生在沈阳,很快就被带到了北京。他的名字“丁丁”,出自《诗经》“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好像注定要多说话。
  1969年,汪丁丁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知青。没干多久,他就在一个上海知青的帮助下,从水利工地上逃跑了。在北京待了3个月后,无处可去的汪丁丁背着一袋子香肠和糖果,又回到了冰天雪地的北大荒。
  在团部“学习班”接受教育后,汪丁丁开始在厨房打杂,每天早上用一根扁担挑4桶水,“外加十天半月追杀一头肥猪”。
  知青们最大的娱乐是下工后在宿舍里互相骂街,比谁骂得“花式”。不和谐的是一位哈尔滨知青,经常装病不上工,在宿舍里拉小提琴。汪丁丁就在琴声里蹭那个知青的《莎士比亚选集》看。他把那段经历看成心灵的第一次启蒙。
  两年后,汪丁丁请假回到北京,从此“泡着”没有回去。他把家里的书读了个遍,从马列选集到世界通史,从基督教教义到希腊神话,从托尔斯泰到微积分手稿。这样又过了三年,汪丁丁被分配到一家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当工人,被指派参加并领导“工人理论写作组”,由此又接触了政治经济学说史、剩余价值理论和高等数学。也是在研究所,他认识了妻子,婚前大家都叫她“小李”,这个称呼一直叫到今天。
  汪丁丁也是“77级”。当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北大世界史专业,因为种种原因,后来转而报考了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
  本科四年里,汪丁丁基本不怎么上课,整天泡在图书馆里自学。除了数学外,他主要看哲学书籍,其中读得最多的是黑格尔和罗素。黑格尔的《逻辑学》导言对他影响不小,“让我明白了任何科学说到底都是不那么科学的,于是必须时刻注意到科学的局限性”。
  20世纪80年代初,受国家领导人委托,时任社科院院长的马洪成立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并成立了专家组,预测2000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已是中科院系统科学与数学研究所研究生的汪丁丁,被参与该项目的朋友拉到“就业”专题组,建数学模型。
  第一次拿到计算结果时,汪丁丁目瞪口呆:按照“最优控制原理”,他预测出的就业人数每年成倍增长,几年里从2000万增加到4000万。这显然违背经济学常识。
  “当时我们能用的历史数据不到30年,以这样短的时间序列预测未来20年的经济状况,当然误差极大。”汪丁丁说。在小组召集人的指导下,他开始研读《资本论》等政治经济学著作。
  毕业前夕,同学们都在联系出国,那时中科院的研究生很容易申请到美国名校的奖学金。汪丁丁对找名师写推荐信这种事不大“感冒”,马马虎虎发了几封信就不了了之。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一个人一生里会遇到无数机会,只有那些能够引起主体兴趣的机会才被把握住,追索下去,实现梦想。”
  经济研究背后的多元化学养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1985年年初,位于夏威夷的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的一位教授,主动提出给他全额奖学金。一年后,汪丁丁转入夏威夷大学经济系读博。他还是喜欢整天泡在图书馆,但总能在期末考试时得到90分以上的高分。有一门课没到这个线,他还跑去问教授,为什么给我89.5分?教授看了他几秒说,因为这是我给过的最高分。
  经济学界信奉“名师出高徒”,喜欢强调师从关系,汪丁丁却相信自学。那时他专门坐飞机去美国东海岸参加留美经济学年会,“结果发现哈佛也就那么回事,和学校有名没名没太大关系,大家都是靠自学”。直到现在,当学生在早上8点收到汪丁丁凌晨5点发来的邮件时,他已浏览完当天全球开放论文库中的所有经济学论文。
  博士毕业后,汪丁丁先后在夏威夷大学和香港大学担任研究和教学工作。1996年回国后,他先后任教于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大经济学系。多年以来,汪丁丁也是半个媒体人。早年担任《财经》杂志顾问期间,他经常跑去“义务上班”,帮着写稿、编稿、盯付印,后半夜3点,执行主编已经累得睡着了,汪丁丁坐在一旁看书等天亮。
  多元化的研究背景,让汪丁丁对学术发展的认知更为敏感。2003年,他将自己教授的“新制度经济学”分为两个方向:新政治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这比社会的整体认知早了好几年。
  对于汪丁丁,两极化的声音同时存在,批评者说他把经济学问题复杂化,“写的文章晦涩难懂”“走火入魔”;支持者则钦佩于他的渊博与跨学科素养,尤其是他的哲学造诣,赞他是“经济学功底深厚的学问家”。
  事实上,经济学开枝散叶的程度的确令人惊讶,行为科学、心理学、脑科学、伦理学都被纳入了研究范畴,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汪丁丁的解释是:“把大量不同立场的知识传统,融合为总的人类知识传统。”   汪丁丁认为,在知识社会里,短期的改革是政治,长期的改革是教育。从2008年起,在东北财经大学,他领导实践了一项跨学科教育实验。与应试教育和分科教育相对,汪丁丁和同事们试图融合早期儒家教育和当代西方教育的优势,倡导一种全新的跨学科教育。到目前为止,已经招了5年学生,共100多人。采取十年一贯制的模式,从本科一直培养到博士毕业,除了金融学、经济学、行为心理学等20多门专业课程外,还请校外学者定期举办讲座,讲解哲学、文化等人文科学。毕业后,这些学生将全部留校,成为跨学科教育实验的后备师资力量。
  在汪丁丁看来,真正的知识分子绝不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的狭隘领域内,相反,他应该面向更广阔的世界,看到比经济基础更高远的上层建筑,因为“只有文化才能让你有精神生活”。
  “知识民工”背后的数学宿命
  为什么过去十年里大学生们没有成为中产阶层,反而沦为知识民工?汪丁丁给记者详细阐释了一个应用在经济上的数学理论:幂律。它最显著的特征,是等级越高越不均衡。而我们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正符合幂律起作用的条件。
  早在二战时期,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就发现,人口越多、国土越大,制造军工产品越合算。一个导弹可以保护全欧洲,所以当英国的规模经济扩大到全欧洲时,摊在每位纳税人身上的税负就极大地降低了。体现在数学图表上,就是平均成本曲线下降,边际收益递增,这种情况在之前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收益递增的情况不再限于战时国防工业。进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后,收益递增经济学派上了更多用场。
  “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我知道2乘2等于4,教给你也不会影响我运用它。但是,我们各自用这个知识生产产品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是由掌握最新、最先进知识的人决定的。”汪丁丁说。在这种情况下,要么用旧知识生产产品,要么通过和别人交换信息生产新知识。“后者需要时间,但一旦你获得新知识,新产品的利润就全归你了,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
  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新加入的社会成员,都希望和那些已经有很多人际关系的人建立联系,因为能得到更多的新知识。知识经济是一个“越多——越多”的模式,于是在社会网络的顶层会出现这种情况:朋友越多,知识也越多。这样,一个幂律的基本机制就形成了。
  汪丁丁认为,在这个机制作用下,庞大的中产阶级将不复存在,因为那是完全自由竞争的社会里特有的现象,也是知识经济之前欧美社会的发展模式,即枣核形社会结构。
  “顶层一小撮,中间庞大的中产阶级,底层一小撮。这个图形已经不是今天人类社会的标准图形了。今天社会的标准图形是一个金字塔,因为幂律就是金字塔形的。”汪丁丁说。显然,这是一种极端不平等的分布。
  今天,人们的收入水平不再由完全竞争的市场价格决定,而是由知识的收益递增性决定。正如维基百科的词条点击量一样,汪丁丁的课题组所做的调查显示,单位时间内99%的点击量经常集中在一个词条上,剩下的1%分散在其他几百万个词条上。
  “财富越集中,越能带来更多的财富。在这种情况下,中产阶级必然会瓦解,走向两极化。”在汪丁丁看来,中国的白领们本来就没有机会成为中产阶级,除非他们能往上走,成为幂律金字塔的顶点。
  在最早进入知识经济的美国,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发生时,诺贝尔奖得主、信息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提供过一个数据:不到1%的社会人口占有99%的财富。而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是不到1‰的人口占有99%以上的财富。斯蒂格利茨公开表示,“占领华尔街”源于社会不公。
  贫富差距背后的文化心理
  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中国的基尼系数——0.474(2012年)。而根据汪丁丁主编的《新政治经济学评论》刊发的报告,海外机构对19个中国省份的调查显示,基尼系数是0.61,全世界最高。即使考虑到中国富裕人群的权重没有海外估计的那么高,把权系数降下来,基尼系数仍然高达0.55。
  “在枣核形结构的社会中,标准的基尼系数是0.33,这样能保证纵向的社会流动性。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能很快上升到高层,成为大亨,甚至总统。当一个人生活在纵向流动性很高的社会里时,他所能承受的不平等程度是很高的。因为他相信人人都有机会升到顶层,所以不会眼红别人致富。但是,如果纵向流动性被堵塞了,富人家族永远富下去,人们对不平等程度的承受力就会非常低,嫉妒心、红眼病泛滥。”汪丁丁说。
  在社会纵向流动性足够强的情况下,基尼系数可以很高,社会不会瓦解,经济还可以增长,0.33可以变成0.61,甚至更高。但汪丁丁认为,事实上,中国的社会纵向流动性并不高,而中国社会之所以仍然保持稳定,是因为“中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特殊主义情结”。
  据汪丁丁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有海外学者在中国做过一次文化调查,指出了中国人过于强烈的特殊主义情结。
  “这种文化心理是,即使觉得社会不平等,但我认识谁谁谁,他又认识谁谁谁,最后我就能通过特殊的渠道,或多或少地得到物质上或心理上的改善。”汪丁丁说,美国人、欧洲人也有特殊主义情结,但没有中国人这么严重,这让他们不好意思通过特殊渠道获得好处。“即使认识美国总统,他也不好意思直接去要东西。但中国人绝对好意思,他还会把大门敞开,把关系亮给别人看。”
  这种情结让汪丁丁觉得非常可怕。“事实上,在民主社会里,很多经济问题说到底是政治问题,经济改革最终是政治改革。贫富差距是一个经济问题,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政治制度密不可分。”
  正义诉求背后的精神生活
  “人们的生活世界可划分为三个维度——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在精神生活不发达阶段,大众在社会生活上的正义诉求不能转化为精神生活上的自我满足。”汪丁丁在《论中国社会基本问题》中写道。   转型期社会的特征,是变动与传统的持续冲突。汪丁丁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最显著的变动,就是社会网络结构的扩展。大众对“公平”的迫切需求,是今天的人们共同求解的问题。
  他认为,在从物质生活到社会生活的层面里,政治体制改革是满足正义诉求的基本途径,而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消除或缓解权力的幂律分布。改革应该致力于消除全民焦虑和社会困惑。
  但还有更深层面的诉求需要满足。在汪丁丁看来,正义诉求只是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初级形态,而高级形态则在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印度也经历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剧变,其贫富差距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但当今中国人强烈的正义诉求,在印度人那里却并不存在。观察者们早已指出,印度人和中国人在精神生活的维度上,表现出最显著的差异。普通印度人有追求心性自由的传统,或许这种文化在中国的缺失,是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
  汪丁丁认为,中国人要获取精神世界的满足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在他看来,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传统里的心性自由是逐渐消失的。“从信仰自由到获得信仰,是一个漫长的时期,或许要数百年,或许永远无法获得。”他理想的状态是,有一天,中国人的幸福感不需要向外诉求,而是与精神的自足相伴随。
  对于现代的“精神危机”,汪丁丁坦言,自己“也没有什么能拿出来的办法”。但在东财的教育实验里,他提出一个思路,就是借鉴宋明时代的“为己之学”。
  “今人之学是为人之学,为文凭、为老板、为生活,都是为他人所学。而为己之学是解决心灵问题、人生问题的。你想解决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就要做到不外求,而通过为己之学习得的,就是自足。”
  经济学家背后的社会责任
  采访快要结束时,汪丁丁谈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问题。他曾经在文章里批评:“在西方,知识分子履行社会批判的职能。而在中国,这个群体完全消失了。”
  在他看来,中国没有真正的知识分子。“余英时把现在这些知识分子叫作专业型技术知识分子,有知识没文化,不承担中国古代社会‘士’的责任。”
  20世纪90年代,北京知识界经常有一些私人沙龙。大家讨论过一个问题:经济学家要不要谈道德?樊纲认为经济学家应该服从自己的分工,只谈经济就好。汪丁丁反对。
  “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学家的话语权远远超过其他领域的学者。如果在美国倒是可以,因为美国经济学家没有什么话语权,法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哪个领域的话语权都比经济学家大。但在中国不行,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学家说话有人听,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说话没人听的,你不说道德,你把这个事交给谁去?你在中国,你得负责任。”
  对于汪丁丁来说,出世与入世,实践与理论,突破与回归,都还有很多可能。或许学者对于真理的追求,正如数学上的渐近线一样,无限接近坐标轴,却始终无法抵达,永无穷尽。
其他文献
中国纪事  1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新年献词》,指出:“只要第二战场一开辟,这一年就是纳粹覆亡的一年,是希特勒就擒的一年,是法西斯恶势力及其造成的一切事物从欧洲大陆上扫除净尽的一年,是欧洲各民族与各国人民从死亡、饥饿、牢狱生活与专制独裁之下大翻身的一年。”  6月23日,日军分三路进攻衡阳,遭到了以方先觉的国民党第十军为主力的1.7万名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日军为尽快占领衡阳,实现其战略意图
期刊
与北京画报普遍零敲碎打且散佚严重相反,上海画报多有规模大且保存完好者,如《点石斋画报》《时事报馆戊申全年画报》《图画日报》等。除了有大报作为依托,人力、财力较为雄厚,它们之所以“传之久远”,完全是因发行量大,商业化程度高,抓住机会适时重印所致。  “宣统纪元仲春出版”的《时事报馆戊申全年画报》,由时事报馆编辑部编印、时事报馆图画部绘图、时事报馆印刷部印刷,总共36册,定价大洋四元二角。第一至第十一
期刊
博香堂:遇见皇家文化  博香堂里有这样一位主人,著名沉香收藏家江向东老师,他的藏品中有世界各地珍稀天然的香材,曾考察过东南亚多数沉香产区,以及中东地区消费市场,多年的实地考察和经验交流累积,让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对沉香及中国传统香文化的认知方式。  博香堂里有另外一位80 后的香道文化传播者罗子杰,学音乐出身的他酷爱传统文化,在沉香及中国御香文化领域专研多年,而且他还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香文化加以结合
期刊
我们一想到儒家,就觉得那只是讲政事,整天想着治国平天下;或讲道德,整天教人守礼、法尊、德性的学派,跟个人养生长寿邈不相干。儒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整天奔走风尘,席不暇暖,弄得颠沛流离,困顿异常,更是大违养生之道,怎么说他们就开启了中国人重视养生的传统?  养生,是中国人独有的观念。西方人也许更讲清洁、更讲卫生,但他们没有中国人这样的养生观及习俗。  例如春天来了,该如何吃、如何保养;待夏天渐至
期刊
每隔四年,地球就会围着足球转一圈。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但世界杯的疯狂足够让世界瞬间High到顶点。  历史上,足球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时刻。比如在1967年,尼日利亚正爆发著名的“比夫拉内战”。当时贝利随桑托斯队访问尼日利亚进行足球比赛。为了能观看贝利的比赛,交战双方临时达成为期48小时的停战协议。这场历时3年的战争夺走了120万人的生命,“贝利停火”是尼日利亚内战唯一的安慰。  足球场上也有黑
期刊
在今天的曼哈顿,不管是小饭馆,还是高档餐厅,全都提供外送服务。人人都在分享改革的成果,却很少有人记得一位改变美国餐馆外送服务的女人。  美国有四万家中餐馆  在美国,中餐馆的数量大约有四万家,比麦当劳、汉堡王和肯德基三大快餐连锁店的总和还多。  中餐馆在美国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可以蜗居在城市远郊的商场、市区平民窟,也可以栖身于美国中西部一些连地图上也找不着的小镇。就连当年约翰·布斯用来计划刺杀林肯总
期刊
20世纪初叶,无论从哪个角度,满清统治都已风雨飘摇,当1911年在冷风中降临时,武昌人更是感到不安与惊恐:许多童谣暗示朝廷即将灭亡,街巷间的陌生人仿佛正筹备着某种神秘的行动,与之相关的谣言,更如雨后春笋般肆意滋长,有人猜测,这一年,将发生许多天翻地覆的大事——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武昌:谣言下的革命  大动荡前夜的武昌气氛微妙,城内看似秩序井然,但飞涨的物价和如临大敌的军警表明,生活在这里并不从
期刊
时间:2014年4月10日  地点:北京清华大学紫光国际交流中心  人物:张鸣 吴思  张勋复辟,从开始到结束,不过12天。有关这段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却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他将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的中国社会作为主要关注点,出版了新书《共和中的帝制:民国六年,中国社会的两难选择》。4月10日,中南博集天卷读行者图书在紫光国际交流中心举办了一场读者沙龙,张鸣与著名历史学者吴思展开对
期刊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着前进与回归的双重变奏。上路的激情与回家的渴望同时塑造着人类的理想:没有创造和自我发展的欲望,我们可能还处于穴居生活中;而失去家园的守护,人生的旅程便成了有去无回的不归之路。  在农业文明时代,孔子在与弟子聊天时说,他最向往的生活莫过于此: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正因为有了“咏而归”的精神安顿,“治国平天下”的宏图
期刊
时间:2014年3月23日  地点:北京炎黄艺术馆  人物:沈迦  今天是没有秘密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在一年前,我们在网上搜索“苏慧廉”的名字,只能搜到不到三百字的只言片语。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的温州,很多人都认得这位来自英国的传教士。3月23日的炎黄艺术馆,新星出版社举办了一场沙龙,《寻找·苏慧廉》的作者沈迦为到场听众讲述了苏慧廉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从不愿去中国,到影响中国  沈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