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精神意识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85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文”如“为人”,作文教学应将精神意识和生命意识融为一体。其中精神意识是需要培养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说:“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文章将心寄托在文义之中,其文心即文章的精神意识,作文教学需引领学生守望理想的星空,守望生命的清泉,守望精神的故园,培养写作的精神意识,张扬生命个性,弘扬人文精神,陶冶民族情操,担负时代重任。
  一.守望理想的星空
  作文教学是诗意的栖息,是理想的构建,是美好的幻化,只有守望住理想的星空,作文教学才能根植于生活,寄托于精神。
  作文的原点是生活,当学生从生活中截取片断,品味生活的原汁原味的时候,作文就有了根基。作文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过分地“妄自菲薄”,远离生活,关闭了幼小心灵中关注生活、观察生活的大门,将作文虚幻化,缺失生活情境,远离生活的本原,造成假大空。根治这一弊病,就必须点燃生活激情,引领孩子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触生活,在还原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同时,打开情感闸门,让孩子们有一方理想的星空守望。
  守望理想的星空,回归生活的本原。孩子们的生活面不广,生活体验不多,生活视角不宽,如此现状下的作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只有爱生活才能关注生活,只有爱生活才能细察生活,只有爱生活才能用心体验生活。作文教学需要这样的唤醒,唤醒孩子对生活的情感,让理想的星空中更多的是生活的美好,只有这样,孩子们的作文才能皈依生活的本原。课间转动在指间的笔,上下翻飞,姿态万千,技艺娴熟,这就是生活。《指间舞动的精灵》是在生活场景中艺术提炼并寄寓了理想的一篇作文,描绘的正是孩子课间的生活体验,感悟到的是课间的愉悦和幸福。
  守望理想的星空,触及心灵的深处。孩子的情感是丰富的,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没有被生活磨削,还不会隐藏,但作文教学的强势要求,入格训练,让孩子的情感之花萎谢了,甚至关闭了情感之门,这样的精神意识的缺失,让孩子的作文变得脸谱化,失去了人性。谈到友爱就会借雨伞、修自行车;谈到亲情就会病中求医,失去亲人;写到帮助就是遇到难题……如此多的失实生活在孩子们的作文中津津乐道,百编不厌,为什么?作文教学远离了孩子的情感深处,没有情感的作文教学,让孩子已经倦怠于精神意识,麻木于生活的失真。只有放宽作文要求,让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才能创造性地表达精神的追求。作文教学的一方星空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作文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确立训练目标,触及孩子的心灵深处,孩子才能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守望理想的星空,弘扬精神的传承。作文教学要求孩子能表达真情实感,但孩子内心的精神世界常常被深深掩埋了,有的虽然没有掩藏情感,但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健全,导致作文立意出现精神的缺失。如何寻回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表达出全面而积极的精神追求,作文教学需要担当起这一文化重任,借助阅读,引领孩子们的价值判断,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在精神传承中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文化弘扬中守望理想的星空。作文的一方天空有了星星,带着天使般的翅膀在星空中遨游,一穹天宇,星光灿烂。
  《孟子·公孙丑上》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则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而不慊于心,则馁矣。”“浩然之气”是孟子的一种理想追求,更是孟子追求一生的精神意识,正是有了这样的“浩然之气”,孟子的文章才有了充溢于天地之间的“至大则刚”。
  守望理想星空,认识生活之美,触及心灵之善,养浩然之气,写出精神文章。
  二.守望生命的清泉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文需要“立诚”,作文需要适应学生生活,切近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让学生觉得写作是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培植学生作文的“立诚”意识,前提是确立孩子们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尊重生活的本原。
  守望生命的清泉,尊重生活之真。如果将生活比作一泓清泉的话,生命则是作文的精神源泉。尊重生命,首要的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现实,养成学生诚实的精神意识,作文教学才能走上阳光正道。当教师慨叹学生的作文无滋无味的时候,教师应该想到孩子生活的无滋无味,孩子们常常在学校和家庭的两点一线之间运动,常常流连在电脑的虚幻世界中,没有生活的情趣,没有孩子之间的亲近,没有同伴之间的游戏,生活变得远离他人,远离社会。作文常常表现为假、大、空。假,脱离生活,远离自己;大,主题虚而空乏;空,空洞无物,缺少生活的情调。学生作文的如此现状,要求作文教学正本清源,关注孩子们的生活世界,将孩子的生活变成五彩石,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情调,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守望生命的清泉,享受生活之趣。作文教学需要引领学生观察、联想、想象生活,享受趣味生活。观察,能看到真实的生活;联想,能将生活的积淀联系得更紧;想象,能将生活的精彩涂抹得更美。观察、联想、想象能力是解决学生作文远离生活、远离生命的重要方法。清代作家沈复在《幼时记趣》中寻得的就是这孩童般的美妙,所以有着“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等精彩的描绘,“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心描绘了百草园里春夏秋冬的生活乐趣,如果没有童年充满乐趣的生活哪来这么形象的描绘,生活的乐趣成为鲁迅先生写作的不竭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生活的真实中,作文教学才能尊重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守望生活的清泉,守望生命的一湾清流,作文教学才能给学生精神的愉悦和生命的享受。
  守望生命清泉,尊重生活之真,在生命的尊重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守望生命的精彩。
  三.守望精神的故园
  语文教育应以语言为本,文化为真,将语言载体和文化精神两者有机融合。语言表达是作文教学的物质外壳,文化承载是作文教学的精神内核,只有守望精神的故园,作文才能成为“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
  鲁迅先生有这样一个观点:创作总根于爱。他用诗的激情表现了自我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在他的《雪》中以对朔方的雪在旋风中飞舞、奋进、旋转、升腾的蓬勃雄姿,颂扬了民族独立向上的精魂,而这种“雨的精魂”,正是人的精魂,是鲁迅奋斗不止、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精魂。鲁迅先生守望着民族精神的故园,他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在反动势力猖獗,斗争形势极其严峻的背景下,以不屈的升腾之意弘扬了民族精神,张扬了自己特有的个性。鲁迅先生以笔为刀枪,以文章唤起国人的精神觉醒,塑造起中华之精神。
  作文需要守望精神的故园,只有从精神意识的高度来认识作文教学,作文才能“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语)。语文教育家王尚文教授提出基础教育作文教学的三个阶段为:儿童趣味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科学地从孩子的生理状态和精神意识等特征出发,切合了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生命个性,赋予了学生应有的精神内涵。比如说初中阶段的率性写作,依循少年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少年特性以及精神的需要、认识和欲望,让学生在写作中率性地表达自我、探究生活,真正回归到学生的精神故园。作文教学需要担负起培养学生精神意识的责任,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借助阅读和写作来进行文化熏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熏染下,在世界文化的浸染中,写作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担当起时代赋予的文化重任。
  培养学生精神意识不是一味地“怀想天空”,也不是要求每一位考生都要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更不能让学生在象牙塔里去过自己所谓的“诗意的生活”,从历年的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来看,过多地脱离生活,背弃学生的精神领域,甚至错误地将精神游历等同于学生的精神意识的培养。每年的中考和高考作文,真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切身边,心怀社会的作文题太少了,而“怀想天空”“好奇心”这样的狭隘思维的高考题太多了。2008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他们”是一个正确的导向,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生命。关注身边、关心生活、尊重生命,这就是作文教学应该守望的精神故园。2009年的高考作文较多地注意了人文引领,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比如江苏卷的“品味时尚”,较好地贴近了时代的发展,从精神层面有一个深层的思考。天津卷的“我说九零后”,更多地关切同时代者,从精神责任的角度产生正确的思考,这种精神意识从生活、社会、时代的角度进行认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的建构,承担起时代发展的重任。
  守望精神的故园需要阅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人认识世界不可能全部靠自己的亲身经历,人生阅历更多是靠阅读来拓展,古今中外,文史哲算,阅读能让人的精神发育成熟,能让人的精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守望精神的故园需要写作,作文是真实生活的记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鲜活生命的转化,是完整人格的再现,是精神意识的支撑。作文就是一次精神的游历,在游历中完成一个人的精神的嬗变和换骨。宗璞驻足《紫藤萝瀑布》,认识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安徒生在《皇帝的新装》中,唤醒人们要如孩童般诚实。只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指导下的作文教学才是作文的理想星空,才是张扬生命的清泉,才是陶冶性灵的精神故园。
  守望精神的故园,体验生活之善,在精神的游历和嬗变中脱胎换骨,在作文的精神故园中守望。
  作文教学如一方星空需要守望,守望理想的星空,认识生活之美,以精神立人;守望生命的清泉,尊重生活之真,以生活为文;守望精神的故园,体验生活之善,以文化写作。只有树立理想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人的精神意识才能升华;只有关注生活,尊重生命,作文教学才能走上正轨;只有传承文化,弘扬文明,肩负时代重任,作文教学才能皈依本真。
  
  李旭东,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本文编校:舒 坦
其他文献
新编语文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在每个阅读教学单元之后增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怎样引导教师科学地解读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进而开展综合性学习,以期许综合性学习效益在教学中的最大化,笔者从教学实践的层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 开展综合性学习,应科学界定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综合性学习究竟是什么?从《课程标准》摘录相关要点予以解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
莫砺锋,男,1949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8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在江苏、安徽农村务农、做临时工。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次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为大陆首位文学博士获得者。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并任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等兼职教授,江苏省政协常委。学术兼职有教育部社会科
招商蛇口近两年走势大幅落后于同行保利地产和万科,也远远不如地产ETF指数基金的涨幅。2018年10月19日中国金融监管领域的“四大金刚”相继喊话,市场就已经见底反弹,2018年底的二次探底,大量优质股票并没创新低,地产就是其中之一。以2018年10月19日为起点,截止2020年10月27日,保利地产、万科A、地产ETF的累积涨幅分别为:65.49%、43.92%和41.55%,区间最高涨幅为78.
2007年高考,作为率先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四省区的考生接受了语文课程标准卷的洗礼。课标卷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增加了探究题。2(108年高考,除广东等四省区继续考查探究题外,又有江苏省的高考试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增加了探究题。探究题的出现是在命题上对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以下简称“新考纲”)的有力回应和落实。课程标准将探究能力的培养确立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
作文教学原本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语文活动领域,解放个性、表现个性、发展个性本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可是现实的情况是学生不会写作文,称作文为“榨文”,即使“榨”出来了,也差不多是千篇一律、异口同声,个性几乎可以说是荡然无存,个性化写作教学当然成为一句空话。究其原因,主要是立意的限制、思维的从众、真情的压抑、言语的趋同和文体的规范等几个方面。  立意受限制。在写作之前,老师就反复交待要表
这样说有些矛盾,甚或不可思议,“和谐”不就是“中庸”的最终目的嘛。但现在我确实要这样说,廓清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和谐”,而不是“中庸”(不是贬它的)的“和谐”,以免让一味强调课堂教学“和谐”的人越走越远,“知和而和,不以节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又要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和“不及”都是令人痛心的。  我们来看一下“中庸”的特点。  “中庸”即是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就是以中
王晓露是我的学生,在今年这个谈发烧就色变的秋季他不幸发烧了,按学校的规定他回家治病去了。就在王晓露在家养病期间,我接到了他的一个电话。他说老师我想做一个课件,我说很好啊!他又说我做哪一课的课件好呢,我想了想说,你就做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吧,他说好。一个星期后,王晓露来到学校,他给我看了他做的课件。我惊异于课件的精致,更惊叹于他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我于是对他说李清照的这首词就由你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课程论原理,分析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安排课堂教学流程等,出现了一些新颖、高效的教学设计。但我们在追求语文教学设计创新的同时,切不可忘了还有一个教学设计规范的问题。余映潮老师说,教学设计给我们最直接的要求就是:理性思考,诗意手法。实践中有很多教学设计“诗意”有余,而“理性”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教学设计中创新和守正的关系,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
问者:刘老师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的访谈。请谈谈您中学时对中国古代小说的阅读经历。是否与现在的中学生有所不同呢?  答者:有很大的不同啊!社会环境不一样了,思想观念不一样了,接受方式也不一样了。我上中学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文化萧条,图书奇缺。所幸由于毛泽东对古代小说中的几部名著情有独钟,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在七十年代初期得到了有关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面对作文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可谓“上下求索”。而语文老师面对作文教材不能说“不”,面对学生又怎敢说“行”呢?于是老师们“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作文教学法“拿来主义”盛行,个人见解甚少;“千人一面”者比比皆是,别具匠心者寥寥无几。再加上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有那令人诚惶诚恐的高考升学压力,语文老师们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