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知识的“强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弱势”地位,从而引发学生思维惰性、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构建自由、民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更新观念、放下架子,适时适当地向学生“示弱”,让学生动起来,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师生共同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示弱教师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之问实质是:教育如何从目前的知识型、技能型培养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培养方法的转型。试想教育如果不能真正的使人的创造性得到解放,只是局限于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各行业的创新型人才呢?中国基础教育多年来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在现实中始终得不到解决。现在很多学校实情是: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苦,培养出一批批应试人才。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教师的言论有着绝对的权威性,而学生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点拨,因此,学生成了储仓、麻袋,教师只负责朝里面装知识,而被装的知识仅仅是课本上的或者是老师经过加工整理的现成知识,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记忆,按照老师的方式理解就可以了。于是,教师的“强势”造成了学生的“弱势”。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每况愈下。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呢?很多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在孜孜不倦地从各个方面、各种渠道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向学生“示弱”,让学生“逞强”,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当地向学生“示弱”有利于保护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1.“示弱”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
以前我们站在讲台上,从形式上就居高临下,讲起课来滔滔不绝,讲到兴起时,甚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老师醉了,学生也醉了,而这样又有什么好处呢?只能是不断“神化”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拉开师生间的距离,这些是与新课改思想相背离的。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确立的核心理念,现代的教学课堂是一个自由、民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这就首先要求老师摒弃“师者为先”的想法,走下“神台”,适时适当的向学生示弱,变讲为主的“一言堂”为民主、合作、开放式的“学堂”,这样我们背后黄卷青灯的备课才不是徒劳。
2.“示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遇到“拦路虎”,有时真是急煞人啊!我们会怎么做呢?是避重就轻,绕道而行;还是和和稀泥,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或者是瞒天过海,将错就错呢?为了维护老师的权威,我们很可能选择其中的一种做法。可是我们不要忽视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我们在教学中和稀泥,他们在学习中也会学着和稀泥,我们这不成了借刀杀人,误人子弟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坦诚一点,勇敢面对,关键时候,可以放下架子,请学生们帮帮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人尚能如此豁达、实事求是,我们难道要逆历史潮流而动不成?而且,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实事求是,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3.“示弱”是因为我们真的“很弱”
教师学会示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确很“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有时感到预定的教案不那么符合教学实际,有时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不那么充足,这些很正常。今天的社会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每天都在更新,每天都会有很多新鲜事物产生。而这些新东西,我们未必都能及时捕捉、了解。而学生是一个群体,一个人知道一点,那他们加起来就是一个知识的宝库。而且这个宝库里面的知识每天都在变幻更新。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学习《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一节,在介绍了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端粒学说”时,就有学生举手说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就是研究“端粒学说”的,老师还不知道呢,我们的学生已经在密切关注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有时确实比学生“弱”多了。
4.“示弱”有助于增强学生信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中,老师发挥过于出色,就会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反映迟滞。这就像一个玻璃瓶里装有两种不相融的气体,一种气体极度膨胀,另外一种气体就会被压缩。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信心不足,从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那就更谈不上质疑了。而有意地“示弱”,比如说“这个问题老师不是太清楚。你能告诉老师吗?”“谈谈你的看法,老师很想知道。”“这个概念图应该怎样构建才是最合理的呢?谁能教教老师?”等等,这些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老师也有不会的问题,老师也会有错,从而增强信心、找回自我,也使得他们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敢于以怀疑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而这些是很重要的。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会上,伦敦经济学院长霍华德·戴维斯就认为“怀疑精神”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只有对先人持怀疑态度,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的教学正是要唤醒孩子们身上的这些特质。
5.“示弱”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积极和高效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心境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崔永元《实话实说》的节目做得很好,就是因为他营造出了一个平民化的宽松的谈话环境。观众乐于说、敢于说,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示弱”,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必要的时候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之间通过探讨,自己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并在“主宰”课堂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激发灵感、增强信心,体会到收获的喜悦。例如:在学习生物必修三《种群的数量变化》一节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了“J”形和“S”形两种曲线图来,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自学和讨论,然后请各组派代表上台向大家解释两种曲线所表达的含义,其他组给予修正和补充,于是,在同学们的“齐心协力”下,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这节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这样,课堂不仅更加轻松、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提高。
6.“示弱”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
教师的主动“示弱”,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营造轻松、愉悦、平等的课堂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解除了老师权威的“枷锁”,将会变得更加活跃和积极。于是,学生的灵感来了,允许他们讲出来,教师则可以随时了解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一堂课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从而可以更好地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做到有的放矢、层层推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从这个角度来看,适时适当的“示弱”,有助于教师自身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业务的成长。
同时,我们也应该特别注意:“示弱”并不是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是通过教师的智慧,恰当地引导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展示中提升自信、体现个性、学有所获。教师的示弱更不是不思进取,放松自我要求,也不是在课堂上一味装傻扮懵,那样可能会弄巧成拙。只有适时、适当地“示弱”,才会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不断推陈出新、更加高效,随之带来的效果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护、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贵红.创设愉快课堂环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J]. 中学生物教学,2006(7)25-26.
[2] 郭永峰.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景的假设[J]. 生物学教学,2006(8)19-20.
[3] 《陶行知教育名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
【关键词】示弱教师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之问实质是:教育如何从目前的知识型、技能型培养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培养方法的转型。试想教育如果不能真正的使人的创造性得到解放,只是局限于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各行业的创新型人才呢?中国基础教育多年来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在现实中始终得不到解决。现在很多学校实情是: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苦,培养出一批批应试人才。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教师的言论有着绝对的权威性,而学生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点拨,因此,学生成了储仓、麻袋,教师只负责朝里面装知识,而被装的知识仅仅是课本上的或者是老师经过加工整理的现成知识,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记忆,按照老师的方式理解就可以了。于是,教师的“强势”造成了学生的“弱势”。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每况愈下。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呢?很多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在孜孜不倦地从各个方面、各种渠道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向学生“示弱”,让学生“逞强”,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当地向学生“示弱”有利于保护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1.“示弱”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
以前我们站在讲台上,从形式上就居高临下,讲起课来滔滔不绝,讲到兴起时,甚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老师醉了,学生也醉了,而这样又有什么好处呢?只能是不断“神化”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拉开师生间的距离,这些是与新课改思想相背离的。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确立的核心理念,现代的教学课堂是一个自由、民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这就首先要求老师摒弃“师者为先”的想法,走下“神台”,适时适当的向学生示弱,变讲为主的“一言堂”为民主、合作、开放式的“学堂”,这样我们背后黄卷青灯的备课才不是徒劳。
2.“示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遇到“拦路虎”,有时真是急煞人啊!我们会怎么做呢?是避重就轻,绕道而行;还是和和稀泥,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或者是瞒天过海,将错就错呢?为了维护老师的权威,我们很可能选择其中的一种做法。可是我们不要忽视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我们在教学中和稀泥,他们在学习中也会学着和稀泥,我们这不成了借刀杀人,误人子弟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坦诚一点,勇敢面对,关键时候,可以放下架子,请学生们帮帮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人尚能如此豁达、实事求是,我们难道要逆历史潮流而动不成?而且,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实事求是,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3.“示弱”是因为我们真的“很弱”
教师学会示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确很“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有时感到预定的教案不那么符合教学实际,有时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不那么充足,这些很正常。今天的社会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每天都在更新,每天都会有很多新鲜事物产生。而这些新东西,我们未必都能及时捕捉、了解。而学生是一个群体,一个人知道一点,那他们加起来就是一个知识的宝库。而且这个宝库里面的知识每天都在变幻更新。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学习《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一节,在介绍了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端粒学说”时,就有学生举手说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就是研究“端粒学说”的,老师还不知道呢,我们的学生已经在密切关注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有时确实比学生“弱”多了。
4.“示弱”有助于增强学生信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中,老师发挥过于出色,就会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反映迟滞。这就像一个玻璃瓶里装有两种不相融的气体,一种气体极度膨胀,另外一种气体就会被压缩。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信心不足,从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那就更谈不上质疑了。而有意地“示弱”,比如说“这个问题老师不是太清楚。你能告诉老师吗?”“谈谈你的看法,老师很想知道。”“这个概念图应该怎样构建才是最合理的呢?谁能教教老师?”等等,这些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老师也有不会的问题,老师也会有错,从而增强信心、找回自我,也使得他们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敢于以怀疑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而这些是很重要的。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会上,伦敦经济学院长霍华德·戴维斯就认为“怀疑精神”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只有对先人持怀疑态度,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的教学正是要唤醒孩子们身上的这些特质。
5.“示弱”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积极和高效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心境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崔永元《实话实说》的节目做得很好,就是因为他营造出了一个平民化的宽松的谈话环境。观众乐于说、敢于说,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示弱”,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必要的时候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之间通过探讨,自己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并在“主宰”课堂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激发灵感、增强信心,体会到收获的喜悦。例如:在学习生物必修三《种群的数量变化》一节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了“J”形和“S”形两种曲线图来,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自学和讨论,然后请各组派代表上台向大家解释两种曲线所表达的含义,其他组给予修正和补充,于是,在同学们的“齐心协力”下,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这节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这样,课堂不仅更加轻松、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提高。
6.“示弱”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
教师的主动“示弱”,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营造轻松、愉悦、平等的课堂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解除了老师权威的“枷锁”,将会变得更加活跃和积极。于是,学生的灵感来了,允许他们讲出来,教师则可以随时了解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一堂课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从而可以更好地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做到有的放矢、层层推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从这个角度来看,适时适当的“示弱”,有助于教师自身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业务的成长。
同时,我们也应该特别注意:“示弱”并不是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是通过教师的智慧,恰当地引导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展示中提升自信、体现个性、学有所获。教师的示弱更不是不思进取,放松自我要求,也不是在课堂上一味装傻扮懵,那样可能会弄巧成拙。只有适时、适当地“示弱”,才会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不断推陈出新、更加高效,随之带来的效果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护、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贵红.创设愉快课堂环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J]. 中学生物教学,2006(7)25-26.
[2] 郭永峰.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景的假设[J]. 生物学教学,2006(8)19-20.
[3] 《陶行知教育名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