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尔库塞在颇负盛名的力作——《单向度的人》中从文化领域的“高层文化同现实同一”到思想领域中流行的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多角度分析论证发达工业社会趋为“单向度的社会”,处在社会中的人也成为了“单向度的人”。书中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更为普遍。
“单向度的人”是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向度被压制,丧失了面对社会现实合理分析、批判的人。本文将重点讨论的是活跃在当下网络媒体中,失去了第二向度的人存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主要围绕群体心理效应下的粉丝、被动的大多数普通网民以及艰难回寰的现状三方面展开叙述。
流量明星的粉丝占据了现阶段网民构成的大部分,是借助互联网逐渐发展壮大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成为了当下互联网环境中不可忽视、难以避开的强势群体。首先,在当下,“饭”一个明星已成为稀疏平常、不值一提的事情。这里要明确,追随一个明星尤其是“流量明星”和从前单纯欣赏一位演员不是同一个概念,喜欢一位演员要做的只是有选择地欣赏其作品,但成为一位明星的粉丝则意味着要定期贡献数据稳人气、心甘情愿地为代言产品买单、在各家粉丝大战中添“一份力”。更别提为捧高爱豆数据而专门出现的一批“数据女工”,以刷数据为己任、为偶像做数据是自我身份和價值的某种体现。饭圈“轮博”(一人切换数十个小号转发,能在短时间内刷出很高的转发数)早已是家常便饭。“我们要给他/她最好的数据”这是“数据女工”共同的座右铭。
身在其中“为爱发电”的粉丝可能意识不到自己为了一个对自己来说可以定义为“虚拟对象”的存在都做了些什么。浪费大量时间、金钱去刷微博点赞、转发量,为的是让偶像的数据看起来好看些;掏空钱包不停地购买他代言的产品,为了让品牌商家认为他有更广阔的市场代言潜力;因为网友对偶像的出言不逊开始一场网络互撕大战,让自己处于极度狂躁愤世的情绪中,回头翻看记录时惊诧自己说出的话。独处的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反应能力,而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时则缺乏这种能力。这些出现在粉丝身上的现象可归因为“粉丝经济”的大环境下,粉丝群体不自觉地被幕后操纵者消费,受到背后思想的暗示、周边环境的带动,丧失了将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放任自己沉陷在粉丝的群体海洋中,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更符合《乌合之众》中的一段叙述“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有意识的行为,这是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如果说粉丝是由于各种因素主动地、有意识地汇成群体后不自觉地丧失了自我的思考、批判能力,那么普通网民则是在被动接受着数量庞杂的信息、各家自媒体“轮番轰炸”后,变得疲于思考否定、善于接受肯定。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蓬勃发展,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不同定位的自媒体产生,也有大批自媒体凋落退出。自媒体发展无非为利,要有阅读量就要抓热点,要博关注度就要别出心裁。当微博提供了第一手热点,尚无是非定夺时,活跃在微信、各大新闻平台的自媒体就开始了博人眼球的“创作”,这类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紧跟热点事件、时效性强、对客观事件本身带有主观臆想色彩、切入角度求奇求新。普通网民在看过一定数量的“非真相”叙述后,不再有着强烈的求真欲,更倾向于在众多观点中简单选择一个接受,不再追求事情本身的真相。当一段时间过后,真相浮出水面,自媒体早已在时效性上得益,不再关心结果,网民也只是在看过后云淡风清,“哦,原来是这样的,这不是挺久之前的事情了吗”,“真实性”让位于“娱乐性”。
其间,我们会意识到自己处在被动的单向度处境,想凭个体的力量呐喊改变,却只是像溺水的人在茫茫大海中无力振臂挥舞着,无需片刻就被“异化”的大潮裹挟而行。从最初唾弃无良作者的“标题党”行为,到现在“标题成功就是成功了大半”,各大官媒也顺应发展注重标题的“新奇”、“吸引力”;一首歌、一部电影的评论都是“喷子”的恶意刷屏,虽喜欢却也不敢逆大风向说出自己的看法;知道沉迷手机的种种危害,在路上、公交车上放下手机想与他人聊聊天,却发现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刷着,于是你被迫再次拿起手机;喜欢一个歌手,想做的就是默默地听那些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歌曲,买买自己喜欢的专辑,将其作为忙碌生活的一个消遣娱乐,却被“饭圈思维”绑架,不打榜不做数据就是吃白食,看演唱会就得花费宝贵的时间做应援……
有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我们想改变,但大环境迫使我们放下萌芽的双向度,再次将私人和公共生活的差别化抹去,让人再不能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求。这是我们已经发现的问题,也是我们凭个体力量难以回寰的集体困境。
我们改变不了“饭圈思维”,但我们能保持理智将自己划线在其之外;我们改变不了自媒体“速食”、贩卖焦虑、同质化,但我们能有效判断攫取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在忙碌无谓的网络中,我们可以暂时逃避,在书中找寻自己的思考,不断提升。
在铺天盖地的大众化、虚假需求中,我们个体能做的,就是重视起我们个体的“人”的内在向度,用向内探求的方式尝试实现第二向度的充实,让理想、崇高、自主精神不受集体左右,在“不抱希望中赐予希望”。
“单向度的人”是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向度被压制,丧失了面对社会现实合理分析、批判的人。本文将重点讨论的是活跃在当下网络媒体中,失去了第二向度的人存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主要围绕群体心理效应下的粉丝、被动的大多数普通网民以及艰难回寰的现状三方面展开叙述。
流量明星的粉丝占据了现阶段网民构成的大部分,是借助互联网逐渐发展壮大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成为了当下互联网环境中不可忽视、难以避开的强势群体。首先,在当下,“饭”一个明星已成为稀疏平常、不值一提的事情。这里要明确,追随一个明星尤其是“流量明星”和从前单纯欣赏一位演员不是同一个概念,喜欢一位演员要做的只是有选择地欣赏其作品,但成为一位明星的粉丝则意味着要定期贡献数据稳人气、心甘情愿地为代言产品买单、在各家粉丝大战中添“一份力”。更别提为捧高爱豆数据而专门出现的一批“数据女工”,以刷数据为己任、为偶像做数据是自我身份和價值的某种体现。饭圈“轮博”(一人切换数十个小号转发,能在短时间内刷出很高的转发数)早已是家常便饭。“我们要给他/她最好的数据”这是“数据女工”共同的座右铭。
身在其中“为爱发电”的粉丝可能意识不到自己为了一个对自己来说可以定义为“虚拟对象”的存在都做了些什么。浪费大量时间、金钱去刷微博点赞、转发量,为的是让偶像的数据看起来好看些;掏空钱包不停地购买他代言的产品,为了让品牌商家认为他有更广阔的市场代言潜力;因为网友对偶像的出言不逊开始一场网络互撕大战,让自己处于极度狂躁愤世的情绪中,回头翻看记录时惊诧自己说出的话。独处的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反应能力,而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时则缺乏这种能力。这些出现在粉丝身上的现象可归因为“粉丝经济”的大环境下,粉丝群体不自觉地被幕后操纵者消费,受到背后思想的暗示、周边环境的带动,丧失了将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放任自己沉陷在粉丝的群体海洋中,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更符合《乌合之众》中的一段叙述“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有意识的行为,这是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如果说粉丝是由于各种因素主动地、有意识地汇成群体后不自觉地丧失了自我的思考、批判能力,那么普通网民则是在被动接受着数量庞杂的信息、各家自媒体“轮番轰炸”后,变得疲于思考否定、善于接受肯定。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蓬勃发展,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不同定位的自媒体产生,也有大批自媒体凋落退出。自媒体发展无非为利,要有阅读量就要抓热点,要博关注度就要别出心裁。当微博提供了第一手热点,尚无是非定夺时,活跃在微信、各大新闻平台的自媒体就开始了博人眼球的“创作”,这类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紧跟热点事件、时效性强、对客观事件本身带有主观臆想色彩、切入角度求奇求新。普通网民在看过一定数量的“非真相”叙述后,不再有着强烈的求真欲,更倾向于在众多观点中简单选择一个接受,不再追求事情本身的真相。当一段时间过后,真相浮出水面,自媒体早已在时效性上得益,不再关心结果,网民也只是在看过后云淡风清,“哦,原来是这样的,这不是挺久之前的事情了吗”,“真实性”让位于“娱乐性”。
其间,我们会意识到自己处在被动的单向度处境,想凭个体的力量呐喊改变,却只是像溺水的人在茫茫大海中无力振臂挥舞着,无需片刻就被“异化”的大潮裹挟而行。从最初唾弃无良作者的“标题党”行为,到现在“标题成功就是成功了大半”,各大官媒也顺应发展注重标题的“新奇”、“吸引力”;一首歌、一部电影的评论都是“喷子”的恶意刷屏,虽喜欢却也不敢逆大风向说出自己的看法;知道沉迷手机的种种危害,在路上、公交车上放下手机想与他人聊聊天,却发现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刷着,于是你被迫再次拿起手机;喜欢一个歌手,想做的就是默默地听那些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歌曲,买买自己喜欢的专辑,将其作为忙碌生活的一个消遣娱乐,却被“饭圈思维”绑架,不打榜不做数据就是吃白食,看演唱会就得花费宝贵的时间做应援……
有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我们想改变,但大环境迫使我们放下萌芽的双向度,再次将私人和公共生活的差别化抹去,让人再不能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求。这是我们已经发现的问题,也是我们凭个体力量难以回寰的集体困境。
我们改变不了“饭圈思维”,但我们能保持理智将自己划线在其之外;我们改变不了自媒体“速食”、贩卖焦虑、同质化,但我们能有效判断攫取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在忙碌无谓的网络中,我们可以暂时逃避,在书中找寻自己的思考,不断提升。
在铺天盖地的大众化、虚假需求中,我们个体能做的,就是重视起我们个体的“人”的内在向度,用向内探求的方式尝试实现第二向度的充实,让理想、崇高、自主精神不受集体左右,在“不抱希望中赐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