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乱世光景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l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乱世的庶民光景,是战地的底色。”
  ——陈琬
  草场地东区一间小院尽头的角落里,秋日的阳光透过绿色生锈的铁门,打在海报上骑马的加沙男子身上。在距离这场战争硝烟7000余公里的地方,展出了华裔德籍女性纪实摄影师陈琬的摄影系列作品《慢车去加沙》(Slow Bus to Gaza),平静悠闲,丝毫没有战地摄影的沉重和压抑。
  从19世纪末早期战地摄影刚刚兴起,就涌现出一批战地摄影记者用胶片记录战争带来的永恒伤痛,以便在长久的将来仍能反思铁炮轰炸的余震。直到20世纪各场现代化战争爆发,战地摄影方兴未艾,9·11事件之后,伊斯兰世界更是成为了媒体单方面炮轰的焦点,近年来巴以冲突逐渐白热化,不仅是无辜平民在战火中丧生,更是有战地记者被斩首的消息引起世界轰动。越来越多的纪实摄影表现炮火与废墟,生命的脆弱一遍遍冲击着世人的视线。第56届“荷赛”奖的年度照片即颁发给了保罗·汉森(Paul Hansen)的《加沙葬礼》,镜头下,因战火丧生的两个无辜孩童被亲人抱在怀里,画面后方是被人抬着的他们的父亲的尸体残骸——这已然成为了战地摄影的典型面孔:残垣断壁、哀嚎遍野,那是被60余年战事和西方世界镜头下放大了恐惧的加沙。
  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摄影师选择捕捉战火下的城市的另一面,关注探讨纪实摄影的艺术性,而不是单纯地追逐暴力和消费悲惨。陈琬作为一位华裔德籍女性纪实摄影师,也是柏林自由大学传播学硕士,马格南主席大师班成员,她还曾参加过西班牙的战地摄影训练课,也是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夏季驻村艺术家。陈琬屡次游历于战火纷飞的中东阿拉伯国家之间,怀揣着“日日有新知”的生活理想,再添上“每年贴身认识一种异文化,行旅间触抚并勉力理解民族的齿痕。”的信仰,《慢车去加沙》是她于2013年伊斯兰斋月时期拍摄的一组报道摄影作品,用镜头阐述了从二次革命高峰的开罗到被围困的加沙地带,各路庶民包括摄影师自己对时世的困惑。
  陈琬的作品,没有慌乱的行进,没有炮火的轰鸣,选用的72幅作品由她在马格南大师班的导师、刚刚卸任马格南主席的亚历克斯·马约里(Alex Majoli)选出,9月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的展览中,作品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半是透过大巴车窗拍的,另一半则都是正常的特写或近景。在大巴车窗中的取景,是由于团队的组织者一直强调加沙地区的危险性,从而下达了不让摄影师下车拍摄的禁令,而陈琬却对此产生了质疑,于是对于之后的作品的拍摄,陈琬转为了单独行动的自由拍摄。布展采取一张小幅的大巴车窗拍摄与一幅近景拍摄相间的排列方式,将受限与未受限的作品以这样的形式展出,很清晰地表达了拍摄发生时的状态。俯视和平视两个角度,其实也是世界看加沙的状态。那些幻想拯救加沙人民于水火的西方志愿者们,到了当地却成为了阴谋论者,他们所演绎的悲痛与血泪,其实不过是坐在大巴上,隔着玻璃俯视着远处窗框之内的加沙。
  在慢车之中,抓不住悲剧发生的时机,而正是因为缓慢行进的节奏,让陈琬捕捉到身边随机发生的情节。在单独行动后,加沙地区的日常风貌才在陈琬面前慢慢展现出来。街头的涂鸦和路牌,祷告的家人,母亲怀中安静睡着的婴儿,与我们的平日仿佛并无二致。从陈琬的作品中你能看到非常真实的加沙,漫长的海岸线上缓步而走的人,与充斥着我们视网膜的战争摄影中的加沙大相径庭,就像是一个城市完全不同的两面。谁又能想到,加沙位临地中海,海岸景色纯净而美丽,即使在盛暑也有温和的气候。若无战火侵扰,那里会是不逊于希腊的度假好去处。而在加沙的日常生活甚至可以更加温馨幸福,那幅表现普通加沙家庭一天的作品,餐桌上放着喝了一半的芬达和可乐,整洁的桌布上印着伊斯兰风情素雅的花朵,椅子规整的摞在一旁,仿佛安静的注视着正在虔诚祷告的一家人。
  从个体之中往往最能洞见世界的奥秘,就如同陈琬自己所说:“乱世的庶民光景,是战地的底色。”那位男青年的特写,讲述了一位随时候命的消防队员的故事,他站在一片废墟的简陋楼房里,原来的消防队大楼早被以色列的火箭摧毁,简易宿舍是他现在唯一的住处。每次炸弹袭击时,消防队员总是最早到达现场的一群人,他们也因此直接目睹了炮火下最悲惨的炼狱场景。除了身上留下的伤痕,很多消防队员都在默默承受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精神的影响。镜头中有失业的工人,坍圮的废墟,黑夜中游行的青年,挥舞着绿色的荧光的孩子……虽然不是捕捉死亡的时刻,却在提醒我们这片土地每天都在经历着怎样的浩劫。陈琬的摄影很特别,我们不清楚她是刻意回避悲惨镜头还是对苍凉世态心存乐观,跟随着她的作品,我们得以窥见,在炮火和废墟之中依然留存着这个民族所信仰的安静角落,对于这群不知未来如何却还依旧要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来说,路上已没有不能承受的惊慌。
  无独有偶,莫妮可·杰奎斯(Monique Jaques)今年展出的纪实摄影作品也是以“炮火中的加沙新女性”为主题。摄影师以女性生活为切入点,记录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加沙女性在战乱中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看到在加沙地带这片满浸苦难和战争鲜血的土地上,扎根于此的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与我们预想的不同,那并非充满伤痛与灰暗,恰好相反,是极鲜艳丰富而具有生命力的画面。自巴以冲突逐渐白热化以来,加沙地区一直处于新闻媒体的放大镜下,它给人带来震撼、点燃怜悯之心的同时也遮蔽了许多只有“敲开车窗”才能看到的真实场景。这其实也是一种对纪实摄影既定规则的讨论,作为兼具新闻性和艺术性的媒介,其选材和拍摄手法的多种可能性。但毋庸置疑,无论以哪种形式,都是为了尽可能向世界展现战火之中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于宗教、武器与人性的反思。跟陈琬的作品一样,杰奎斯的摄影也给了我们一个打开车窗的可能性。
  陈琬曾在与VICE中国的对话中谈到:“在我的体验中,加沙最典型的特征甚至不是那些冲突,它最销蚀人精神的一点,是那种孤立和被隔绝的状态。我入境加沙的当晚,西奈边界即宣布无限期关闭,加沙沦为孤岛 —— 你永远不知道边界何时重开,让你回到熟悉的世界。这种慢性的未知,可能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奇异的威胁。”纵观近年来摄影师们对纪实摄影的艺术性的诸多尝试,比起传达恐怖和怜悯,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体对事件的体验。摄影师将自己置身于事件当中,其作品所据的是摄影师的纯粹个人视角,此刻,摄影师以其独特的情感体验去再现他所看到的世界,而并非代表一种文化或种族传递正义的声音。这未尝不是一种“回归”,将姿态放低转为平视,敲碎大巴车中以西方意识建立起的封闭世界,重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话,没有空乏的煽情,没有夸大的恐怖,只有各路庶民包括摄影师自己看到的这个不一样的乱世。
其他文献
上海艺术影像展的销售似乎很是火热,有的画廊甚至报出70%的作品已成交的喜人结果。这大概又会成为诸多艺术媒体为总结“上海艺术圈热度远超北京”而选择的成功例子吧。  被冠以中国首个国际摄影博览会的上海艺术影像展于9月5日至7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担任本次展会总监的亚历山大·蒙塔格-斯贝瑞是著名策展人、摄影专家、前伦敦佳士得摄影部总监,此次艺术影像展选址的上海展览中心,乃各类博览会钟爱的展馆。展馆外的广
期刊
这是一个混乱而宽容的时代里,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个性都被允许存在,任何多样性的事物都获得了存在的理由。  9月5日,2014大声展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南区橙色大厅盛大开幕。之所以说“盛大”,一方面是基于已连续举办10年的“大声展”所积累的名望和人们对于这个像双年展一样的新锐展览的期待;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展览团队前期盛大的宣传推广效应;此外,本届大声展集合了126位艺术家的多组作品,无论在作品形式还是现场
期刊
“尽兴”、“过瘾”是创作过程中最大的乐趣,但这种“尽兴”、“过瘾”的快乐大多与寻找、发现过程中的痛苦对半掺合。正所谓“画者从于心”,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内心必须要有态度与坚持。毕竟,只有灵魂里镌刻着艺术的人,才能握紧艺术的真正灵魂。  如果你没有看过那幅曾被英国人评为“世界十大名画之首”的《战斗的泰梅莱尔号》(Fighting Temeraire),也没有见识过那幅曾拍出2000万英镑天价的《威
期刊
首都斯德哥尔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首都之一,  作为诺贝尔的故乡,整座城市焕发着华美、和平的色彩。  瑞典是世界上最接近童话故事的国家之一,身材窈窕的金发男女在街上慢跑,女权主义盛行,每年接纳近30万名政治难民或宗教难民。除了缺少日照让人染上抑郁症之外(也有人说在瑞典高发的抑郁症是因为人民生活太安逸而失去了追求),这个国家近乎完美。  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首都之一,作为
期刊
艺术是自由的,办展氛围好,不代表艺术创作的氛围好。像此类的“盆景”艺术展应该可以发出不同于官办展览的声音,可以打开新的局面。  最近一年上海的画廊或私人美术馆联合办展已呈一个明显的趋势。有人会直观地认为这种趋势是“抱团取暖”,是画廊的处境越来越难的写照,这未免有些武断。在中国经营画廊不是到今天才越发困难,而是从一开始就不怎么容易。如今的当代艺术展出现一种新的模式,也即“盆景”化——若干家画廊带来精
期刊
李仁才  曾任中国革命博物馆美工部主任  采访时间  2012年8月  作品有“长征 胜利四十周年展览”部分设计、“党史”陈列设计等。  施力行  曾任中国革命博物馆美工组组长、副研究员  采访时间  2012年8月  作品有装帧设计《放歌行》,毛主席纪念堂陈列总体设计等。  那时候全国比较主要的力量都调来了,上海美院设计公司,天津美院设计公司,北京美院设计公司,设计领域的都在我们这边发挥作用。全
期刊
发展,是否意味着要完全丢掉过去?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旧屋与新城的矛盾无疑每天都会上演。快捷方便的新城,与承载了我们诸多回忆的旧屋,我们该如何取舍?这厢正满怀疑问时,台湾却做出了一些有意思的尝试:或修旧如旧,完全表现旧时的风华,或重新设计,用新元素加以点缀……我为他们极力保护老房子的心情感动不已。  关于旧建筑改造,我所知不多,耳濡目染的都是对老建筑的规划拆迁和另起炉灶,这种过度开发让人无比痛惜,具有
期刊
靳尚谊  著名油画家、艺术教育家  采访时间  2012年8月  曾参与革命博物馆组织的历史画创作。  这批历史画作为创作来讲是好的,技术上稍微粗糙一点,但是也还可以,它有很朴素的特点,也还不难看,它不是“文革”的红光亮,是一批很正常也很重要的主题性绘画作品。  请您主要谈一下当时是谁组织革命博物馆的美术创作?  革命博物馆组织历史画创作应该是由1950年代初就开始了,“文革”前是3次,1951年
期刊
高虹  军委总政治部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  采访时间  2012年8月  彭彬  军委总政治部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画家  采访时间  2012年8月  军博作为建国的十大建筑,组织和陈列都很好,军博筹备期间馆长有担当,一边盖大楼,一边内部陈列、设计、创作,当时也是政治需要,风风火火的。开馆时《人民日报》专门登消息介绍这批革命历史主题画。  请您二位谈谈那一段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军博在组织和创作革
期刊
回顾过去的65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总是以更加庞杂态势延续,并扩展往届的模式,今年又将打破以往的纪录,成为规模最大的一届,年底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获奖作品展,“全国美展”预计会展出作品约4500件。全国美展与中国艺术的发展总是错位的,它并不能如己所愿的那样全面呈现过去5年里中国艺术发展的成果。8月18日,位于今日美术馆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验艺术展区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65年来全国美展首次将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