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学生却是“闻读色变”。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学生缺少自我表现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二是阅读是一个安静的、耗时较长的过程,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三是有些人把阅读课错误地理解为语法课的延续(胡良梅.2007)。
确实,传统阅读课的主要训练方式就是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做选择题、是非题,学习阅读文章里面的语法语言点。这样的阅读课,时间长了会让学生处于一种疲惫状态,阅读课堂也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氛围。特别在普通中学,学生本身基础薄弱,学习的自主性较弱,长期采用这种单一的训练方式,让他们感觉“阅读课”真的好“孤独”,越“读”越“独”。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二条提出:“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这就使得课程必须具有选择性。而课程的多样化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高中英语课程既要关注社会的需求,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英语课程应该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课标已经实行好几年,而学生们却一直还是应试的机器人,阅读课的目的就仅仅是为了拿下考试中阅读题那珍贵的几十分,这种观念往往抹杀了阅读课的真正含义,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发展的个性以及潜能。英语是一种交流工具,阅读课也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进行语言交流、边学边用的一种手段。因此,教师应该打破这种僵局,让阅读课充满活力,让学生动起来,不要让他们静静地坐在椅子上默默的听;让他们把年轻人应有的能量和能力爆发出来;成为一个“活人”而不是“机器人”。
一、阅读的性质——阅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外语)阅读(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理解不是读者感知文字的意义,而是读者赋予文字的意义。从认识心理学和个体认识发展过程来看,外在的客观意义都来自主体。阅读过程就是利用读者已有的知识去体验感知目前文字并达到理解之过程。”阅读分为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两个过程,而这两个过程主要反映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在阅读课中,教师往往过多注重输入这个过程,通过机械性的题目来检验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固定的信息。其实,阅读并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而是读者通过阅读文章,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分析和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出有效的结论来增长自己的见识,从而以各种方式来呈现其多样化的理解。因此,在阅读课里,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种途径来检验学生获取的信息,同时,也应注重在读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把学生读后的各种意图和能力通过不同的平台展现出来。因此,笔者认为阅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这种手段创造一个平台,让学生利用英语展现各种能力。
二、阅读策略的调整——课堂重心转移
根据卡洛提出的语言信息加工模式,阅读课教学分为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和读后(post-reading)。而大部分教师在阅读课堂中,往往把重心放在第二个过程。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读前导入(pre-reading),然后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默读,训练学生阅读技能和阅读速度。长期下去,一连串的题目总让听课者头脑处于瘫痪状态,反正“读”就是为了做题,一点刺激感都没有。一堂课的短短四十分钟,大量时间被第二环节“读中”所占用,导致呈现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的心理体验和能力的最后一个环节(post-reading)的时间总是不够,有时甚至直接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
笔者认为,阅读课并不是在于课堂读什么,如何去读,而在于调动学生阅读英语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平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读后利用他们已经获取的信息,进一步把信息呈现出来,同时呈现他们筛选信息、分析信息的各种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课中应该大胆创新,尝试把时间和重心都放在读后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丰富的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舞台来表现他们读后的收获。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而不是阅读内容和阅读技能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才能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
三、读后(post-reading)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读后的活动设计要多样化,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新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活动的设计要紧扣课文的主题以及内容内在含义,而不只是让学生单纯地兴奋起来。设计的活动最好具有挑战性,拓展性,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一)情感态度的渗透
新课标要求在注重高中生认知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渗透。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换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梅梅,2010)。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候,应该考虑体现学生能力以外的包括价值观、品格以及文化意识等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在表现能力的同时,形成优秀品质,提高交际能力,真正达到运用英语作为沟通工具的目的。
(二)几种活动方案的介绍
1. 竞争性游戏
游戏是服务于英语课堂,因此,游戏必须具有娱乐性和挑战性。同时,笔者认为游戏最好结合小组比赛,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而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不必过多追求创新,利用很多流行、大家熟悉的游戏往往效果会更好,一来节省解释游戏规则的时间,二来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游戏状态。笔者认为这种竞争性的游戏活动比较适合说明性课文,因为这类型文章主要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文章里提供的信息点和知识。例如,可以利用“井字过三关”游戏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以下简称必修)UNIT 4 第一篇文章HOW LIFE BEGIN ON THE EARTH进行内容检验;可以利用“百万富翁的竞答”游戏对必修五UNIT2 THE UNITED KINDGDOM进行知识检测。两个活动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把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阅读后讨论和总结文章的内容,然后进行游戏。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小组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掌握自己可能忽略的知识点。 2. 学生做presentation
这个活动学生必须在课前完成阅读,而课堂是旨在呈现他们阅读后的收获。笔者认为这种活动特别适合涉及文化性文章,例如,必修一 UNIT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选修六的UNIT1 ART 和UNIT2 POEMS。以选修六 UNIT1 ART第一篇阅读 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RITING为例,内容涉及到西方艺术四个不同阶段(The Middle Ages, The Renaissance, Impressionism以及 Modern Art)的发展,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四大组,每组各选一个艺术阶段,在上课之前提前把课文阅读好,收集好相关的材料,分工合作,制作ppt。教师采用听、答、问形式,在课堂上让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以作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要求每个组设定几个相关问题,随机请其他组员作答。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了他们听和说的能力,提升了他们资源共享的意识,同时又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葛小娟,2010)。新课标里面也指出: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授课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3. 做秀
这个活动适合涉及介绍生活知识或常识的文章。“秀”是近年很流行的词语,其实,该词是英语单词“show”的音译。的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他们对文章里面所应该了解的生活知识和常识以表演的方式“秀”出来。例如,必修五UNIT5 FIRST AID, 涉及到急救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后,走上讲台表演各种急救方案。这样既可以检查表演的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同时也能够展示他们的戏剧才能。既可以提高观众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也容易让他们把这些生活常识记在心中。
4. 编剧
编剧是源于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这种活动很常见,可以用在记叙性文章,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创造情境,开拓英语思维空间,综合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表演各种情景剧。例如,必修一 UNIT 5 第一篇阅读 ELIA’S STORY, 在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后,教师可以采访(interview)形式,让两个学生组成一组,一个扮演记者,一个扮演故事主角,让“记者”采访“主角”的人生经历以及对Nelson Mandela的印象,以另外一种方式复述故事。再如选修七 UNIT2 第一篇阅读 SATISFACTORY GUARANTED, 同样可以采用此种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编写话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英语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演功力,把文章里面机器人与人沟通相处的情节演绎出来,可以把课堂的氛围推向高潮。编写课本剧以一种表演的形式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表演中运用语言并获得体验,使英语学习成了一件快乐的事,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并且,学生的听、说、识记、理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何静,2010)。
5. 论
辩论是发展学生综合思维和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学生大量地阅读收集材料,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的敏锐性和辩证能力。这种活动适用于科普性文章。选修六UNIT4 第一篇阅读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MER---BUT DOES IT MATTER? 就很适合使用辩论这种活动。首先,题目本身就提出了问题;再者,这个题目也一直很热门;所以可以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为了进行有效辩论,学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还要进行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以阅读完成阅读。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既检查了学生阅读的输出,也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
6. 配音
高中课文里选取了一些经典、著名的英文戏剧片段供学生欣赏,例如,必修三 UNIT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和选修一 “PYMIALION”。学生在欣赏戏剧的时候,对不同的角色都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在对戏剧的背景和人物刻画进行解释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诠释剧中人物。人物的言语的表达和声音的呈现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因此,同样是罗密欧与茱莉亚之间的对白,不同的人演绎就有不同的效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配音活动,除了能让学生记住剧中的语言和词汇,还能加强学生对文章人物的理解,达到阅读戏剧的重要目的。同时,配音也能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提高口语的纯熟度。
沉闷的阅读课已经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需要把阅读课堂转变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力课堂,给学生一个展现他们阅读后收获的舞台。阅读课不应该让学生默默耕耘,教师应该巧花心思安排和主持好每一次的丰收活动,让学生愉快的享受读后丰硕的果实。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确实,传统阅读课的主要训练方式就是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做选择题、是非题,学习阅读文章里面的语法语言点。这样的阅读课,时间长了会让学生处于一种疲惫状态,阅读课堂也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氛围。特别在普通中学,学生本身基础薄弱,学习的自主性较弱,长期采用这种单一的训练方式,让他们感觉“阅读课”真的好“孤独”,越“读”越“独”。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二条提出:“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这就使得课程必须具有选择性。而课程的多样化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高中英语课程既要关注社会的需求,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英语课程应该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课标已经实行好几年,而学生们却一直还是应试的机器人,阅读课的目的就仅仅是为了拿下考试中阅读题那珍贵的几十分,这种观念往往抹杀了阅读课的真正含义,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发展的个性以及潜能。英语是一种交流工具,阅读课也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进行语言交流、边学边用的一种手段。因此,教师应该打破这种僵局,让阅读课充满活力,让学生动起来,不要让他们静静地坐在椅子上默默的听;让他们把年轻人应有的能量和能力爆发出来;成为一个“活人”而不是“机器人”。
一、阅读的性质——阅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外语)阅读(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理解不是读者感知文字的意义,而是读者赋予文字的意义。从认识心理学和个体认识发展过程来看,外在的客观意义都来自主体。阅读过程就是利用读者已有的知识去体验感知目前文字并达到理解之过程。”阅读分为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两个过程,而这两个过程主要反映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在阅读课中,教师往往过多注重输入这个过程,通过机械性的题目来检验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固定的信息。其实,阅读并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而是读者通过阅读文章,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分析和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出有效的结论来增长自己的见识,从而以各种方式来呈现其多样化的理解。因此,在阅读课里,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种途径来检验学生获取的信息,同时,也应注重在读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把学生读后的各种意图和能力通过不同的平台展现出来。因此,笔者认为阅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这种手段创造一个平台,让学生利用英语展现各种能力。
二、阅读策略的调整——课堂重心转移
根据卡洛提出的语言信息加工模式,阅读课教学分为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和读后(post-reading)。而大部分教师在阅读课堂中,往往把重心放在第二个过程。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读前导入(pre-reading),然后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默读,训练学生阅读技能和阅读速度。长期下去,一连串的题目总让听课者头脑处于瘫痪状态,反正“读”就是为了做题,一点刺激感都没有。一堂课的短短四十分钟,大量时间被第二环节“读中”所占用,导致呈现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的心理体验和能力的最后一个环节(post-reading)的时间总是不够,有时甚至直接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
笔者认为,阅读课并不是在于课堂读什么,如何去读,而在于调动学生阅读英语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平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读后利用他们已经获取的信息,进一步把信息呈现出来,同时呈现他们筛选信息、分析信息的各种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课中应该大胆创新,尝试把时间和重心都放在读后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丰富的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舞台来表现他们读后的收获。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而不是阅读内容和阅读技能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才能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
三、读后(post-reading)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读后的活动设计要多样化,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新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活动的设计要紧扣课文的主题以及内容内在含义,而不只是让学生单纯地兴奋起来。设计的活动最好具有挑战性,拓展性,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一)情感态度的渗透
新课标要求在注重高中生认知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渗透。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换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梅梅,2010)。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候,应该考虑体现学生能力以外的包括价值观、品格以及文化意识等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在表现能力的同时,形成优秀品质,提高交际能力,真正达到运用英语作为沟通工具的目的。
(二)几种活动方案的介绍
1. 竞争性游戏
游戏是服务于英语课堂,因此,游戏必须具有娱乐性和挑战性。同时,笔者认为游戏最好结合小组比赛,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而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不必过多追求创新,利用很多流行、大家熟悉的游戏往往效果会更好,一来节省解释游戏规则的时间,二来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游戏状态。笔者认为这种竞争性的游戏活动比较适合说明性课文,因为这类型文章主要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文章里提供的信息点和知识。例如,可以利用“井字过三关”游戏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以下简称必修)UNIT 4 第一篇文章HOW LIFE BEGIN ON THE EARTH进行内容检验;可以利用“百万富翁的竞答”游戏对必修五UNIT2 THE UNITED KINDGDOM进行知识检测。两个活动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把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阅读后讨论和总结文章的内容,然后进行游戏。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小组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掌握自己可能忽略的知识点。 2. 学生做presentation
这个活动学生必须在课前完成阅读,而课堂是旨在呈现他们阅读后的收获。笔者认为这种活动特别适合涉及文化性文章,例如,必修一 UNIT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选修六的UNIT1 ART 和UNIT2 POEMS。以选修六 UNIT1 ART第一篇阅读 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RITING为例,内容涉及到西方艺术四个不同阶段(The Middle Ages, The Renaissance, Impressionism以及 Modern Art)的发展,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四大组,每组各选一个艺术阶段,在上课之前提前把课文阅读好,收集好相关的材料,分工合作,制作ppt。教师采用听、答、问形式,在课堂上让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以作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要求每个组设定几个相关问题,随机请其他组员作答。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了他们听和说的能力,提升了他们资源共享的意识,同时又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葛小娟,2010)。新课标里面也指出: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授课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3. 做秀
这个活动适合涉及介绍生活知识或常识的文章。“秀”是近年很流行的词语,其实,该词是英语单词“show”的音译。的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他们对文章里面所应该了解的生活知识和常识以表演的方式“秀”出来。例如,必修五UNIT5 FIRST AID, 涉及到急救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后,走上讲台表演各种急救方案。这样既可以检查表演的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同时也能够展示他们的戏剧才能。既可以提高观众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也容易让他们把这些生活常识记在心中。
4. 编剧
编剧是源于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这种活动很常见,可以用在记叙性文章,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创造情境,开拓英语思维空间,综合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表演各种情景剧。例如,必修一 UNIT 5 第一篇阅读 ELIA’S STORY, 在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后,教师可以采访(interview)形式,让两个学生组成一组,一个扮演记者,一个扮演故事主角,让“记者”采访“主角”的人生经历以及对Nelson Mandela的印象,以另外一种方式复述故事。再如选修七 UNIT2 第一篇阅读 SATISFACTORY GUARANTED, 同样可以采用此种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编写话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英语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演功力,把文章里面机器人与人沟通相处的情节演绎出来,可以把课堂的氛围推向高潮。编写课本剧以一种表演的形式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表演中运用语言并获得体验,使英语学习成了一件快乐的事,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并且,学生的听、说、识记、理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何静,2010)。
5. 论
辩论是发展学生综合思维和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学生大量地阅读收集材料,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的敏锐性和辩证能力。这种活动适用于科普性文章。选修六UNIT4 第一篇阅读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MER---BUT DOES IT MATTER? 就很适合使用辩论这种活动。首先,题目本身就提出了问题;再者,这个题目也一直很热门;所以可以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为了进行有效辩论,学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还要进行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以阅读完成阅读。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既检查了学生阅读的输出,也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
6. 配音
高中课文里选取了一些经典、著名的英文戏剧片段供学生欣赏,例如,必修三 UNIT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和选修一 “PYMIALION”。学生在欣赏戏剧的时候,对不同的角色都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在对戏剧的背景和人物刻画进行解释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诠释剧中人物。人物的言语的表达和声音的呈现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因此,同样是罗密欧与茱莉亚之间的对白,不同的人演绎就有不同的效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配音活动,除了能让学生记住剧中的语言和词汇,还能加强学生对文章人物的理解,达到阅读戏剧的重要目的。同时,配音也能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提高口语的纯熟度。
沉闷的阅读课已经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需要把阅读课堂转变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力课堂,给学生一个展现他们阅读后收获的舞台。阅读课不应该让学生默默耕耘,教师应该巧花心思安排和主持好每一次的丰收活动,让学生愉快的享受读后丰硕的果实。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