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上强调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应对课文内容大胆取舍,从小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我们可运用以下几种突破方法:
一、题目突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题目有突出时间、地点、人物或中心等几种形式。教学时,可从剖题入手,精心设问,各个击破,使讲读精要,理会深切。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可先抓住“借”字解题:“谁借箭?文章在哪一部分写借箭?”然后转入重点段(借箭经过),读读议议,弄清为什么会借到箭,进而体会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才干。接着,再围绕“借”字提出“为什么要借箭”、“事情的最后结局怎样”等问题,读议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弄清借箭的前因后果,渗透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这篇文章以“借”为突破口,创设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导读全文。
二、词句突破
小学语文课文多是出自名家之手,一字一词独具匠心,一些重点字词堪称“文眼”,有的句子言简意赅、言尽意远,统領全文。教学时,可以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刻剖析,层层推进,串联全篇。这样,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时,可围绕“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这个重点句,设计提问,带动全篇:什么叫“碴儿”?“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学生明白之后,又问:狼非常想吃小羊,一共找了几次碴儿?在引导学生把狼每次找碴儿时的动作、神态和说的话读读议议之后,再继续追问:为什么说狼是故意找碴儿?狼既然要吃掉小羊,为什么要故意找碴儿?这说明了什么?
三、中心突破
一些课文有总结句、总起句、典型的议论句、有代表性的抒情句或反复句等。在文中往往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统摄全文,并对中心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所谓的中心句。在教学中,应以此为突破口,居高临下,俯览通篇,层层深入,明其要旨。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可紧扣总结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行指导,带动全篇。教学时大致可以分三个步骤组织教学:首先通读全文,找出中心句。接着分析总结句。指导阅读时,可设计以下的问题讨论:⑴“景色奇异”是什么意思?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表现在什么地方?⑵从课文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海底世界“物产丰富”?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全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可围绕以下的问题讨论:总结句与文章开头一句关系怎样?中间五个自然段与开头第一句又有怎样的关系?总结句与中间五个自然段的关系怎样?……这样,学生自己能領会课文,以提问总起全文,后具体描述,再总结全文的叙述顺序,从而提示此类课文“总起—分述—总结”的结构特点,把握此类课文分段的规律,学习用这种结构方法进行表达。
四、学法突破
段落是文章结构最小的组织部分,它标志着作者思路发展的步骤。不少课文,作者采用反复的手段,安排结构相似的段落。教学时,可从一段入手,指导学法,先扶后放,举一反三。这样可节省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学时就可采取这样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段(志愿军与大娘告别的情景),然后归纳学习方法,再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学二三段(志愿军与大嫂、小金花告别的情景),在学生学习第二段时,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到第三段时,完全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又如:《桂林山水》、《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均可采用此法。
五、线索(思路)突破
文章材料一般围绕主线组织,主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抓住它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时从这入手,抓纲举目,沿“路”展开,化难为易,既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游”,在教学中要精心发现突破口,巧妙运用突破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能读书,使学生在自学中突破,在突破中求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题目突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题目有突出时间、地点、人物或中心等几种形式。教学时,可从剖题入手,精心设问,各个击破,使讲读精要,理会深切。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可先抓住“借”字解题:“谁借箭?文章在哪一部分写借箭?”然后转入重点段(借箭经过),读读议议,弄清为什么会借到箭,进而体会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才干。接着,再围绕“借”字提出“为什么要借箭”、“事情的最后结局怎样”等问题,读议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弄清借箭的前因后果,渗透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这篇文章以“借”为突破口,创设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导读全文。
二、词句突破
小学语文课文多是出自名家之手,一字一词独具匠心,一些重点字词堪称“文眼”,有的句子言简意赅、言尽意远,统領全文。教学时,可以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刻剖析,层层推进,串联全篇。这样,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时,可围绕“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这个重点句,设计提问,带动全篇:什么叫“碴儿”?“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学生明白之后,又问:狼非常想吃小羊,一共找了几次碴儿?在引导学生把狼每次找碴儿时的动作、神态和说的话读读议议之后,再继续追问:为什么说狼是故意找碴儿?狼既然要吃掉小羊,为什么要故意找碴儿?这说明了什么?
三、中心突破
一些课文有总结句、总起句、典型的议论句、有代表性的抒情句或反复句等。在文中往往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统摄全文,并对中心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所谓的中心句。在教学中,应以此为突破口,居高临下,俯览通篇,层层深入,明其要旨。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可紧扣总结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行指导,带动全篇。教学时大致可以分三个步骤组织教学:首先通读全文,找出中心句。接着分析总结句。指导阅读时,可设计以下的问题讨论:⑴“景色奇异”是什么意思?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表现在什么地方?⑵从课文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海底世界“物产丰富”?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全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可围绕以下的问题讨论:总结句与文章开头一句关系怎样?中间五个自然段与开头第一句又有怎样的关系?总结句与中间五个自然段的关系怎样?……这样,学生自己能領会课文,以提问总起全文,后具体描述,再总结全文的叙述顺序,从而提示此类课文“总起—分述—总结”的结构特点,把握此类课文分段的规律,学习用这种结构方法进行表达。
四、学法突破
段落是文章结构最小的组织部分,它标志着作者思路发展的步骤。不少课文,作者采用反复的手段,安排结构相似的段落。教学时,可从一段入手,指导学法,先扶后放,举一反三。这样可节省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学时就可采取这样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段(志愿军与大娘告别的情景),然后归纳学习方法,再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学二三段(志愿军与大嫂、小金花告别的情景),在学生学习第二段时,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到第三段时,完全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又如:《桂林山水》、《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均可采用此法。
五、线索(思路)突破
文章材料一般围绕主线组织,主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抓住它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时从这入手,抓纲举目,沿“路”展开,化难为易,既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游”,在教学中要精心发现突破口,巧妙运用突破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能读书,使学生在自学中突破,在突破中求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