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读写一体化教学初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f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教学的难点。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这个难点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其中不乏有益的方法总结和模式建构,但我总以为大多要么侧重在理论的构想上,要么在细枝末节的所谓“秘诀”发掘上,同真正的鉴赏尚有一定距离。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是动口较多,动手较少。基于此,本文将以杜甫的《登高》为例,主要从实践上对古典诗词鉴赏活动做一些可供实际操作的初步探索,让古典诗词阅读鉴赏真正落到实处。首先申明,“读写一体”的“写”不是写格律诗词,而是根据不同的阅读鉴赏需要或兴趣,写性质不同的白话文段或篇章。概略说来,有四“读”四“写”:一、搜读背景,叙写背景;二、悟读诗词,描写诗意;三、品读情蕴,精写短评;四、扩读诗意,铺写成文。
  一.搜读背景,叙写背景
  在上《登高》的前两天,我就布置了预习任务:搜集杜甫的生平思想、理想抱负方面的资料,尤其注意其在写《登高》时的人生境遇,整理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为了更易于操作,我还提供了一个简要的操作流程:
  搜集资料→→删繁就简→→连缀成段。
  第三天上课一开始,同学们就纷纷展示了他们的成果,绝大多数都能围绕杜甫“困顿的一生”“一生颠沛流离”“国恨家愁”来写,有个同学这样写道:
  “三十五岁时,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到长安求官,但不久父丧,杜甫不得不作诗投赠奔走于权贵之门,望得引荐,最终仅获参军卑微之职。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只身逃出长安,投奔避难凤翔的唐肃宗,官左拾遗。但不久因申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接着又丢掉了官职,流落蜀川。是时整个国家剧烈震荡,王朝倾危,生灵涂炭,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入蜀不久,又遭严重军事叛乱,杜甫再次逃离,携家流浪,过起逃难生活。后流寓夔州两年,本诗就作于此间。五十七岁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在五十九岁上,死在耒阳附近的旅船上。”
  这应该是比较完整而集中的背景资料了,像这样,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减轻了教师一番“知人论世”的负担,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背景的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悟读诗词,描写诗意
  背景解决之后,我接着抛出了第二个任务:联系刚才你所了解的背景,结合课文注释,领会诗意,发挥联想想象,先把诗意在头脑中构画成完整的图景,再把这幅图景描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独立完成。我同样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操作程序:
  理解诗意→→构画图景→→语言描绘。
  10分钟后,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有的面露喜色,跃跃欲试。我趁机点了其中的一个,他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他的作品:
  “苍天空远,猎猎秋风肆虐大地;两岸哀猿啼啸声声,凄厉而悲凉;小洲青幽,白沙闪闪;鸥鸟低飞,缱绻盘桓。无边无际的枯叶纷纷扬扬随风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浩浩汤汤奔涌而来又奔流而去。漂泊万里远离故土的异乡客愁肠百结;人已暮年,又百病缠身,重阳了,独自一人登上江边高台。时世艰难身世飘零,遗恨现在白发日增两鬓染霜;潦倒困顿因病刚刚停止饮酒,忧愁何以排遣?”
  从这段文字来看,这位同学应该基本上读懂了诗歌,至少准确地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思,而这对于诗歌鉴赏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三.品读情蕴,精写短评
  诗歌美,除了美在图景美在意境外,更美在情蕴,即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趣以及表现这种情趣的方法。于是我布置了第三个任务:诗中哪几个字(意象),哪联诗情蕴精妙?请选择其中的一处或几处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评。这可能有一定难度,所以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照样,我还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思路:
  找字找句→→析字析句→→联系诗意→→点精短评。
  有几个小组争论很激烈,问题的焦点集中在诸如“哪一联最精练传神”,“‘悲’‘独’哪个更能体现诗歌情蕴”上。
  十几分钟过后,教室渐渐安静下来,同学们都有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强烈愿望,我让他们充分发言,并适当点化补充,我们来看一则短评:
  “颔联写景,落木无边无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无边”“不尽”,又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生动,落木窸窣有声,长江汹涌澎湃,让人顿觉身临其境。显示出出神入化之笔力,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情蕴精妙,气势宏伟。”(笔者略有改动)
  老实说,我已经非常惊叹了,学生不是专家,只要能就诗中的某一点做适当的分析就很不错了,何况这则短评几近完美呢?
  四.扩读诗意,铺写成文
  完成这些步骤,时间已所剩无几,我赶紧布置下一步任务:根据诗意,结合杜甫当时处境,发挥合理的联想想象,将《登高》复原为一个较为详细的登高情节,演绎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并强调,这是一篇作文,三天后交,要求独立完成。为了可供操作,我还是给了他们一个简单的流程:
  诗意情蕴→→彼情彼景→→情节复原→→演绎成文。
  三天后,作文交上来,我粗略地看了一遍,发现大都能复原一个情节,并辅以一定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写得有板有眼,我们来看一篇文章:
  《高台独伫 秋江悲吟》
  “风,是迅急的秋风,吹得他的衣襟飒飒鼓动。临风,闭眼,多少抑郁在胸中萦回缱绻,思绪如潮;苦恼,烦恨,在孤寂中肆意涌动,不能自已;痛极,睁眼,向高天长吁一气,枯眼微润。
  青天碧空,风肃气爽,却不能使他的心情有丝毫舒放。又闻老猿哀啼,凄怆无比,自然是悲不自禁,一颗浊泪滴入江中。望极天涯,只见水中小洲晴朗,岸边沙堆雪白,还有那盘旋的飞鸟,久久地打着圈儿,正如盘在心中的离愁哀怨一样,挥之不去。群山之间,树木凋零,落叶纷纷;水天之际,长江奔涌,浪花层层。春去秋来,诗人韶华渐去两鬓霜染;长江滚滚,应是时光流逝,一去不回。
  一个人流落他乡,如果他常年飘零,那样的心绪肯定是非常伤感的。而如果他又体弱多病,那悲凉的意绪肯定是无比浓烈的。在一个讲究平和安定、安土重迁的古国,如果到了晚年仍颠沛流离,那情形自是凄不可言。而如果他连一个可倾诉的人都没有,那么,其荒凉、孤独的心境更似霜天雪霰,冰寒不堪。
  他这一生是如何地颠沛流离呵!漂泊就是他的生活,孤舟就是他的寄所。为求生计,得那禄米半升,为了一展鸿图,实现尧风舜世,有多少回重阳独饮菊花,有多少回月夜独披清辉。在这悲伤的季节,又该是一种怎样摧心断肠的痛楚!
  垂老、疾病、孤独,人生所不能承受之三大痛苦,都重重压到了他一人身上。登台,本来还想放开一下胸怀,涤荡一下悲思愁绪,再找一找当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无奈,何意而今渐老,凄苦的际遇使他满腹苦水,一身疾痛。恨!天不识英才,自埋没于湖海;恨!天不予多时自苍老于无奈。若能痛饮浊酒三千,释放这满腔悲苦情怀,倒也此生畅快!但,天!为何连他这点小小的梦幻也剥夺了!现实,痛苦的现实,避无可避,改莫能改……
  一团阴霾在心中氤氲多年,终于啸成了一曲千古悲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叶依旧萧萧,秋江依然滚滚,悲吟和着江水,流向远方,流向远方……”
  我们很难说,这篇文章可算美文,但作为一个学生就一首诗能演绎如此真实、动人的文字,也属十分不易了,至少可以说,他真正地读懂了这首诗,甚至读懂了杜甫这个人。
  读诗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读有所“知”(知识技巧)读有所“得”(心性修养)吗?像这种读写一体化的诗歌教学方法虽不敢说能解决这个问题,但至少是有一定的效用的。何况,在新课标背景下,本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加强合作,除了掌握语文知识技能外,还要提高语文素养呢?我们不是说所有的诗词都要经由这四“读”四“写”,我们可以精选几首如此,而另一些诗词二“读”二“写”甚至一“读”一“写”就够了;我们也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要达到这些读写一体的要求,有些可全部达到,有些只要达到一两个就够了。这种读写一体的方法也不排斥其他一些方法,如诵读法,我在课堂里就多有穿插,一节课一首诗,应熟读成诵才好。
  读写一体是一种不该被遗忘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要以为抓住了几个诸如“结构主义”“建构主义”之类的时髦术语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救命稻草,传统的教学方法经过我们的扬弃,还是会焕发青春的。像读写一体化,它既深入阅读,又深入写作,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董华翱,语文教师,现居浙江龙游。本文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这样说有些矛盾,甚或不可思议,“和谐”不就是“中庸”的最终目的嘛。但现在我确实要这样说,廓清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和谐”,而不是“中庸”(不是贬它的)的“和谐”,以免让一味强调课堂教学“和谐”的人越走越远,“知和而和,不以节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又要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和“不及”都是令人痛心的。  我们来看一下“中庸”的特点。  “中庸”即是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就是以中
王晓露是我的学生,在今年这个谈发烧就色变的秋季他不幸发烧了,按学校的规定他回家治病去了。就在王晓露在家养病期间,我接到了他的一个电话。他说老师我想做一个课件,我说很好啊!他又说我做哪一课的课件好呢,我想了想说,你就做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吧,他说好。一个星期后,王晓露来到学校,他给我看了他做的课件。我惊异于课件的精致,更惊叹于他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我于是对他说李清照的这首词就由你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课程论原理,分析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安排课堂教学流程等,出现了一些新颖、高效的教学设计。但我们在追求语文教学设计创新的同时,切不可忘了还有一个教学设计规范的问题。余映潮老师说,教学设计给我们最直接的要求就是:理性思考,诗意手法。实践中有很多教学设计“诗意”有余,而“理性”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教学设计中创新和守正的关系,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
问者:刘老师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的访谈。请谈谈您中学时对中国古代小说的阅读经历。是否与现在的中学生有所不同呢?  答者:有很大的不同啊!社会环境不一样了,思想观念不一样了,接受方式也不一样了。我上中学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文化萧条,图书奇缺。所幸由于毛泽东对古代小说中的几部名著情有独钟,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在七十年代初期得到了有关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面对作文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可谓“上下求索”。而语文老师面对作文教材不能说“不”,面对学生又怎敢说“行”呢?于是老师们“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作文教学法“拿来主义”盛行,个人见解甚少;“千人一面”者比比皆是,别具匠心者寥寥无几。再加上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有那令人诚惶诚恐的高考升学压力,语文老师们又
“为文”如“为人”,作文教学应将精神意识和生命意识融为一体。其中精神意识是需要培养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说:“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文章将心寄托在文义之中,其文心即文章的精神意识,作文教学需引领学生守望理想的星空,守望生命的清泉,守望精神的故园,培养写作的精神意识,张扬生命个性,弘扬人文精神,陶冶民族情操,担负时代重任。  一.守望理想的星空  作文教学是诗意的栖息,是
即使是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中考的压力也是无法忽视的。于是加班加点加大作业量,往往成为许多教师追求分数的法宝,初三语文教学,也就成为一艘负重前行的船儿,老师和学生都苦不堪言。其实,只要顺风顺水,轻舟也能欢快地通过万重山,抵达胜利的彼岸。     一.激之以趣,以兴趣为水,载学习之舟起航     兴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如何切实有效地激发初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主要是从这几方面入手的。  
参加历届中考作文阅卷,印象是:满分作文寥寥无几,真正的优秀作文少之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是缺少“四气”,或“四气”不足。中考作文要想得高分,必须要有“四气”,即正气、大气、文气、雅气。  首先说正气。作文要充满正气,作者要满怀正义。人类文明正是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不断丰富起来的。苍颉造字,鬼神泣;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有《正气歌》……无数正义之士用生命作笔留下了一篇篇感天地泣鬼
荆楚名校黄石二中,揽一城湖光山色,聚满园诗香雅韵,可谓“风水宝地”!在这里,聚集着一群在杏坛默默耕耘的语文教师,他们文采斐然却虚怀若谷;他们呕心沥血而淡泊名利;他们燃烧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点亮了莘莘学子的心灵之灯。正是这样一群老师,以其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艺拭亮了黄石二中这块响当当的教育品牌。  群贤毕至   黄石二中语文组现有40名教师,这是一支戮力同心的精干队伍。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20人
隔壁课堂上又传来了一阵笑声,还夹杂着争吵声和一定要站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高度,给学生提供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环境;桌子的拍打声。这又是一堂热闹的语文课。当下,语文课是越来越热闹了。这应该是件好事。因为从教学目标上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本来就是语文课的重要因素。课堂上有笑声,说明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有亲和度;也说明学生活动踊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