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东西’,你看不见,摸不着,却处处受制于它……它,就是规律。”
——这是我们的文章第一稿到第五稿的开头。
“历史总是以其固有的律动,激荡着未来。2011年新年的中原大地,新潮涌动,号角声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顺时而动,乘势而上,一切按客观规律办,才能无往而不胜。”
——这是我们的文章第六稿到第十二稿的开头。
这种变化,绝非简单地在行文造句上的推翻重来,其本质还是我们创作思想方面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体现。坦率地说,这种变化,让我们饱尝了紧张又兴奋、痛苦且快乐的感受。
紧张。是因为这组“何平文章”,打破了以往的写作惯例,居然是九篇一组的系列,居然要在一个多月全部完成。朱夏炎社长高度重视,从写作动员到谋篇布局全程指导,高标准、严要求。
李兵感慨道:“这一个多月,我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整天满脑子想的就是怎样破题搭架子,怎样组织语言锤炼句子……”
兴奋。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逢重压志弥坚的性格使然,是因为对重大题目的挑战性充满了思索、探求、试图找出答案的渴望。
在动手写作之前,我们一连开了好几个会,充分学习领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和朱夏炎社长提出的总体要求,统一思想,明確方向。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规律”,谈规律,是一个很哲学的话题,稍有不慎,容易流于概念化、理论化。既要深刻,又要耐读,怎么办?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把对规律的认识,真正化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语言,真正化到振兴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具体实践中去,这样的文章,人家读起来,才会觉得有深度、有针对性,也有力量。
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我们觉得已经认识很深刻了,但还是走了弯路。正如我们的第一个开头所存在的问题,它入题太慢,入题太玄,没有把我们要表达的东西清清亮亮、明明白白讲出来。此时,我们犹豫、彷徨、怜惜、不舍,毕竟这是我们奋战多日,曾经很得意的劳动成果。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改,必须大改!不改就不会有提升,就不会上高度!”
于是,我们重新谋篇布局,开门见山就把“中原经济区遵循规律而来,也必将遵循规律而兴”的主题抛出来,让读者一口咬到“包子馅”,解馋,过瘾,痛快。
痛苦。是因为一篇评论,从立意到结构,从句子到语言,都需要悉心经营,又都可能面临推翻重来、另起炉灶的情况。每每看到自己苦心孤诣搞的东西,又被改得面目全非;每每为一个句子、一个词语而紧锁眉头、凝神苦思;每每为一个观点、一个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真有一种身心疲惫、痛苦不堪的感觉。
在初稿完成后,我们又专程跑到省社科院,请几位专家为我们的文章“会诊”,完善思路,清晰观点,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了把握,堪称收获巨大。从省社科院回来后,我们加班加点修改稿件直至东方破晓,真是自己又给自己找了一次痛苦。
快乐。是因为我们能有幸参与如此重大的报道,是因为眼看着难题被一一攻克,白纸被黑字渐渐覆盖,一种职业快感油然而生。
我们有快乐,我们更收获。
当我们捧起印有我们的“何平文章”的报纸,真是沉甸甸、沉甸甸的。通过参加“何平文章”的写作,我们每个人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上升——这恐怕也是“何平文章”的一个规律。
对省委中心工作认识更加明确。在小组讨论文章结构之前,我们集中学习了卢展工书记的大部分讲话、文章以及“‘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把握省委的工作重点。
让自己的理论水平产生飞跃。写作过程中,我们根据文章观点,有针对性地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李瑞环的有关理论论述,以及一些专家的理论观点,可谓边学习边写作。
培养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从构思到行文,从报社领导到普通记者,每个人每一刻都是全力以赴。朱夏炎社长曾经两次把我们叫到他的办公室里聊天,在他的启发下,我们聊着聊着就碰撞出很多想法,脉络捋清了,写文章下笔时就有神了。记得在去年最后一天的深夜,我们几个围坐在办公室里写稿到“山穷水尽”的时刻,王亚明副总编及时雨般闪现在我们面前,他和我们一起把握卢展工书记的讲话,探讨曹维新的思路,把“规律”这两个字掰开了、揉碎了再组合起来,终于使我们“柳暗花明”。即使在文章上版前的最后一刻,朱夏炎社长、常法武总编辑、王亚明副总编辑、王自合编委依然和我们在一起推敲标题。其实,标题上就那么几个字,我们添了删,删了添,竟然尝试出N多个排列组合方式。
一切按客观规律办——这是我们文章的标题,也将成为我们人生的准则。
(执笔:王映)编校:郑艳
——这是我们的文章第一稿到第五稿的开头。
“历史总是以其固有的律动,激荡着未来。2011年新年的中原大地,新潮涌动,号角声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顺时而动,乘势而上,一切按客观规律办,才能无往而不胜。”
——这是我们的文章第六稿到第十二稿的开头。
这种变化,绝非简单地在行文造句上的推翻重来,其本质还是我们创作思想方面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体现。坦率地说,这种变化,让我们饱尝了紧张又兴奋、痛苦且快乐的感受。
紧张。是因为这组“何平文章”,打破了以往的写作惯例,居然是九篇一组的系列,居然要在一个多月全部完成。朱夏炎社长高度重视,从写作动员到谋篇布局全程指导,高标准、严要求。
李兵感慨道:“这一个多月,我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整天满脑子想的就是怎样破题搭架子,怎样组织语言锤炼句子……”
兴奋。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逢重压志弥坚的性格使然,是因为对重大题目的挑战性充满了思索、探求、试图找出答案的渴望。
在动手写作之前,我们一连开了好几个会,充分学习领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和朱夏炎社长提出的总体要求,统一思想,明確方向。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规律”,谈规律,是一个很哲学的话题,稍有不慎,容易流于概念化、理论化。既要深刻,又要耐读,怎么办?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把对规律的认识,真正化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语言,真正化到振兴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具体实践中去,这样的文章,人家读起来,才会觉得有深度、有针对性,也有力量。
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我们觉得已经认识很深刻了,但还是走了弯路。正如我们的第一个开头所存在的问题,它入题太慢,入题太玄,没有把我们要表达的东西清清亮亮、明明白白讲出来。此时,我们犹豫、彷徨、怜惜、不舍,毕竟这是我们奋战多日,曾经很得意的劳动成果。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改,必须大改!不改就不会有提升,就不会上高度!”
于是,我们重新谋篇布局,开门见山就把“中原经济区遵循规律而来,也必将遵循规律而兴”的主题抛出来,让读者一口咬到“包子馅”,解馋,过瘾,痛快。
痛苦。是因为一篇评论,从立意到结构,从句子到语言,都需要悉心经营,又都可能面临推翻重来、另起炉灶的情况。每每看到自己苦心孤诣搞的东西,又被改得面目全非;每每为一个句子、一个词语而紧锁眉头、凝神苦思;每每为一个观点、一个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真有一种身心疲惫、痛苦不堪的感觉。
在初稿完成后,我们又专程跑到省社科院,请几位专家为我们的文章“会诊”,完善思路,清晰观点,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了把握,堪称收获巨大。从省社科院回来后,我们加班加点修改稿件直至东方破晓,真是自己又给自己找了一次痛苦。
快乐。是因为我们能有幸参与如此重大的报道,是因为眼看着难题被一一攻克,白纸被黑字渐渐覆盖,一种职业快感油然而生。
我们有快乐,我们更收获。
当我们捧起印有我们的“何平文章”的报纸,真是沉甸甸、沉甸甸的。通过参加“何平文章”的写作,我们每个人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上升——这恐怕也是“何平文章”的一个规律。
对省委中心工作认识更加明确。在小组讨论文章结构之前,我们集中学习了卢展工书记的大部分讲话、文章以及“‘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把握省委的工作重点。
让自己的理论水平产生飞跃。写作过程中,我们根据文章观点,有针对性地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李瑞环的有关理论论述,以及一些专家的理论观点,可谓边学习边写作。
培养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从构思到行文,从报社领导到普通记者,每个人每一刻都是全力以赴。朱夏炎社长曾经两次把我们叫到他的办公室里聊天,在他的启发下,我们聊着聊着就碰撞出很多想法,脉络捋清了,写文章下笔时就有神了。记得在去年最后一天的深夜,我们几个围坐在办公室里写稿到“山穷水尽”的时刻,王亚明副总编及时雨般闪现在我们面前,他和我们一起把握卢展工书记的讲话,探讨曹维新的思路,把“规律”这两个字掰开了、揉碎了再组合起来,终于使我们“柳暗花明”。即使在文章上版前的最后一刻,朱夏炎社长、常法武总编辑、王亚明副总编辑、王自合编委依然和我们在一起推敲标题。其实,标题上就那么几个字,我们添了删,删了添,竟然尝试出N多个排列组合方式。
一切按客观规律办——这是我们文章的标题,也将成为我们人生的准则。
(执笔:王映)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