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糖尿病的爆发期,已经有4000多万人患上了糖尿病,还有1亿左右的潜在患者。中国患病人数已经超过美国和欧洲糖尿病患者总和。
那么,这种终生疾病可以预防吗?可以避免患病吗?
笔者就此采访了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志民教授。
《百科知识》:刘教授请你介绍一下糖尿病的情况。
刘:糖尿病是一种顽固性的终生疾病。在20世纪之前,糖尿病还是一种不治之症。古罗马医生阿莱泰斯这样恐怖地描写:“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患者溶化的肌肉和肢体流入尿中,患者不能停止小便,尿流不止,如同开了闸门的渡槽。患者的生命是短暂而痛苦的……”
那时,糖尿病就等于死亡,患者发病的生存年限仅4.9年!1922年,加拿大医生班廷从牛胰腺中提取出胰岛素,彻底改变了糖尿病患者的命运。用胰岛素等药物,可以维持患者几年至几十年的生命。
《百科知识》: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刘:可以、可以预防!原来还没人敢这么说,现在可以大张旗鼓地谈了。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两类,1型一般是指先天遗传糖尿病,一般生下来就有,约占患病者的10%左右。大量存在的是后天患上的2型糖尿病。我国在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研究领域不仅起步早,而且成果卓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04年2月10日,我参加了在印度召开的世界糖尿病预防大会,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上千名专家与会。大会首先宣读传阅的文件,就是已故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潘孝仁教授牵头研究完成的《大庆糖尿病预防6年前瞻性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又被简称为“大庆研究”。大庆地区是我国糖尿病高发区,20岁以上的成人中有将近20%糖尿病患者。这项研究是国际上第一个对糖耐量异常者——就是血糖稍高、但还未达到正式患糖尿病者进行的研究,这些人被称为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3左右会转化为糖尿病患者。潘孝仁教授等把这些人进行随机分组,以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临床试验,历时6年。结果首次证明,简单的以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在高危人群中降低30%—50%患糖尿病的危险。
这一研究成果被国外学者获悉,几年以后,芬兰、美国分别组织了大型的糖尿病预防研究。这两项大型研究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大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实用性,大大提高了大庆研究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远见卓识与成功。
《百科知识》:那么,糖尿病应该怎样预防呢?
刘:应该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国际糖尿病联盟认为,现实状况是:任何人、任何年龄、任何地方都有发生糖尿病的可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糖尿病了解不多,大约有50%~80%的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还不太明白。因此,希望全球社会各个阶层、包括政府官员、健康人群等等,都对糖尿病充分警觉。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为了提醒人们关注不断增加的糖尿病,也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班廷,把班廷的生日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2006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预防人人有责”。
要改变不健康、不科学的饮食生活习惯。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到引起这种“富贵病”,大致会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不科学的饮食、运动太少导致体内出现氧化过激反应,产生大量的、有害的自由基,通过人体的内循环,自由基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脏器,当然是相对薄弱的脏器,如发生在胰岛细胞上,就导致糖尿病;如发生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就可能导致高血压。而在发病前,人体会先出现代谢异常,一般经过10年左右的缓慢发展期,最后导致病症的明显出现。
由于发病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因此,代谢异常其实从30多岁就开始了。但是,对30多岁年龄段的人进行早期预防和控制,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他们往往注意不到自身的危险,甚至拒绝采取什么措施。30多岁的人,要提高警惕啊!
《百科知识》:在生活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刘:脂肪是导致糖尿病的第一大敌。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喜欢大吃大喝的大有人在。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必然导致脂肪的摄入量过多,出现肥胖,极易发生2型糖尿病。
此外,每餐油的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10克,尽量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尤其是尽量不要吃油炸食品,免得脂肪堆积。为什么我们的父辈、或祖父辈一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中老年人患糖尿病的比较少呢?过去粮油限量供应,一个月每人就半斤肉、半斤油,吃得不好、油水少,脂肪的摄入量很难超标。所以,现在需要控制的是油的摄入。即使父辈没有糖尿病,也不等于没有这方面的基因,因为,那很有可能是没有机会表现,而到了我们这一代,机会来了……
控制油的摄入是一方面,然后还要控制糖分的摄入,这主要是指主食。每天所吃主食的量最好不要超过半斤。另外,进食时最好慢慢吃,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不要像非洲难民似的一顿饕餮大餐。国外作过试验,一碗饭10分钟吃进去,血糖马上就升的很快、很高,要是半小时吃下去,血糖升的就比较慢。上海的泡饭、北方的面条,都让人吃得很快,不利于血糖控制。
《百科知识》:食品的种类是不是有选择和控制?
刘:是的。很多食品需要我们有节制地控制,高热能零食也需要适当控制。比如,10粒花生米等于半两米饭、一把香瓜籽等于半两米饭。人们几乎都知道,适量饮酒对人体有益,超量饮酒对人体有害。在酒类中,100毫升葡萄酒等于半两米饭、250毫升啤酒也等于半两米饭。很多北方人为了显示豪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是最不健康、最不科学的饮食方式。北方人喜欢吃地瓜、土豆,这两样都是高淀粉即高糖食物,喜欢吃也应该适当控制。2两地瓜或者土豆的热量,相当于半两米饭。粉条基本上是一两等于一两主食。还有山药、百合,差不多都可以算作主食。南瓜倒可以适当多吃,因为南瓜属于高纤维食品,可以减慢胃肠道的吸收。
实践证明,控制饮食,少吃也是长寿之道,每餐吃八九分饱就可以。古人说,“要想长生,腹中常空。”一项调查发现,咖啡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每天饮4~7杯咖啡的人,患糖尿病的系数最小。
《百科知识》:光吃不动会怎样?
刘:在控制饮食的同时,每天应该有40分钟~1小时的户外运动。人是高级动物,动物就得动,否则,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生命的存在在于运动。现在很多人生活比较安逸,“上楼坐电梯,出门就打的,整天看电视,不动好休息。”活动太少,也是使脂肪堆积的原因之一,也是患上各种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生活和工作节奏不要太快、太紧张,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也能促使糖尿病的发生。要学会自己解放自己,学会寻找适当时机放松的本领,看戏、访友、郊游、远足、唱歌等等,调整一下绷得太紧的那根弦。
《百科知识》:预防和治疗的药物有哪些?
刘:经过几年临床医疗实践,科学家发现许多治疗糖尿病药物也有预防作用,比如二甲双胍、拜糖苹等等。拜糖苹是德国拜尔公司生产的,是世界上第一个被美国权威机构批准的葡萄糖酣酶抑制剂。食物中的绝大部分碳水化合物为复合糖、蔗糖等等,复合糖经唾液及胰液中的酶的作用分解为寡糖,寡糖分解为葡萄糖才能够被吸收。拜糖苹可以使寡糖的消化吸收受到阻碍,肠道内物质消化吸收到可以吸收的葡萄糖所需要的时间增加了一倍,机体就有足够的时间来产生胰岛素,逐渐利用肠道吸收葡萄糖,从而避免了餐后血糖高峰。
糖尿病预防研究资料证实,服用拜糖苹降低餐后血糖高峰,可以阻止糖耐量减低,就是可以阻止葡萄糖耐量的减退,避免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拜糖苹也是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批准的预防性用药。
拜糖苹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用,对其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青少年、肠炎症、溃疡病患者、肝酶升高者不能使用,或日禁止使用。单纯使用拜糖苹不会引起低血糖,但是,如果和磺脲类药物或者胰岛素联合使用,可能引起低血糖,这时候就应该静脉注射葡萄糖来补充了。
总之,把预防糖尿病这根弦绷紧,时时注意、处处预防,预防患糖尿病完全是可能的。
[责任编辑 张田勘]
那么,这种终生疾病可以预防吗?可以避免患病吗?
笔者就此采访了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志民教授。
《百科知识》:刘教授请你介绍一下糖尿病的情况。
刘:糖尿病是一种顽固性的终生疾病。在20世纪之前,糖尿病还是一种不治之症。古罗马医生阿莱泰斯这样恐怖地描写:“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患者溶化的肌肉和肢体流入尿中,患者不能停止小便,尿流不止,如同开了闸门的渡槽。患者的生命是短暂而痛苦的……”
那时,糖尿病就等于死亡,患者发病的生存年限仅4.9年!1922年,加拿大医生班廷从牛胰腺中提取出胰岛素,彻底改变了糖尿病患者的命运。用胰岛素等药物,可以维持患者几年至几十年的生命。
《百科知识》: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刘:可以、可以预防!原来还没人敢这么说,现在可以大张旗鼓地谈了。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两类,1型一般是指先天遗传糖尿病,一般生下来就有,约占患病者的10%左右。大量存在的是后天患上的2型糖尿病。我国在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研究领域不仅起步早,而且成果卓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04年2月10日,我参加了在印度召开的世界糖尿病预防大会,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上千名专家与会。大会首先宣读传阅的文件,就是已故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潘孝仁教授牵头研究完成的《大庆糖尿病预防6年前瞻性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又被简称为“大庆研究”。大庆地区是我国糖尿病高发区,20岁以上的成人中有将近20%糖尿病患者。这项研究是国际上第一个对糖耐量异常者——就是血糖稍高、但还未达到正式患糖尿病者进行的研究,这些人被称为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3左右会转化为糖尿病患者。潘孝仁教授等把这些人进行随机分组,以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临床试验,历时6年。结果首次证明,简单的以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在高危人群中降低30%—50%患糖尿病的危险。
这一研究成果被国外学者获悉,几年以后,芬兰、美国分别组织了大型的糖尿病预防研究。这两项大型研究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大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实用性,大大提高了大庆研究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远见卓识与成功。
《百科知识》:那么,糖尿病应该怎样预防呢?
刘:应该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国际糖尿病联盟认为,现实状况是:任何人、任何年龄、任何地方都有发生糖尿病的可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糖尿病了解不多,大约有50%~80%的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还不太明白。因此,希望全球社会各个阶层、包括政府官员、健康人群等等,都对糖尿病充分警觉。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为了提醒人们关注不断增加的糖尿病,也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班廷,把班廷的生日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2006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预防人人有责”。
要改变不健康、不科学的饮食生活习惯。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到引起这种“富贵病”,大致会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不科学的饮食、运动太少导致体内出现氧化过激反应,产生大量的、有害的自由基,通过人体的内循环,自由基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脏器,当然是相对薄弱的脏器,如发生在胰岛细胞上,就导致糖尿病;如发生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就可能导致高血压。而在发病前,人体会先出现代谢异常,一般经过10年左右的缓慢发展期,最后导致病症的明显出现。
由于发病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因此,代谢异常其实从30多岁就开始了。但是,对30多岁年龄段的人进行早期预防和控制,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他们往往注意不到自身的危险,甚至拒绝采取什么措施。30多岁的人,要提高警惕啊!
《百科知识》:在生活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刘:脂肪是导致糖尿病的第一大敌。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喜欢大吃大喝的大有人在。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必然导致脂肪的摄入量过多,出现肥胖,极易发生2型糖尿病。
此外,每餐油的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10克,尽量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尤其是尽量不要吃油炸食品,免得脂肪堆积。为什么我们的父辈、或祖父辈一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中老年人患糖尿病的比较少呢?过去粮油限量供应,一个月每人就半斤肉、半斤油,吃得不好、油水少,脂肪的摄入量很难超标。所以,现在需要控制的是油的摄入。即使父辈没有糖尿病,也不等于没有这方面的基因,因为,那很有可能是没有机会表现,而到了我们这一代,机会来了……
控制油的摄入是一方面,然后还要控制糖分的摄入,这主要是指主食。每天所吃主食的量最好不要超过半斤。另外,进食时最好慢慢吃,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不要像非洲难民似的一顿饕餮大餐。国外作过试验,一碗饭10分钟吃进去,血糖马上就升的很快、很高,要是半小时吃下去,血糖升的就比较慢。上海的泡饭、北方的面条,都让人吃得很快,不利于血糖控制。
《百科知识》:食品的种类是不是有选择和控制?
刘:是的。很多食品需要我们有节制地控制,高热能零食也需要适当控制。比如,10粒花生米等于半两米饭、一把香瓜籽等于半两米饭。人们几乎都知道,适量饮酒对人体有益,超量饮酒对人体有害。在酒类中,100毫升葡萄酒等于半两米饭、250毫升啤酒也等于半两米饭。很多北方人为了显示豪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是最不健康、最不科学的饮食方式。北方人喜欢吃地瓜、土豆,这两样都是高淀粉即高糖食物,喜欢吃也应该适当控制。2两地瓜或者土豆的热量,相当于半两米饭。粉条基本上是一两等于一两主食。还有山药、百合,差不多都可以算作主食。南瓜倒可以适当多吃,因为南瓜属于高纤维食品,可以减慢胃肠道的吸收。
实践证明,控制饮食,少吃也是长寿之道,每餐吃八九分饱就可以。古人说,“要想长生,腹中常空。”一项调查发现,咖啡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每天饮4~7杯咖啡的人,患糖尿病的系数最小。
《百科知识》:光吃不动会怎样?
刘:在控制饮食的同时,每天应该有40分钟~1小时的户外运动。人是高级动物,动物就得动,否则,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生命的存在在于运动。现在很多人生活比较安逸,“上楼坐电梯,出门就打的,整天看电视,不动好休息。”活动太少,也是使脂肪堆积的原因之一,也是患上各种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生活和工作节奏不要太快、太紧张,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也能促使糖尿病的发生。要学会自己解放自己,学会寻找适当时机放松的本领,看戏、访友、郊游、远足、唱歌等等,调整一下绷得太紧的那根弦。
《百科知识》:预防和治疗的药物有哪些?
刘:经过几年临床医疗实践,科学家发现许多治疗糖尿病药物也有预防作用,比如二甲双胍、拜糖苹等等。拜糖苹是德国拜尔公司生产的,是世界上第一个被美国权威机构批准的葡萄糖酣酶抑制剂。食物中的绝大部分碳水化合物为复合糖、蔗糖等等,复合糖经唾液及胰液中的酶的作用分解为寡糖,寡糖分解为葡萄糖才能够被吸收。拜糖苹可以使寡糖的消化吸收受到阻碍,肠道内物质消化吸收到可以吸收的葡萄糖所需要的时间增加了一倍,机体就有足够的时间来产生胰岛素,逐渐利用肠道吸收葡萄糖,从而避免了餐后血糖高峰。
糖尿病预防研究资料证实,服用拜糖苹降低餐后血糖高峰,可以阻止糖耐量减低,就是可以阻止葡萄糖耐量的减退,避免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拜糖苹也是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批准的预防性用药。
拜糖苹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用,对其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青少年、肠炎症、溃疡病患者、肝酶升高者不能使用,或日禁止使用。单纯使用拜糖苹不会引起低血糖,但是,如果和磺脲类药物或者胰岛素联合使用,可能引起低血糖,这时候就应该静脉注射葡萄糖来补充了。
总之,把预防糖尿病这根弦绷紧,时时注意、处处预防,预防患糖尿病完全是可能的。
[责任编辑 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