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这话可以理解为中国人的宗教是吃,中国吃的传统既长,谈吃的文章也多如牛毛。周作人、梁实秋、汪曾祺这些近现代文坛响当当的文化大家,都有专书谈吃,其中深厚的文化韵味和雅致的生活态度,也成为我最初的美食启蒙。遗憾的是,这几十年来,很少出现这般雅趣谈美食的著述。雅从闲中来,当饥饿成为整个民族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时,谁还会有闲情讲究吃的精致呢?倒是香港和台湾延续了这份传统,冒出不少美食评论家。
作为一个饕餮之徒,看过不少美食文章,却很少遇到会吃会评又会做的美食家,直到去年安仁的一次活动,结缘台湾作家陈念萱。这个华兴育幼院走出的奇女子,早年数度进出不丹,跟随不同的上师修行,年过五旬却依然保有少女状态。作家、旅行达人、影评家、修行者、美食家等诸多头衔中,我问她最喜欢的身份,她回答说是无业游民。她也将自己的这份游观世界的兴趣,写进《看世界》专栏的个性介绍:“吃喝玩乐看电影是我的职业,厨房是我的游乐场。”客随主便,我给她戴多一顶“厨房艺术家”的帽子,念萱姐不会怪我唐突吧?也许正是这种对生活的随性与好奇,成为她驻颜的不二妙方。短短几天接触,缘分却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懒人厨房”的开张。
看陈念萱写吃是一大享受。她的美食经全是实操得来,萝卜、茄子、番茄、白菜、黄瓜、莲藕、面条,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食材,无论什么不起眼的东西,在她的笔下,都衍生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组合搭配,辅之妙趣横生的亲身经历,平淡的文字,却不着痕迹地把人牢牢抓住,惊喜连连之后,诱引你动手一试。我从来不知道,像萝卜叶、萝卜皮这些平时被弃如敝屣的东西,晒干、抓盐后,竟然可以制成香料或者美味的料理拌饭。对茄子素有偏见的我,看了她介绍的味增烤茄、双茄堡之后,忍不住跃跃而试:蒸熟的茄子切开备用,淋入香辣番茄酱,整齐摆放熟透的茄子在砂锅中,大火焖滚,洒葱花与薄荷末,如此简单,完全没有印象中鱼香茄子那种油腻,做成后,一笑,“茄子”。平时也喜欢做菜的我爱摆弄南瓜,蒸、煮、烤、炖、炒、南瓜盅,都试过,然而陈念萱对南瓜却有着更多的想象。在她那,南瓜可以当桌饰,可以做烙饼,还能做沙拉。最让人惊叹的,是食材有限时,她的灵活变通、游刃有余,随手抓来什么都可以派上用场。我相信,如果厨房只有一棵大白菜,她也一定有办法弄成特色飨宴,这种挥洒自如全是来自于对食材知识源流的熟稔和对食物的虔诚。
会吃会做的高手,因为有自己的标准,有时难免挑剔饮食。记得在机场分别时,大家都点了快餐应付,她却不肯将就,宁可饿着也绝不让流水线上出来的“标准件”委屈自己的胃。这让我想到董桥,他的文章被大陆一些人指为过分清雅,而引来讥讽。我现在大概能理解这种文化和审美的差异,不论是文字还是生活,长期的断裂造就的粗糙并习以为常,甚至引以为傲,碰到真正的雅致反而会不适,会看不过眼,甚至会觉得被冒犯。三代学会吃饭,五代学会穿衣,也许不是一句虚言。
陈念萱说,吃,是最容易发酵的亲密关系。所以,她的私房菜不仅讲究色香味,还讲究吃友。大费周章地备宴,需要充分的理由,更需要乐意品尝的亲友助阵,才能圆满。一直说要去台北做食客,在厨房这个“游乐场”欣赏陈念萱的“游乐”,因手续的障碍,至今未能成行,却接到陈念萱新书推荐序的邀约。着实惶恐,一个寂寂无名的后辈,如何够格在美文前费辞?但一想到这是不按常理出牌的陈念萱,却也只有硬起头皮的份了。希望很快可以集中品鉴念萱姐的独门秘笈,而不用再在纸面上大快朵颐、看着“懒人厨房”解馋过瘾。
作为一个饕餮之徒,看过不少美食文章,却很少遇到会吃会评又会做的美食家,直到去年安仁的一次活动,结缘台湾作家陈念萱。这个华兴育幼院走出的奇女子,早年数度进出不丹,跟随不同的上师修行,年过五旬却依然保有少女状态。作家、旅行达人、影评家、修行者、美食家等诸多头衔中,我问她最喜欢的身份,她回答说是无业游民。她也将自己的这份游观世界的兴趣,写进《看世界》专栏的个性介绍:“吃喝玩乐看电影是我的职业,厨房是我的游乐场。”客随主便,我给她戴多一顶“厨房艺术家”的帽子,念萱姐不会怪我唐突吧?也许正是这种对生活的随性与好奇,成为她驻颜的不二妙方。短短几天接触,缘分却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懒人厨房”的开张。
看陈念萱写吃是一大享受。她的美食经全是实操得来,萝卜、茄子、番茄、白菜、黄瓜、莲藕、面条,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食材,无论什么不起眼的东西,在她的笔下,都衍生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组合搭配,辅之妙趣横生的亲身经历,平淡的文字,却不着痕迹地把人牢牢抓住,惊喜连连之后,诱引你动手一试。我从来不知道,像萝卜叶、萝卜皮这些平时被弃如敝屣的东西,晒干、抓盐后,竟然可以制成香料或者美味的料理拌饭。对茄子素有偏见的我,看了她介绍的味增烤茄、双茄堡之后,忍不住跃跃而试:蒸熟的茄子切开备用,淋入香辣番茄酱,整齐摆放熟透的茄子在砂锅中,大火焖滚,洒葱花与薄荷末,如此简单,完全没有印象中鱼香茄子那种油腻,做成后,一笑,“茄子”。平时也喜欢做菜的我爱摆弄南瓜,蒸、煮、烤、炖、炒、南瓜盅,都试过,然而陈念萱对南瓜却有着更多的想象。在她那,南瓜可以当桌饰,可以做烙饼,还能做沙拉。最让人惊叹的,是食材有限时,她的灵活变通、游刃有余,随手抓来什么都可以派上用场。我相信,如果厨房只有一棵大白菜,她也一定有办法弄成特色飨宴,这种挥洒自如全是来自于对食材知识源流的熟稔和对食物的虔诚。
会吃会做的高手,因为有自己的标准,有时难免挑剔饮食。记得在机场分别时,大家都点了快餐应付,她却不肯将就,宁可饿着也绝不让流水线上出来的“标准件”委屈自己的胃。这让我想到董桥,他的文章被大陆一些人指为过分清雅,而引来讥讽。我现在大概能理解这种文化和审美的差异,不论是文字还是生活,长期的断裂造就的粗糙并习以为常,甚至引以为傲,碰到真正的雅致反而会不适,会看不过眼,甚至会觉得被冒犯。三代学会吃饭,五代学会穿衣,也许不是一句虚言。
陈念萱说,吃,是最容易发酵的亲密关系。所以,她的私房菜不仅讲究色香味,还讲究吃友。大费周章地备宴,需要充分的理由,更需要乐意品尝的亲友助阵,才能圆满。一直说要去台北做食客,在厨房这个“游乐场”欣赏陈念萱的“游乐”,因手续的障碍,至今未能成行,却接到陈念萱新书推荐序的邀约。着实惶恐,一个寂寂无名的后辈,如何够格在美文前费辞?但一想到这是不按常理出牌的陈念萱,却也只有硬起头皮的份了。希望很快可以集中品鉴念萱姐的独门秘笈,而不用再在纸面上大快朵颐、看着“懒人厨房”解馋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