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恩与奶牛》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新课文,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小说集《希默兰的故事》。作为其中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它曾作为丹麦的语文教材,并且经常在广播中朗诵。小说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细节描写传神逼真,构思奇妙引人入胜,巧设留白引人遐想,现从这三个方面简要谈谈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细节描写传神逼真
这篇小说之所以脍炙人口,细节描写起了重要作用。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有利于展示人物风貌,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不惜笔墨,形神兼备地描写主人公安恩的外貌。从“穿着样式老掉牙的衣服”,“一条手染的蓝裙”,“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那瘦骨嶙峋的双手”上,我们可以侧面了解安恩的家境很不富有,生活过得极其清苦,简直是敝帚自珍。而从“很干净”“(木屐)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上,我们可以知道安恩是一位勤劳简朴、喜爱整洁的人。小说结尾部分,在“那人”没完没了的追问下,安恩“气愤得说不出话,神色有点慌乱”,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里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不仅写出了安恩情急之下的神态,而且写出了她的诚实质朴,以及对自己无意伤害别人而产生的歉疚之情。即使刻画次要人物,也是活灵活现。在刻画屠夫这个形象时,作者用“精明利落”传其神,用“刮得光溜溜”画其脸,用“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又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母牛身上光滑的皮毛”来描摹其作为屠夫的职业特点,用“喂,这头母牛多少钱”的问话来显示他说话的粗鲁。可以说,在集市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个的细节,有序有机地构成了故事。而安恩和其他形象也在情节的发展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如果不是作家深入民间生活。便很难这样细致入微地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构思奇妙引人入胜
这篇小说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巧妙地设置了悬念。第一个贩子来打听价钱,安恩不卖;第二个屠夫来买。她还是不卖;第三个人“死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但是同样遭到拒绝。随后许多主顾都被她以“不卖”打发走。最后出现的“那人”,“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而安恩仍然无动于衷。安恩带着一头人人看好的奶牛到集市上,却不卖牛,悬念由此而生;她一再地拒绝买主,买主越是好奇,越发纠缠,必将形成冲突,悬念由此而发展,故事情节显得一波三折。二是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安恩拒绝所有的顾客买她的奶牛,自然激起了众人的不满。在一个买主的步步逼问之下,最后一节,安恩满怀歉意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思。她带着奶牛到集市上来,竟然只是为了让村庄里唯一的这头奶牛可以跟同类聚聚,让它“散散心”。而不是来做生意的。小说至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峰回路转,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回味不已。
三、巧设留白引人遐想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讳的却是真的完了。”这篇小说结尾部分,在“那人”没完没了的追问下,安恩迫不得已讲出了牵着奶牛来到集市的真实动机。在前文步步设疑的基础上,小说至此悬念完全解开。在安恩说出真实想法、表达歉意并决定牵着奶牛回去后,作者巧设留白,完全没有写集市上人们的反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不已。教师完全可以把这留白留给学生思考,让学生根据前文的相关情节,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从读者变为作者。这也是实践“课标”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有效方式。对安恩独特的想法和做法,淳朴善良的乡民可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肯定她心肠太好了:注重实用价值的贩子和屠夫自然会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心生怨恨;动物保护主义者无疑会大加赞赏,欣赏她爱护动物,重视每个动物生命的情感需求……经过对留白的想象和再创造,可以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作品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可以从不同人的反应中多侧面地感知安恩这个人物形象。
一、细节描写传神逼真
这篇小说之所以脍炙人口,细节描写起了重要作用。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有利于展示人物风貌,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不惜笔墨,形神兼备地描写主人公安恩的外貌。从“穿着样式老掉牙的衣服”,“一条手染的蓝裙”,“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那瘦骨嶙峋的双手”上,我们可以侧面了解安恩的家境很不富有,生活过得极其清苦,简直是敝帚自珍。而从“很干净”“(木屐)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上,我们可以知道安恩是一位勤劳简朴、喜爱整洁的人。小说结尾部分,在“那人”没完没了的追问下,安恩“气愤得说不出话,神色有点慌乱”,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里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不仅写出了安恩情急之下的神态,而且写出了她的诚实质朴,以及对自己无意伤害别人而产生的歉疚之情。即使刻画次要人物,也是活灵活现。在刻画屠夫这个形象时,作者用“精明利落”传其神,用“刮得光溜溜”画其脸,用“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又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母牛身上光滑的皮毛”来描摹其作为屠夫的职业特点,用“喂,这头母牛多少钱”的问话来显示他说话的粗鲁。可以说,在集市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个的细节,有序有机地构成了故事。而安恩和其他形象也在情节的发展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如果不是作家深入民间生活。便很难这样细致入微地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构思奇妙引人入胜
这篇小说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巧妙地设置了悬念。第一个贩子来打听价钱,安恩不卖;第二个屠夫来买。她还是不卖;第三个人“死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但是同样遭到拒绝。随后许多主顾都被她以“不卖”打发走。最后出现的“那人”,“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而安恩仍然无动于衷。安恩带着一头人人看好的奶牛到集市上,却不卖牛,悬念由此而生;她一再地拒绝买主,买主越是好奇,越发纠缠,必将形成冲突,悬念由此而发展,故事情节显得一波三折。二是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安恩拒绝所有的顾客买她的奶牛,自然激起了众人的不满。在一个买主的步步逼问之下,最后一节,安恩满怀歉意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思。她带着奶牛到集市上来,竟然只是为了让村庄里唯一的这头奶牛可以跟同类聚聚,让它“散散心”。而不是来做生意的。小说至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峰回路转,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回味不已。
三、巧设留白引人遐想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讳的却是真的完了。”这篇小说结尾部分,在“那人”没完没了的追问下,安恩迫不得已讲出了牵着奶牛来到集市的真实动机。在前文步步设疑的基础上,小说至此悬念完全解开。在安恩说出真实想法、表达歉意并决定牵着奶牛回去后,作者巧设留白,完全没有写集市上人们的反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不已。教师完全可以把这留白留给学生思考,让学生根据前文的相关情节,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从读者变为作者。这也是实践“课标”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有效方式。对安恩独特的想法和做法,淳朴善良的乡民可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肯定她心肠太好了:注重实用价值的贩子和屠夫自然会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心生怨恨;动物保护主义者无疑会大加赞赏,欣赏她爱护动物,重视每个动物生命的情感需求……经过对留白的想象和再创造,可以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作品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可以从不同人的反应中多侧面地感知安恩这个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