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婚后徐志摩写信给她:“自由离婚,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人人以为张幼仪不过是徐志摩的弃妇,其实她比他们都尊贵。不是所有的奇女子,都需要靠喧嚣的响动来引得世间的钦敬。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梁实秋称赞她“极有风度”,风流倜傥的才子罗隆基甚至对她一见倾心。她的才貌,也是出众的,只不过不是徐志摩追求的那种灵动浪漫型的女子。谁误了谁,很难说。
一篇文章成就悲欢姻缘
张幼仪,字嘉玢,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张宅。兄弟姐妹十二人,幼仪行八、姐妹中行二。张家原先十分富有,到张幼仪父亲、名医张祖泽这一辈不复当年风光,但仍有些实力。张幼仪先后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
15岁那年,她嫁给了18岁的徐志摩,缘分源自一篇文章。1913年春夏间,幼仪四哥张公权到杭州府视察时,对一个中学生的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印象十分深刻,文字洗练、书法不凡。张公权打听后得知这名学生是在杭州府中学读书的徐志摩,其父为硖石商会会长徐申如。张公权十分爱才,当晚署本名张嘉璈写信给徐申如,期望徐志摩与他妹妹嘉玢成亲。徐申如欣然回复:“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当年两人订婚,张幼仪时年13岁,在苏州第二师范学校读书;徐志摩16岁,在杭州府中学读书。1914年,徐志摩考上北京大学预科;1915年,两个懵懂的年轻人由家人操办,在硖石举行了气派的婚礼。在张君谷写的《徐志摩的盛大婚礼》中,张幼仪貌美如花、气质娴雅。
张幼仪与徐志摩待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婚后,张幼仪辍学在硖石徐家侍奉公婆,徐志摩返京继续上学。1918年,张幼仪在硖石生下长子,同年徐志摩前往美国求学,1919他又转往英国伦敦。一年后的秋天,徐志摩遇到了“一生的忧伤”林徽因,林徽因当时正随父游学英国。当年冬天,张幼仪来到伦敦与徐志摩团聚。
徐志摩此时眼里心里已经完全没有了张幼仪,她在晚年回忆时说道:“我没法子让徐志摩了解我是谁,他根本不和我说话。我和我的兄弟可以无话不谈,他们也和徐志摩一样博学多闻,可是我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的时候,情况总是‘你懂什么?’‘你能说什么?’”张幼仪还评价徐志摩说:“徐志摩一向是那么快活又随和,他是个文人兼梦想家,而我却完全相反。”徐志摩对不远万里前来伦敦的妻子甚至连顺理成章的谎言都懒得说。譬如,住在沙士顿的他每天早上匆匆出去,说习惯了每天理发,其实是与林徽因通信,当时他用家附近理发店对面的杂货铺当通讯地址,基本上每天都有信件往返。
转眼就到了1921年夏天,此时徐志摩正式要求与张幼仪离婚。不幸的是,幼仪怀孕了。她当时语言不通,只能完全倚靠徐志摩,便没有贸然答应离婚。谁知不久后徐志摩不见了,借住在此处的徐的一个朋友见情状奇怪便也慌慌张张拖着行李离开了。悲愤已极的张幼仪与德国的一个哥哥取得联系,临产前终于到了德国。1922年2月张幼仪于德国柏林产下次子,并与赶到柏林逼求离婚的徐志摩正式离婚。
自始至终,她没有议论长短,也没有说徐志摩一个不字。虽然他弃她如敝履,虽然她满腹伤悲。
好朋友好媳妇好母亲
在德国,她获得了新生。恰如她自己所言,只要给她机会学习,她也可以成为才能出众的新女性。1922年2月,张幼仪在德国生下次子德生。当年张幼仪入读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学习幼师教育专业,后顺利获得学位。张的次子德生于1925年3月夭折。1926年张收到徐志摩父亲徐申如的信件,催促她回国,缘由为徐志摩要求与陆小曼结婚,徐申如一定要张幼仪当面表态是否愿意与徐志摩离婚,否则他不允许徐志摩再婚。张幼仪如期回国,当着徐申如的面说自己同意离婚,当时徐志摩也在场。徐申如当即表示收张幼仪为义女,日后还将张家财政大权交予她掌管。
张幼仪还将德生骨灰带回硖石,葬在徐家老宅西山白水泉山坡,碑上用中德两种文字镌刻其姓名与生卒年月日,中文为梁启超所书。
张幼仪尽管后来没有从事在德国学习的幼教专业,其气魄眼界,却已与从前那个低眉顺眼的传统女子大不相同。1927年,张幼仪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另外她还负责二哥创立的国家社会党会计事务。她行事低调,却也掩不住事业上的节节攀升。
在人品上,张幼仪的大气仁厚,非常人能及。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后渐渐成了亲人一般的朋友。徐志摩1926年5月与陆小曼结婚后,因徐家父母不满小曼的作派,来上海后只住在幼仪处,徐志摩欲见父母孩子只能来幼仪家。徐志摩与张幼仪也开始有说有笑,不再将她当空气。而徐志摩为维持小曼奢华生活而奔波潦倒,常着旧衣。张幼仪经营服装公司,还曾专门为他订制考究一些的衣装。幼仪创办云裳公司时,志摩似兄弟一般热心劝人投资。
张幼仪在一切场合,待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也是和善友好的。徐志摩遭空难后,悲痛已极、不愿相信事实的陆小曼拒领遗体,也是张幼仪派人带长子赶去处理善后,其后事也由她办理,连寿衣都是她在仓促中置办;在丧礼上,当别人不允许陆小曼进灵堂祭拜徐志摩时,也是她出面引领安慰小曼。甚至在徐志摩身故后,张幼仪还代徐家每个月寄生活费给陆小曼,直到1949年她离开上海去香港为止。更不用说,徐志摩的母亲1931年去世时,是张幼仪以义女之名送终;1946年徐申如先生在上海辞世,他的灵柩也由张幼仪携子扶棺送返硖石。
这样一个才貌、品行高洁的女子,本应得到幸福人生。她的缘分,在年逾五旬时来到。1949年3月,张幼仪随兄弟家人举家迁往香港,她在这里遇见了邻居苏季子医生,两人相悦。1953年,张幼仪与苏季子成婚。
“说不定我最爱他”
1974年,苏医生离世,幼仪从香港飞往美国与长子徐积锴一家同住。此时她决定让更多的人了解英年早逝的徐志摩,专门请当年徐志摩编《新月》的同事、身在台湾的梁实秋将志摩的全部著作编成文集。徐积锴不怕繁难,从美国图书馆找出一篇篇徐志摩文章复印后寄往台湾;张幼仪也将自己保留的徐志摩信件交给儿子寄过去。台湾版里最早的一套《徐志摩全集》,就这样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诞生。
1988年1月21日,张幼仪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纽约的曼哈顿寓所,享年88岁。当时,《纽约时报》刊发了题为《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女士在纽约病逝》的专题报道。
徐志摩曾与许多优秀女子传出恋情,其中最有名的当数陆小曼、林徽因、凌叔华、韩湘眉等。她们都曾与他探讨艺术和文学,相互引为知己。却不曾有一个人,似张幼仪那样,一切以徐志摩的得失为得失,一切以徐志摩的慰藉为慰藉。这样老式的感情,如何归结?这便也带出一个问题,如此“舍我”的张幼仪,她到底爱徐志摩吗?她在晚年接受侄女张邦梅的访问时自述: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谁说不是呢?15岁嫁给他,他去上大学预科,同样聪慧的她放弃学业在老家帮他照顾父母;18岁为他生下长子徐积锴,22岁为他生下次子德生,同年为了他迫切需要的“自由”,她无条件与他离婚;他与新妇成婚,她友善待新妇,同时视他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一个人养育孩子;他在新的婚姻里困惑,她给他安慰和新衣;他因飞机失事辞世,她为他妥善处理后事;晚年到美国,看到有关徐志摩和陆小曼婚后生活的真实记述,她痛哭失声;当大家快要忘记那个年代的时候,她出资出力,请人编辑《徐志摩全集》,让他的文字得以重新面世。
如此贯穿一生的温情,不比那些写在纸上的爱情篇章,更有力量吗?
人人以为张幼仪不过是徐志摩的弃妇,其实她比他们都尊贵。不是所有的奇女子,都需要靠喧嚣的响动来引得世间的钦敬。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梁实秋称赞她“极有风度”,风流倜傥的才子罗隆基甚至对她一见倾心。她的才貌,也是出众的,只不过不是徐志摩追求的那种灵动浪漫型的女子。谁误了谁,很难说。
一篇文章成就悲欢姻缘
张幼仪,字嘉玢,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张宅。兄弟姐妹十二人,幼仪行八、姐妹中行二。张家原先十分富有,到张幼仪父亲、名医张祖泽这一辈不复当年风光,但仍有些实力。张幼仪先后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
15岁那年,她嫁给了18岁的徐志摩,缘分源自一篇文章。1913年春夏间,幼仪四哥张公权到杭州府视察时,对一个中学生的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印象十分深刻,文字洗练、书法不凡。张公权打听后得知这名学生是在杭州府中学读书的徐志摩,其父为硖石商会会长徐申如。张公权十分爱才,当晚署本名张嘉璈写信给徐申如,期望徐志摩与他妹妹嘉玢成亲。徐申如欣然回复:“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当年两人订婚,张幼仪时年13岁,在苏州第二师范学校读书;徐志摩16岁,在杭州府中学读书。1914年,徐志摩考上北京大学预科;1915年,两个懵懂的年轻人由家人操办,在硖石举行了气派的婚礼。在张君谷写的《徐志摩的盛大婚礼》中,张幼仪貌美如花、气质娴雅。
张幼仪与徐志摩待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婚后,张幼仪辍学在硖石徐家侍奉公婆,徐志摩返京继续上学。1918年,张幼仪在硖石生下长子,同年徐志摩前往美国求学,1919他又转往英国伦敦。一年后的秋天,徐志摩遇到了“一生的忧伤”林徽因,林徽因当时正随父游学英国。当年冬天,张幼仪来到伦敦与徐志摩团聚。
徐志摩此时眼里心里已经完全没有了张幼仪,她在晚年回忆时说道:“我没法子让徐志摩了解我是谁,他根本不和我说话。我和我的兄弟可以无话不谈,他们也和徐志摩一样博学多闻,可是我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的时候,情况总是‘你懂什么?’‘你能说什么?’”张幼仪还评价徐志摩说:“徐志摩一向是那么快活又随和,他是个文人兼梦想家,而我却完全相反。”徐志摩对不远万里前来伦敦的妻子甚至连顺理成章的谎言都懒得说。譬如,住在沙士顿的他每天早上匆匆出去,说习惯了每天理发,其实是与林徽因通信,当时他用家附近理发店对面的杂货铺当通讯地址,基本上每天都有信件往返。
转眼就到了1921年夏天,此时徐志摩正式要求与张幼仪离婚。不幸的是,幼仪怀孕了。她当时语言不通,只能完全倚靠徐志摩,便没有贸然答应离婚。谁知不久后徐志摩不见了,借住在此处的徐的一个朋友见情状奇怪便也慌慌张张拖着行李离开了。悲愤已极的张幼仪与德国的一个哥哥取得联系,临产前终于到了德国。1922年2月张幼仪于德国柏林产下次子,并与赶到柏林逼求离婚的徐志摩正式离婚。
自始至终,她没有议论长短,也没有说徐志摩一个不字。虽然他弃她如敝履,虽然她满腹伤悲。
好朋友好媳妇好母亲
在德国,她获得了新生。恰如她自己所言,只要给她机会学习,她也可以成为才能出众的新女性。1922年2月,张幼仪在德国生下次子德生。当年张幼仪入读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学习幼师教育专业,后顺利获得学位。张的次子德生于1925年3月夭折。1926年张收到徐志摩父亲徐申如的信件,催促她回国,缘由为徐志摩要求与陆小曼结婚,徐申如一定要张幼仪当面表态是否愿意与徐志摩离婚,否则他不允许徐志摩再婚。张幼仪如期回国,当着徐申如的面说自己同意离婚,当时徐志摩也在场。徐申如当即表示收张幼仪为义女,日后还将张家财政大权交予她掌管。
张幼仪还将德生骨灰带回硖石,葬在徐家老宅西山白水泉山坡,碑上用中德两种文字镌刻其姓名与生卒年月日,中文为梁启超所书。
张幼仪尽管后来没有从事在德国学习的幼教专业,其气魄眼界,却已与从前那个低眉顺眼的传统女子大不相同。1927年,张幼仪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另外她还负责二哥创立的国家社会党会计事务。她行事低调,却也掩不住事业上的节节攀升。
在人品上,张幼仪的大气仁厚,非常人能及。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后渐渐成了亲人一般的朋友。徐志摩1926年5月与陆小曼结婚后,因徐家父母不满小曼的作派,来上海后只住在幼仪处,徐志摩欲见父母孩子只能来幼仪家。徐志摩与张幼仪也开始有说有笑,不再将她当空气。而徐志摩为维持小曼奢华生活而奔波潦倒,常着旧衣。张幼仪经营服装公司,还曾专门为他订制考究一些的衣装。幼仪创办云裳公司时,志摩似兄弟一般热心劝人投资。
张幼仪在一切场合,待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也是和善友好的。徐志摩遭空难后,悲痛已极、不愿相信事实的陆小曼拒领遗体,也是张幼仪派人带长子赶去处理善后,其后事也由她办理,连寿衣都是她在仓促中置办;在丧礼上,当别人不允许陆小曼进灵堂祭拜徐志摩时,也是她出面引领安慰小曼。甚至在徐志摩身故后,张幼仪还代徐家每个月寄生活费给陆小曼,直到1949年她离开上海去香港为止。更不用说,徐志摩的母亲1931年去世时,是张幼仪以义女之名送终;1946年徐申如先生在上海辞世,他的灵柩也由张幼仪携子扶棺送返硖石。
这样一个才貌、品行高洁的女子,本应得到幸福人生。她的缘分,在年逾五旬时来到。1949年3月,张幼仪随兄弟家人举家迁往香港,她在这里遇见了邻居苏季子医生,两人相悦。1953年,张幼仪与苏季子成婚。
“说不定我最爱他”
1974年,苏医生离世,幼仪从香港飞往美国与长子徐积锴一家同住。此时她决定让更多的人了解英年早逝的徐志摩,专门请当年徐志摩编《新月》的同事、身在台湾的梁实秋将志摩的全部著作编成文集。徐积锴不怕繁难,从美国图书馆找出一篇篇徐志摩文章复印后寄往台湾;张幼仪也将自己保留的徐志摩信件交给儿子寄过去。台湾版里最早的一套《徐志摩全集》,就这样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诞生。
1988年1月21日,张幼仪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纽约的曼哈顿寓所,享年88岁。当时,《纽约时报》刊发了题为《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女士在纽约病逝》的专题报道。
徐志摩曾与许多优秀女子传出恋情,其中最有名的当数陆小曼、林徽因、凌叔华、韩湘眉等。她们都曾与他探讨艺术和文学,相互引为知己。却不曾有一个人,似张幼仪那样,一切以徐志摩的得失为得失,一切以徐志摩的慰藉为慰藉。这样老式的感情,如何归结?这便也带出一个问题,如此“舍我”的张幼仪,她到底爱徐志摩吗?她在晚年接受侄女张邦梅的访问时自述: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谁说不是呢?15岁嫁给他,他去上大学预科,同样聪慧的她放弃学业在老家帮他照顾父母;18岁为他生下长子徐积锴,22岁为他生下次子德生,同年为了他迫切需要的“自由”,她无条件与他离婚;他与新妇成婚,她友善待新妇,同时视他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一个人养育孩子;他在新的婚姻里困惑,她给他安慰和新衣;他因飞机失事辞世,她为他妥善处理后事;晚年到美国,看到有关徐志摩和陆小曼婚后生活的真实记述,她痛哭失声;当大家快要忘记那个年代的时候,她出资出力,请人编辑《徐志摩全集》,让他的文字得以重新面世。
如此贯穿一生的温情,不比那些写在纸上的爱情篇章,更有力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