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要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的行为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好的行为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德育见于常态,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没有小事可言。
2011年国庆节前,我坐车到绥化开会,邻座的两个中年人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这是两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们谈起了学生时代的许多往事。其中一个说自己在上中学时由于个子高,始终坐在教室的后面,大学时终于坐在前面了,却又觉得很不习惯。他的话让我想到现在的学校采用的排座位方式,一些学校是按学习成绩的好坏来排座位,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好座位,便想到给老师送礼。记得有一年教师节,小侄子从外地回来,我就问他:“你知道9月10号是什么日子吗?”小侄子说:“知道,是教师节,要给老师送礼!”孩子一句天真的话语,顿时让我尴尬起来。正所谓“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当楷模”。教师应该坚守道德底线,避免学生从小就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我想,这是如何为人师的精髓。
有一次,我在火车上遇见一对小情侣,女孩戴着大耳环,正在吸烟,得知她是师范学校的学生时,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由于特殊原因,列车刚出站不久就停了下来,车厢内很热,大家也很烦躁,那个女孩却旁若无人地吸起烟来,当她吸到第二根的时候,列车员终于制止了她:“没见过像你这么没素质的学生!”列车开始运行,女孩肆无忌惮地将两条腿伸到过道上,开始睡觉。经过的旅客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碰着她。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道:“怎么会有这样的师范生?倘若未来真的走上讲台,这样的人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呢?”一个具有时代责任感的教师应该通过影响人思想的教育活动,去影响心智并非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帮助他们留住向善的“根”,为社会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的人才。
我曾在《教师博览》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它深深触动了我。文章的题目是《被欣赏的和被淘汰的》,讲述的是一位老师的女儿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当老师的父亲很心急。正好父亲的一位同事给女孩介绍了一个男朋友,这位男士曾经是父亲的学生,成绩优异,如今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單位的中层领导,按常理讲,这是一件难得的好事。可是,“准女婿”第一次上门,这位老师却对自己当年的得意门生很失望,认为这样的人不能做他的女婿,原因是这位男士年纪不大,但眼镜却已有八百度,背有些驼,看上去古板、沉闷,没有一点青年人的活力。
为什么当年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现在却变成了这个样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和长辈眼中的好女婿的标准为何相差如此之大?当孩子是学生时,老师以分数为本,不会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上下工夫,而选择女婿时,却把“会做人、会做事”当做主要标准。当然,出现这种现象是有多种原因的,我们常常将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尺无疑是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还是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教师秉承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要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真正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用体验的方式让孩子领悟,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有生活情调的学生。
教育应该唤醒人性,应该是向善、向美的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生命内在质量为基本目的,把健康、幸福、品行、学业、个性融合起来,创设人性化的教育氛围。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棵树,那么德育就是它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育理念对德育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心希望,我们的教育者在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之时,把德育当做前面的“1”,有了“1”,后面的“0”才有意义。
【王立文,黑龙江省林口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苗 培
2011年国庆节前,我坐车到绥化开会,邻座的两个中年人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这是两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们谈起了学生时代的许多往事。其中一个说自己在上中学时由于个子高,始终坐在教室的后面,大学时终于坐在前面了,却又觉得很不习惯。他的话让我想到现在的学校采用的排座位方式,一些学校是按学习成绩的好坏来排座位,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好座位,便想到给老师送礼。记得有一年教师节,小侄子从外地回来,我就问他:“你知道9月10号是什么日子吗?”小侄子说:“知道,是教师节,要给老师送礼!”孩子一句天真的话语,顿时让我尴尬起来。正所谓“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当楷模”。教师应该坚守道德底线,避免学生从小就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我想,这是如何为人师的精髓。
有一次,我在火车上遇见一对小情侣,女孩戴着大耳环,正在吸烟,得知她是师范学校的学生时,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由于特殊原因,列车刚出站不久就停了下来,车厢内很热,大家也很烦躁,那个女孩却旁若无人地吸起烟来,当她吸到第二根的时候,列车员终于制止了她:“没见过像你这么没素质的学生!”列车开始运行,女孩肆无忌惮地将两条腿伸到过道上,开始睡觉。经过的旅客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碰着她。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道:“怎么会有这样的师范生?倘若未来真的走上讲台,这样的人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呢?”一个具有时代责任感的教师应该通过影响人思想的教育活动,去影响心智并非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帮助他们留住向善的“根”,为社会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的人才。
我曾在《教师博览》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它深深触动了我。文章的题目是《被欣赏的和被淘汰的》,讲述的是一位老师的女儿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当老师的父亲很心急。正好父亲的一位同事给女孩介绍了一个男朋友,这位男士曾经是父亲的学生,成绩优异,如今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單位的中层领导,按常理讲,这是一件难得的好事。可是,“准女婿”第一次上门,这位老师却对自己当年的得意门生很失望,认为这样的人不能做他的女婿,原因是这位男士年纪不大,但眼镜却已有八百度,背有些驼,看上去古板、沉闷,没有一点青年人的活力。
为什么当年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现在却变成了这个样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和长辈眼中的好女婿的标准为何相差如此之大?当孩子是学生时,老师以分数为本,不会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上下工夫,而选择女婿时,却把“会做人、会做事”当做主要标准。当然,出现这种现象是有多种原因的,我们常常将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尺无疑是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还是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教师秉承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要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真正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用体验的方式让孩子领悟,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有生活情调的学生。
教育应该唤醒人性,应该是向善、向美的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生命内在质量为基本目的,把健康、幸福、品行、学业、个性融合起来,创设人性化的教育氛围。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棵树,那么德育就是它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育理念对德育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心希望,我们的教育者在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之时,把德育当做前面的“1”,有了“1”,后面的“0”才有意义。
【王立文,黑龙江省林口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苗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