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幼儿学古诗搭建“桥梁”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__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国学热在幼儿的相关教学中产生了诸多困难,鉴此,我们的活动课为幼儿学习经典古诗做好充分的铺垫,以有利于其顺利地进入经典内容的理解,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
  环节一:幼儿们此前已学过几首通俗浅显的古诗,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孩子们背诵着本单元的《静夜思》入场。教师谈话引入,复习上次活动的内容,引出本次活动。
  师:刚刚我们背诵的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呀?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幼1:表达了诗人李白很想念他的家人和家乡。
  幼2:诗人想回家,夜里睡不着了……
  ……
  师: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我想问你们,爸爸妈妈如果出差了,你会想念他们吗?
  幼(齐):想!
  师:爸爸妈妈暂时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那么想念他们,该怎么办?用什么样的方式和爸爸妈妈联系呢?
  幼3:打电话……
  幼4:发短信,用微博、视频……
  师:小朋友说的都是我们现代的联系方式,爸爸妈妈出差,去了离我们好远好远的地方,我们能用很多种联系方式,快速地联系到他们,对吗?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活在古代的人们,会用哪些方式进行联系呢?
  幼:烽火送消息,飞鸽传书,骑马送信……
  (師、幼一起看图片、互动,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关于通讯工具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时期人们的联系方式及其通讯特点。)
  师:古时候交通很不发达,通讯也很不便利,人们想联系的时候很困难,不像我们现在,几分钟就可以做到。所以一些常年在外的人会更加想念亲人。今天,我们看看另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古代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故事。
  环节二:观察古诗配画,想象画面里的故事。
  师:仔细观察,看看画面上都有谁?先看近处,是谁,在做什么?
  幼:诗人。
  师:诗人手里拿着什么呢?
  幼:信,信封……
  师:再看一下,诗人的表情是怎样的?
  幼:好像很伤心……
  师:他为什么伤心?他看到的信是谁写来的?
  幼1:他很想念家人。
  幼2:他很想回家看看他的家人。
  幼3:他好像要流眼泪……
  师:小朋友再看看那图片,在远处,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看到一个人牵着一匹马。
  师:那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
  幼:送信的!
  师:古时候,人们把送信的人叫做驿差,就像我们今天的邮递员。你觉得诗人手里拿的信是刚收到的,还是刚刚写完的呢?
  幼(齐):刚刚收到的。
  师:为什么是刚刚收到的?
  幼:因为那个骑马的人转身刚刚离开他的家。
  师:哇,你们观察得好仔细哦,还有没有不同想法?
  幼4:也有可能是他刚写完信。
  师:为什么你觉得是刚写完信?他会给谁写信?
  幼5:他会写给他的家人,因为他很想念家人。
  师:有的小朋友说是刚收到,又有的小朋友说是刚写完的,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就知道了。
  环节三:配合故事视频和背景音乐,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师:明代诗人袁凯出门在外,常年在南京工作,他的家乡离自己工作的地方很远很远。他思念家乡亲人,但是很不容易回家去,所以常常只能盼望有家中的书信到来。今天驿差送来一封家里的来信,他喜出望外,赶紧打开来看。呀!满满的几页纸都说了些什么呢?原来,每一行都没有别的话,只说:你要早点回来,家里人想念你啊。读着读着,诗人情不自禁地流出两行热泪。
  师: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说一说,家书是刚刚收到,还是刚刚写完呢?
  幼(齐):刚刚收到!
  师:那诗人在哪里工作呢?
  幼:南京。
  师:南京离他家乡有多远?
  幼:很远很远。
  师:是啊,当时交通很不发达,可能好几个月才能收到一封家里的来信,当他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心情会怎样?
  幼(多数):很高兴……
  幼(少数):很伤心,很难过……
  师:是啊,袁凯收到家里的来信,又高兴又伤心。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听听其中用了哪个词语形容诗人的心情,看谁听得认真?
  (师、幼一起倾听视频故事《早点回家》)
  师:谁能说一说,诗人用怎样的心情等待家里的来信?
  幼:盼望。
  师:哇,你好棒哦!听得好认真。对,故事中用了一个词语是“盼望”,(出示词语字卡:盼望。教师三遍带读词语)谁能用“盼望”来说一句话?
  幼:他盼望家里能寄给他一封信。
  ……
  师:诗人盼望家书的到来,今天真的有驿差送来了一封家里的来信,他的心情怎样?故事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
  幼:喜出望外。
  师:哇,你真厉害!(出示词语字卡:喜出望外。教师三遍带读词语)
  师:满满的几页纸,每一行都没有别的话,只对诗人说些什么呢?
  幼(齐):早点回家。
  师:家人为什么让诗人早点回家呢?
  幼:家人很想他。
  师:他也很想念他的家人对不对?(出示词语字卡:想念。教师三遍带读词语)你们能用“想念”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我们生活中的事,也可以是故事中的事。
  幼6:诗人很想念他的家乡。
  幼7:诗人很想念他的家人。
  幼8::我很想念我的妈妈。
  幼9:我很想念我的外公。
  师:大家用“想念”这个词练习说话,说得很好!诗人袁凯接到家里的来信,看到满满几页纸上写了很多话,但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让他早点回家。家里的人想念他,他也很想念家人,这时他才会情不自禁地流下两行热泪,他多么盼着能早点回去看看他的家人啊!   环节四:情景活动:读爸爸妈妈写的信,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小朋友表演邮差送信、收信,老师发信)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谁给我们写了信呀?
  幼:想。
  (幼儿拿到各自的信,感到很新奇)
  师:现在,小朋友们都收到了一封信,请你们把信打开,看看是谁写的,里面都说了些什么呢?(幼儿开始看信,情绪慢慢地有些激动了)
  师:小朋友有些字不认识,可以到下面去找听课的老师帮忙,好不好?
  (在场的老师们将信的内容读给幼儿听,幼儿们一边听着一边感动得流下眼泪,此刻,包括听课的老师也为之动容。)
  师:接下来,小朋友与大家分享自己手里的信,把爸爸妈妈写给你的信读给身边的小伙伴听。(幼儿互相读信,情绪一直都很激动,教师帮助个别孩子将信完整地念出来。)
  师:今天有一位家长来到这里,与大家分享她写给孩子的信。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郭君怡的妈妈来到我们中间!(孩子们鼓掌欢迎)
  家长读信:致我最亲爱的宝贝君怡——
  小君怡,时光流逝,转眼间宝贝就要上小学了。回忆起你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妈妈担心你,担心宝贝在幼儿园会哭,会找妈妈。现在你要上小学了,妈妈又开始了新的担心,担心宝贝不能适应小学的生活。但我相信我的寶贝是最棒的,一定可以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宝贝,平时你会觉得妈妈太过严厉,觉得妈妈不再爱你。不是的,宝贝,妈妈一直都很爱你。妈妈对你严格是希望你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能力;妈妈对你严厉是希望你能坚强和独立。妈妈不希望你有多大的成就、多好的学问,只希望你能幸福、平安、快乐地生活。妈妈会永远保护你,爱你,陪着你度过每一个难关。外面的风雨再大,也会有妈妈的陪伴。宝贝,你永远不会孤单,直到妈妈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爱你的妈妈。(郭君怡上台与妈妈拥抱,在场听课的老师们无不为之感动。)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都收到爸爸妈妈的信,都很开心,很感动,张老师已经从你们的眼中看出来了,你们已经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爱,我们就把这封爸爸妈妈写给自己的第一封信保留起来吧。当你不开心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你就会开心起来。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幼儿挥手告别,结束活动)
  (注:林淑媛根据广州市越秀区小云雀艺术幼儿园张倩老师的课如实整理。)
其他文献
我一直有个疑问,“为啥坏人从来不害臊?”“可能是每个人对善恶的标准不同,根本就不觉得自己错了。”这一臆测直到上月才被颠覆: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玛丽亚姆·科查吉娅研究表明,“失德失忆症”是一种全人类普遍存在的适应机制。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干了坏事后,并非不知道自己错了,而是会选择性失忆。  至于原因,是因为记忆本就是被建构出来“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的。假如某条记忆起不到这个作用,我们就不愿提取,甚至不惜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我们在时光之水中裹挟前行,茫然却又必然,终究到达这栖居之地。至此,才突然明白,自己茫然中一直的追寻。当回首凝望,那一个个看来稀松平常极其偶然的场景突然被定格、被聚焦、被赋予无尽的意义。  场景一:闻其名  在小学工作6年后,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读研究生,不管在他人的眼里,还是在自己心里,都认定是不会再当小学老师了。2007年某天的逸夫图书馆阅览室,在苦读理论书籍之余,我随
张恨水《金粉世家》里说:“北京人从来是讲究老三点的,所谓吃一点,喝一点,乐一点。”岂止北京人,世上之人不都为这三点吗?小老百姓,有这三点一生就都够了,还求什么。  这三点,“乐一点”最要紧,你若知足“吃一点”“喝一点”,自然就“乐一点”。反过来说,你不能“乐一点”,什么“吃一点”“喝一点”都没用,吃下去喝下去都不长肉,都不受用。  如今生活好了,“吃一点”“喝一点”都不成问题了,偏是个个不容易“乐
【摘 要】估算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计算技能,课改后估算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估算教学存在不足。走出估算教学的误区,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增强估算意识;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估算教学;误区;策略  一、缘起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8的一道题,“今天大约卖出多少根冰棍?”女儿在课本上写下了610根(如上图),从中可以看出她的估算过程:392≈390,219
把情怀做旧  旧是一种情怀。  有位画家朋友,善于把藏在心底的怀旧情绪倾注出来,付诸于画面,画作连获大奖。有人问他:为什么总是倾向怀旧和古典的审美意趣?他回答说:把情怀做旧,才耐人寻味。  木匠老丁做家具,喜欢呈现木纹甚至疤痕,不少人捧场。他解释缘由:记忆是一坛酒,而木纹甚至疤痕能够代表那些逝去的记忆。  因老屋改建,一时之间拆下的旧门环变成了抢手货,这些物件承载着某些人独有的怀旧情怀,让人可以感
大地震后的第5天,你回到家,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一边用沙哑的声音说道:“爸,我把攒了半年的零花钱全捐了。”  “好!”我说道。  “你捐了多少?”你突然问道。  我从卷子堆里抬起头,看见你的眼里闪烁着悲悯的光芒。  “我捐了100元。”我不好意思地说道。  “怎么才捐100元,你真是太抠了!”你大声地感叹着。  “你妈也捐了100元。”我说。  “我妈也太抠了,你俩怎么不多捐点?”你质问道。
由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合伙人》,讲述了大时代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同样的梦想至一起打拼事业,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后功成名就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因为故事以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的发展为蓝本,多少会涉及教育这个话题,刨去故事里的其他精彩情节不讲,仔细品味电影里授课的场景,另类解读之余,对于从事教育的老师来说,应该会有所获益,有所启发。  坐下而幽默——点亮课堂  镜头一:  
【教材分析】  (一)编排结构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整数笔算除法的学习分三个阶段进行:从二下“有余数除法”(一层竖式)开始,到三下“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两层、三层的分层竖式),最后到四下“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两层、三层的分层竖式)。从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可以看出,在三下“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中,学生将经历从一层竖式跨越到两层、三层分层竖式的过程,这是学习整数笔算除法的一个转折
世界上存在众多的教育制度,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下,教育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儿童中心的西式教育倡导孩子个性的自由及对好奇心的保护,教师中心的中式教育更多的是以知识的获取为重点,对分数的看重也就成为必然。为此,对教育的理解就大致存在两种,一是创新导向为主的西式教育,一是储存知识为主的中式教育。在中国,学校教育似乎将知识的获取及知识的理解看成了教育的全部,英语有个说法——知识的迁移比知道知识更重要。在教育过
“教师成长”这个话题常常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说的人诚恳,听的人却并不放在心上,因此,学术型教师培养之举通常被认为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本文尝试从本校一些现象出发,对学术型教师培养中的教师自主成长的价值取向提出一些看法。  一、透视“高原现象”:“骨干教师”的再成长危机  “高原期”原是技能学习心理学的术语,现也用来表示人才成长过程中一段相对平寂、止步不前的时期。教师成长是个循序渐进的成熟过程,经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