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将西游改编搬上银幕的不少,虽然《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还有很多方面为人诟病,但是在人物形象、故事和场景的创新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则无论是在故事还是在人物形象上,都有着非常大的突破与创新,这给后面一些改变神话故事和名著作品的电影制作提供了新思路。
一、对原著人物形象的再现与创新
1、陈玄奘身上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情味儿,更加接地气
在西游题材中,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动画作品,往往都依照原著将玄奘刻画为一个标准的僧人形象。他个性懦弱,缺乏理解能力,虽然为人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外人的挑拨,可以说,陈玄奘身上集中了封建儒生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两种形象。
在《西游·降魔篇》中,玄奘是绝对的主角,他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充满人情味。他有着正常人的思想感情和处事方式,同时又比正常人更有对大爱和大善的执着与追求。电影刻意展现了玄奘在成为取经人之前的状态,在救世救人降妖伏魔的路上,他也有过徘徊和迷茫,也有过挫折和动摇。
陈玄奘一出场便是一个头发凌乱乞丐打扮的降魔人形象,他一直声称自己要用大爱感化妖魔,却几次陷入危机,行为令人心酸。然而,玄奘不再是好坏不分,善心滥用的软弱和尚,并且男性身份象征更加明显。他身上体现着男儿拥有的坚定意志和背负救人救世职责的使命感,为此不得不身临险境,并且无畏无惧,勇敢正直。这是对小说作品中软弱儒生形象的一种颠覆性改编,陈玄奘不是只会念经文、内心充满慈爱的白面和尚,他还是一个能够为救世救人降妖除魔付出实际行动的人。
电影还赋予了玄奘作为一个年轻男子该有的“七情六欲”,他除了会缅怀众生,感化妖魔,同时也是一个会对漂亮个性的女孩子一见钟情的年轻男人。但是,在他认识了段小姐之后就背负上了取经救世救人的责任,他时刻在内心叮嘱自己,牢记身份和职责,不敢回应段小姐的主动追求。在这一点上,电影更明确清晰地表现出了一个怀有理想的青年人如何成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他的理想受挫,爱情受挫,在持有大爱的理想支撑下,才完成了对大爱的实现。
玄奘是一个初出茅庐怀有理想的青年人,在师父的教诲下刚走上降魔道路成为驱魔人,他拿着一本三字经,却说要降妖除魔,显得有些滑稽,他的行为有些令人心酸。虽然在这过程中受过挫折,有过困惑,甚至还动过男女之情,但始终不变的是对世间大爱的执着与追求,最终他也成功地降服了鱼精猪腰猴怪,向着自己大爱的目标走下去。
2、孙悟空猪刚鬣在形象上的创新
《西游·降魔篇》里,降的魔是陈玄奘的三个徒弟,将《西游记》中的三个主角设置为“魔”,这在其他作品中也是没有过的创新点。
在三者的外貌形象上,在本片中更加倾向于对“妖魔鬼怪”描述,惊悚恐怖的丑陋外形,凶残嗜杀的残忍性格,符合对“妖魔”的想象。比如将沙僧设置为鱼妖外形的水怪,而且凶残无比,电影一开场便是水怪吃人的情节,场景令观众不寒而栗。
猪刚鬣形象非常具有创新点,在未变形之前,他是一个举手投足之间都呈现出文雅的“帅气”京剧武生形象,皮肤细腻油滑。而被段小姐打出原型之后居然是满嘴獠牙,面貌狰狞的野猪形象。同时,猪刚鬣又被刻画成一个苦情形象,他之所以如此凶残是因为爱的太深又遭遇背叛而一念成魔。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则很有趣味,他的打斗形象在侏儒和巨猿之间变化。与原著不同的是,孙悟空性格有着巨大的变化,原著中的孙悟空机智好胜,忠诚活泼而又嫉恶如仇,但电影中的孙悟空由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500年,积怨犹深,本性凶狠狡诈、阴险毒辣,更是杀人如麻,手段凶残。然而这样的改编并非不可以,一方面,能够为后面孙悟空个性的改变提供依据,也即体现出玄奘追求佛法、降妖除魔普度众生的作用。另一方面,孙悟空和猪刚鬣作为妖魔和人不同,更不用提人性,在玄奘取经收服他们之前,本身就是残忍的妖怪。
二、故事内容的再现与创新
电影的故事结构很简单,分为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玄奘降伏水妖、猪妖和猴妖的过程,贯穿其中的是驱魔人段小姐追求陈玄奘的爱情线。电影将魔幻主义色彩渲染得更加浓厚,并处处体现出人文情怀与慈悲情怀。
不论是尘世的爱恨纠葛,还是妖魔的滥杀无辜,影片并没有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来呈现,既没有肤浅地表现俗世的爱情,也没有一味地对妖魔之恶进行批判,而是显示出一种对人的深刻理解。即使是以调侃式的方式来解构或以无厘头的喜剧风格来颠覆,也从未脱离那一份对人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在热闹的场面下彰显出一种佛家的慈悲情怀。周星驰对影片的驾驭不仅仅体现在对妖魔形象的塑造方面,在故事情节的编排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创新点。
1、慈悲情怀
与原著相比,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叙事重心从孙悟空转移到了陈玄奘身上,并且陈玄奘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谈情说爱。玄奘一出场就是一个初出茅庐但怀有理想的驱魔人,在历经艰难险阻,收服了沙悟净猪刚鬣和孙悟空后,成为大乘佛法的弟子,踏上了西行取经的道路。
影片最具看点之一便是玄奘和段小姐的爱情,两人并未真正在一起,一个“死缠烂打”、癡迷追求,一个百般挣扎、急于摆脱。玄奘将男女之情视为小爱,而将大慈大悲救人救世视为大爱。玄奘一开始就是爱着段小姐的,除却僧人的身份,他内心的感情就像正常的年轻男人一样,会对漂亮又有个性的段小姐一见钟情,但又碍于身份和抱负不敢应对这份感情。但是段小姐宁可抛弃女孩子身上的矜持和一丝尊严,也要证明玄奘对她的爱,并几次三番就他于危难之中,最终还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也就是在此时,玄奘才敢于面对内心,说出“我爱你”这句像誓言一样的表白。玄奘和段小姐的爱情,并不是世俗的爱情,也不是完美的爱情,透过这份玄奘口中的“小爱”,他悟出了大爱的真理,无论哪种爱,都包含在大爱之中,众生之爱皆是爱,没有大小之分,大爱就是慈悲精神。
2、人文情怀
电影将原著中的魔幻色彩渲染得更加浓厚,并且制造了诸多的恐怖情节。影片一开始,便是渔村的村民被水怪残杀,尤其是小女孩被吃掉的情节,残忍又惊悚。解救小女孩众人接力,就当观众以为女孩得救的时候,电影并未去营造刻意的善,而是让观众目睹了这残酷的一瞬。但是同时,另一名婴儿则成功得到了解救,这也体现出了一股人文情怀。
无论是水妖还是猪妖,都没有绝对大恶之魔。水妖原是善人,因为救了孩子被误会为人贩子被打死积怨成妖,而猪妖则是因为妻子嫌他丑陋出轨还将他杀死,怨念堆积成魔,水妖与猪妖各有各的悲情。
在电影中,玄奘坚持要用自己的方式降魔,他对着妖怪唱三字经,看似滑稽,却透露出他大善的人文情怀。因为师父所传授给他的驱魔理念就是,“魔之所以成为魔,是人的心被魔所侵,我们要除掉他的魔性,留住他的善性,唤醒人的真善美,扼杀人心目中的魔”。这世间没有绝对的大恶大善,魔也曾有自己的悲情故事,驱魔人要做的是让魔露出他善的本性来。
電影虽然改编自《西游记》,却不完全照搬原著的故事和人物关系,在原著优秀故事的基础上,周星驰加入了更多新的思想和故事情节,而人物的设置在情感上更加丰满和细腻。这些创新点,为后面改编西游题材,甚至制作新的电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吴柯.《西游:降魔篇》:暴力美学与审丑艺术[J].电影文学,2014(16):86-87.
[2]周营.从《西游:降魔篇》看周星驰“西游”系列电影中妖魔形象的塑造[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15):20-23.
[3]董志远.论《西游:降魔篇》的解构与建构[J].视听,2016(9):69-70.
一、对原著人物形象的再现与创新
1、陈玄奘身上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情味儿,更加接地气
在西游题材中,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动画作品,往往都依照原著将玄奘刻画为一个标准的僧人形象。他个性懦弱,缺乏理解能力,虽然为人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外人的挑拨,可以说,陈玄奘身上集中了封建儒生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两种形象。
在《西游·降魔篇》中,玄奘是绝对的主角,他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充满人情味。他有着正常人的思想感情和处事方式,同时又比正常人更有对大爱和大善的执着与追求。电影刻意展现了玄奘在成为取经人之前的状态,在救世救人降妖伏魔的路上,他也有过徘徊和迷茫,也有过挫折和动摇。
陈玄奘一出场便是一个头发凌乱乞丐打扮的降魔人形象,他一直声称自己要用大爱感化妖魔,却几次陷入危机,行为令人心酸。然而,玄奘不再是好坏不分,善心滥用的软弱和尚,并且男性身份象征更加明显。他身上体现着男儿拥有的坚定意志和背负救人救世职责的使命感,为此不得不身临险境,并且无畏无惧,勇敢正直。这是对小说作品中软弱儒生形象的一种颠覆性改编,陈玄奘不是只会念经文、内心充满慈爱的白面和尚,他还是一个能够为救世救人降妖除魔付出实际行动的人。
电影还赋予了玄奘作为一个年轻男子该有的“七情六欲”,他除了会缅怀众生,感化妖魔,同时也是一个会对漂亮个性的女孩子一见钟情的年轻男人。但是,在他认识了段小姐之后就背负上了取经救世救人的责任,他时刻在内心叮嘱自己,牢记身份和职责,不敢回应段小姐的主动追求。在这一点上,电影更明确清晰地表现出了一个怀有理想的青年人如何成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他的理想受挫,爱情受挫,在持有大爱的理想支撑下,才完成了对大爱的实现。
玄奘是一个初出茅庐怀有理想的青年人,在师父的教诲下刚走上降魔道路成为驱魔人,他拿着一本三字经,却说要降妖除魔,显得有些滑稽,他的行为有些令人心酸。虽然在这过程中受过挫折,有过困惑,甚至还动过男女之情,但始终不变的是对世间大爱的执着与追求,最终他也成功地降服了鱼精猪腰猴怪,向着自己大爱的目标走下去。
2、孙悟空猪刚鬣在形象上的创新
《西游·降魔篇》里,降的魔是陈玄奘的三个徒弟,将《西游记》中的三个主角设置为“魔”,这在其他作品中也是没有过的创新点。
在三者的外貌形象上,在本片中更加倾向于对“妖魔鬼怪”描述,惊悚恐怖的丑陋外形,凶残嗜杀的残忍性格,符合对“妖魔”的想象。比如将沙僧设置为鱼妖外形的水怪,而且凶残无比,电影一开场便是水怪吃人的情节,场景令观众不寒而栗。
猪刚鬣形象非常具有创新点,在未变形之前,他是一个举手投足之间都呈现出文雅的“帅气”京剧武生形象,皮肤细腻油滑。而被段小姐打出原型之后居然是满嘴獠牙,面貌狰狞的野猪形象。同时,猪刚鬣又被刻画成一个苦情形象,他之所以如此凶残是因为爱的太深又遭遇背叛而一念成魔。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则很有趣味,他的打斗形象在侏儒和巨猿之间变化。与原著不同的是,孙悟空性格有着巨大的变化,原著中的孙悟空机智好胜,忠诚活泼而又嫉恶如仇,但电影中的孙悟空由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500年,积怨犹深,本性凶狠狡诈、阴险毒辣,更是杀人如麻,手段凶残。然而这样的改编并非不可以,一方面,能够为后面孙悟空个性的改变提供依据,也即体现出玄奘追求佛法、降妖除魔普度众生的作用。另一方面,孙悟空和猪刚鬣作为妖魔和人不同,更不用提人性,在玄奘取经收服他们之前,本身就是残忍的妖怪。
二、故事内容的再现与创新
电影的故事结构很简单,分为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玄奘降伏水妖、猪妖和猴妖的过程,贯穿其中的是驱魔人段小姐追求陈玄奘的爱情线。电影将魔幻主义色彩渲染得更加浓厚,并处处体现出人文情怀与慈悲情怀。
不论是尘世的爱恨纠葛,还是妖魔的滥杀无辜,影片并没有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来呈现,既没有肤浅地表现俗世的爱情,也没有一味地对妖魔之恶进行批判,而是显示出一种对人的深刻理解。即使是以调侃式的方式来解构或以无厘头的喜剧风格来颠覆,也从未脱离那一份对人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在热闹的场面下彰显出一种佛家的慈悲情怀。周星驰对影片的驾驭不仅仅体现在对妖魔形象的塑造方面,在故事情节的编排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创新点。
1、慈悲情怀
与原著相比,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叙事重心从孙悟空转移到了陈玄奘身上,并且陈玄奘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谈情说爱。玄奘一出场就是一个初出茅庐但怀有理想的驱魔人,在历经艰难险阻,收服了沙悟净猪刚鬣和孙悟空后,成为大乘佛法的弟子,踏上了西行取经的道路。
影片最具看点之一便是玄奘和段小姐的爱情,两人并未真正在一起,一个“死缠烂打”、癡迷追求,一个百般挣扎、急于摆脱。玄奘将男女之情视为小爱,而将大慈大悲救人救世视为大爱。玄奘一开始就是爱着段小姐的,除却僧人的身份,他内心的感情就像正常的年轻男人一样,会对漂亮又有个性的段小姐一见钟情,但又碍于身份和抱负不敢应对这份感情。但是段小姐宁可抛弃女孩子身上的矜持和一丝尊严,也要证明玄奘对她的爱,并几次三番就他于危难之中,最终还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也就是在此时,玄奘才敢于面对内心,说出“我爱你”这句像誓言一样的表白。玄奘和段小姐的爱情,并不是世俗的爱情,也不是完美的爱情,透过这份玄奘口中的“小爱”,他悟出了大爱的真理,无论哪种爱,都包含在大爱之中,众生之爱皆是爱,没有大小之分,大爱就是慈悲精神。
2、人文情怀
电影将原著中的魔幻色彩渲染得更加浓厚,并且制造了诸多的恐怖情节。影片一开始,便是渔村的村民被水怪残杀,尤其是小女孩被吃掉的情节,残忍又惊悚。解救小女孩众人接力,就当观众以为女孩得救的时候,电影并未去营造刻意的善,而是让观众目睹了这残酷的一瞬。但是同时,另一名婴儿则成功得到了解救,这也体现出了一股人文情怀。
无论是水妖还是猪妖,都没有绝对大恶之魔。水妖原是善人,因为救了孩子被误会为人贩子被打死积怨成妖,而猪妖则是因为妻子嫌他丑陋出轨还将他杀死,怨念堆积成魔,水妖与猪妖各有各的悲情。
在电影中,玄奘坚持要用自己的方式降魔,他对着妖怪唱三字经,看似滑稽,却透露出他大善的人文情怀。因为师父所传授给他的驱魔理念就是,“魔之所以成为魔,是人的心被魔所侵,我们要除掉他的魔性,留住他的善性,唤醒人的真善美,扼杀人心目中的魔”。这世间没有绝对的大恶大善,魔也曾有自己的悲情故事,驱魔人要做的是让魔露出他善的本性来。
電影虽然改编自《西游记》,却不完全照搬原著的故事和人物关系,在原著优秀故事的基础上,周星驰加入了更多新的思想和故事情节,而人物的设置在情感上更加丰满和细腻。这些创新点,为后面改编西游题材,甚至制作新的电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吴柯.《西游:降魔篇》:暴力美学与审丑艺术[J].电影文学,2014(16):86-87.
[2]周营.从《西游:降魔篇》看周星驰“西游”系列电影中妖魔形象的塑造[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15):20-23.
[3]董志远.论《西游:降魔篇》的解构与建构[J].视听,2016(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