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归纳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现代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耐心的指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达到最优的教学成果,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能够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 归纳式;初中数学;学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中学数学不仅需要传递给学生数学知识,还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西方教育体系的成熟之处就在于合理的运用了两个思维模式,即逻辑体系和因果关系. 而因果关系也可以看作是归纳能力,通过不断的试验、论证找出事物的原理、存在的关系,再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化为己用,对以后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因此,在现代化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担当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授课者,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内在潜力,运用归纳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会自身的开发,这样学生学到知识后会更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际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种繁复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如今的数学教师观念比较陈旧,在教学中讲授的方法、技巧等很多都是多年前积累下来的经验,在知识归纳方面并没有合理的引导学生去做,而解题思路也仅限于课本上讲到的几种固定公式,缺乏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使得数学课堂变得呆板、机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不善于死记硬背的学生,导致学生学习效果降低,长久下去必然会有一批学生出现偏科. 可见,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由于对知识归纳的不重视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下降,课堂教学质量一般. 而归纳式教学方法是将知识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能力和自我归纳能力.
二、如何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谈到数学的学习方法时说道:“读书要先将课本读厚,再将课本读薄. ”,这是他一生的学习经验. 所谓“将课本读厚”就是学生在刚接触到一本新书时,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入自己的观点、理解,而所谓“将课本读薄”就是学生理解了整本书的内容之后,将其中的知识整理归纳,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不受课本的束缚,需要用时即可随手拈来,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归纳和提炼,将课本中的知识分解、消化,做到与自身融会贯通,书本就会越来越薄. 结合实际的教学发现,将课本读厚容易而将课本读薄很难.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将课本读薄,尽快对知识理解掌握,在大脑内得到升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发掘课本,一些典型的数学案例的解决方法中都会包含不止一种的数学思想. 学生拥有正确的数学思想不仅有利于某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还能做到使这一系列的数学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因此,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时,要善于总结归纳,将此过程中运用到的某种或多种数学思想整理出来,对以后解决数学问题大有裨益.
例如教师在教授有理数课程时,由于学生都有一定的数字基础但缺乏应有的总结分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数字,首先对学生原有的数字基础知识进行温习,对其中有关有理数的内容举例说明,之后使学生观察有理数出现的大体规律,教师再对其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所有数字中除去无限不循环小数之外的数字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就是小数点后有无数位没有周期性的重复的数字,也叫无理数,例如最常见的圆周率. 教师应详细讲解有理数的不同算法,并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举例,使学生感觉不到跨越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还应注意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包括有理数的概念、算法等,使学生大脑中有一个大体的框架,对以后的学习有积极影响.
三、在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中归纳法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学会使用归纳法进行教学,对课本中每一道例题、每一道试题都归纳出对应的解题思想,与课本知识进行结合,尽量做到同步教学.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掌握,进而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不再是传统学习中对课本方法的死板模仿,在学生中形成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 对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依靠记忆和套用,教导学生学会对问题的猜测、验证,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刻意地为学生布置有多种解题方法的习题,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教师将所用到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出每道习题对应的课本知识点,这种方法对几何教学特别有效.
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师应顺应课改趋势,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用归纳法教学,加快学生学习进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能够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真谛,创新能力获得提升,为国家培养出创新性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彩娟,李忠海.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归纳推理的应用[J].中国数学教育,2010(07).
[2]石志群.关于“归纳推理”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学数学月刊,2007(12).
[3]苏洪雨.归纳猜想,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J].数学教学通讯,2007(08).
[4]李朋,陈艳妮.谈归纳类比对数学发现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S1).
[5]王顺耿,林必华.数学定理、公式的过程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07(05).
【关键词】 归纳式;初中数学;学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中学数学不仅需要传递给学生数学知识,还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西方教育体系的成熟之处就在于合理的运用了两个思维模式,即逻辑体系和因果关系. 而因果关系也可以看作是归纳能力,通过不断的试验、论证找出事物的原理、存在的关系,再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化为己用,对以后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因此,在现代化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担当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授课者,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内在潜力,运用归纳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会自身的开发,这样学生学到知识后会更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际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种繁复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如今的数学教师观念比较陈旧,在教学中讲授的方法、技巧等很多都是多年前积累下来的经验,在知识归纳方面并没有合理的引导学生去做,而解题思路也仅限于课本上讲到的几种固定公式,缺乏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使得数学课堂变得呆板、机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不善于死记硬背的学生,导致学生学习效果降低,长久下去必然会有一批学生出现偏科. 可见,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由于对知识归纳的不重视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下降,课堂教学质量一般. 而归纳式教学方法是将知识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能力和自我归纳能力.
二、如何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谈到数学的学习方法时说道:“读书要先将课本读厚,再将课本读薄. ”,这是他一生的学习经验. 所谓“将课本读厚”就是学生在刚接触到一本新书时,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入自己的观点、理解,而所谓“将课本读薄”就是学生理解了整本书的内容之后,将其中的知识整理归纳,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不受课本的束缚,需要用时即可随手拈来,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归纳和提炼,将课本中的知识分解、消化,做到与自身融会贯通,书本就会越来越薄. 结合实际的教学发现,将课本读厚容易而将课本读薄很难.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将课本读薄,尽快对知识理解掌握,在大脑内得到升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发掘课本,一些典型的数学案例的解决方法中都会包含不止一种的数学思想. 学生拥有正确的数学思想不仅有利于某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还能做到使这一系列的数学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因此,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时,要善于总结归纳,将此过程中运用到的某种或多种数学思想整理出来,对以后解决数学问题大有裨益.
例如教师在教授有理数课程时,由于学生都有一定的数字基础但缺乏应有的总结分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数字,首先对学生原有的数字基础知识进行温习,对其中有关有理数的内容举例说明,之后使学生观察有理数出现的大体规律,教师再对其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所有数字中除去无限不循环小数之外的数字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就是小数点后有无数位没有周期性的重复的数字,也叫无理数,例如最常见的圆周率. 教师应详细讲解有理数的不同算法,并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举例,使学生感觉不到跨越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还应注意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包括有理数的概念、算法等,使学生大脑中有一个大体的框架,对以后的学习有积极影响.
三、在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中归纳法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学会使用归纳法进行教学,对课本中每一道例题、每一道试题都归纳出对应的解题思想,与课本知识进行结合,尽量做到同步教学.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掌握,进而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不再是传统学习中对课本方法的死板模仿,在学生中形成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 对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依靠记忆和套用,教导学生学会对问题的猜测、验证,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刻意地为学生布置有多种解题方法的习题,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教师将所用到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出每道习题对应的课本知识点,这种方法对几何教学特别有效.
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师应顺应课改趋势,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用归纳法教学,加快学生学习进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能够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真谛,创新能力获得提升,为国家培养出创新性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彩娟,李忠海.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归纳推理的应用[J].中国数学教育,2010(07).
[2]石志群.关于“归纳推理”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学数学月刊,2007(12).
[3]苏洪雨.归纳猜想,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J].数学教学通讯,2007(08).
[4]李朋,陈艳妮.谈归纳类比对数学发现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S1).
[5]王顺耿,林必华.数学定理、公式的过程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