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7~8世纪,正是印度的拉贾斯坦统治时期,帕拉瓦王国的重要港口就在默哈巴利普拉姆城。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艺术的发展,小镇渐而成为南印度的艺术中心,海岸边的神庙是小镇曾经繁盛的见证。
刹那芳华
——古迹群
因为是夜晚进入小镇,第二天一早醒来从二楼的阳台向外张望,居然就是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波涛,还有小镇最著名的神庙。
在小镇最大也最具历史的Mamalla Bhayan餐厅的墙上挂着一张小画,画面里的神庙紧临着大海,众多渔船停靠在周围。公元8世纪初建筑的海岸神庙,之所以被命名为神庙就是因为它位于海边。作为一座湿婆教神庙,它的设计是已知最早的南方石造神庙的范例。为了保护起见,现在神庙已被巨石与大海隔开,并且建起了铁丝围栏。
小镇紧临大海,周围是河流湿地和开扩的土地。然而神奇的是,就在海岸不远处,却有连片的巨石,令人怀疑它们仿佛从天而降,之后被人视若神灵加以精雕细凿,成为了现在所见的另一处古迹群。早期的神庙建筑是仿造西部地区的石窟,凿在山崖上,后来发展到用石块砌成独立的庙宇。据说现存的巨石原是他们整部作品构想的一幅巨大的环境作品,只是因为庞大而使得它依然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细节的雕刻精美无比,而那些只开凿出轮廓的部分,好像雕刻者不过是刚刚走开,很快还会回来接着完成。
小镇上最常被印度艺术史常常提及的是一幅刻在摩崖上名为“恒河的起源”的巨型浮雕,讲的是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的《摩柯婆罗多》中的英雄阿朱那的故事。有形象生动的神灵、魔鬼和动物的图像·百多幅,建筑物上数以千计的雕刻表现出信徒们对湿婆神的崇拜,如此珍贵的艺术作品换作其他国家,就算是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也会被重点保护,起码得围起来收个门票。可是,印度人实在是太热情了,他们免费并且供你极近距离地观赏,不仅如此,全部的巨石群雕虽然是建成了公园性质,但也依然是免费的。
小镇中心的山顶上,有一尊巨大的花岗石像,是耆那教崇拜的巴胡巴里神像。据说,每隔12年,耆那教徒都会在此举行一次巴胡巴里神像灌顶仪式,用牛奶、水、椰子汁、糖水、檀香糊、郁金粉,甘蔗汁、朱砂及花瓣等给这尊神像清洗打扮。仪式很庄严,盛况也是空前的,各地的耆那教徒都赶来参加。1981年巴胡巴里诞辰1000年时,来这里参加庆典的耆那教徒大约有五十万人。
Henna彩绘以印度人的肤色为底会更出效果,而且似乎持续的时间也更长一些——当然,这只是我亲身经历之后得出的私人结论。
浑然天成
——地画(Rangoli)和手绘(Henna)
一旦行走小镇,却发现这小镇的异美之处并不仅在于那些古迹,而是真实而平凡的生活,令人深度迷恋往往是因为细节。如果不是穿行在小街小道,很难想像在一派混乱的街道背后,有着安静的院落,有鲜花,有每一家都不同的经常在改变的画在门前的图案。这种画在地上的图案被当地人称之为Rangoli,而且只是在南部印度每逢过节前,才能在家家户户门前的地上看到。过程看似简单,不过是用手直接捏着各种色彩的粉末在地上直接做画,最常见的是花鸟图案,偶尔可见动物。但其实哪怕是最细小的事也能看到操作者的才华,何况这也绝对属于创作。
每天清晨,通常是一家的主妇打扫庭院之后,在地上喷上水,在半湿的地上开始做画,手艺是从小就开始练就的。我们住的三代同堂的人家里,晚上,孙儿们坐在祖父母的屋门前,奶奶会拿出一本小书,教孩子们如何在地上起稿继而做画,起稿有点像九宫格,由此再变幻出各种图案。
据说,Rangoli的起因是当地蚂蚁十分猖獗,任何食品不管是放置家中的任何角落,都会被蚂蚁发现。对于当地蚂蚁的这个能力,我们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深有体会,但却没有当地人的智慧,只能慢慢发现逃避的手段。而据说在过去,当地人在每年的节前,会把少量的粮食铺撒在自家门口,贪婪的蚂蚁们就会被拦截在门前的粮食堆里,而屋里的情况则好转许多。渐渐地,人们发现用面粉或米粉画的画,铺在门前不仅,美观而且吉利。但是粮食毕竟是珍贵的,于是人们用岩石粉替代。
因为珍重所以珍惜——传统手工艺
每一天,在电锯声里醒来,在电锯声里睡去。小镇上的电锯声当然不是因为装修,而是因为有无数的工作室在开石材或是打磨石材。小镇上的石雕工作室实在是太多了,每一天都穿行。也就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精彩——巨石公园的边上一个独立的艺术工作室,还有工作室里的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了工作室的主人Rajendran,同时也是建在当地的一所全印度惟一的传统建筑与雕塑艺,术学院(Govt College fo architecture and scuIpture)的院长。
这所传统雕塑艺术学院距默哈巴利普拉姆城中心两三公里处,每年招生约四十人,分别有木雕、石雕、铜刻、传统庙宇设计、佛像绘画及最初级的雕塑模具制作等。现有大约一百五十多名在校生,学制四年。因为南北方的方言不同,所以只在南部印度范围内招生。
温和有礼的Rajendran院长带着我们去参观了他的学院。因为正值新年,学生们都放假了,所以校园内非常的安静。到处都是树,教室散落其间,根本感觉不到惟一性的气派,甚至可以说是太简朴了一点。学校提供住宿,但没有食堂,令人奇怪的是周围也没有见到任何商店和饭馆,因为在中国的任何学校的周边都会有各种林立的店铺。2 7亩地的校园紧邻着大海,站在教室内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波涛汹涌。每一个专业有一个专门的教学楼,最高也就是两层。教师的办公室也就在教室内。学生上课也非常随意,手工制作就地而作,墙上挂着他们的作品。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传统的绘图课,从传统首饰到传统图案,直到传统的造型。
我们每天都会去院长的工作室里转上一圈,看看他们工作的进程。有1O位专业较好的学院的学生在这里兼职工作。其中的一位雕塑师已在这里工作了15年,先是跟着老师学习了八年,之后才开始独立工作。工作室里有一个17岁的学工,每天做各种辅助性工作,小男孩一会儿骑车去给做饭的女人买材料,一会儿提着炉子架火和泥。上下午茶时间也是他托了茶桌一杯杯送了过来。如果能上完大学再来实习状况自然是不同的,但幸运总是属于少数人。专业工人每天的工资是600卢比,而实习学生每天的工资只有2:00~300卢比左右,每月每人交饭费1 600卢比。一天三顿饭,上下午各一次茶点时间,也管他们的居住。拉什米在工作室里专门负责做饭,去过印度的人都知道当地的餐饮真的不敢太过恭维,但拉什米做出来的饭菜和汤实在是美妙,她对此也很得意,偶尔会用勺子舀上一点汤倒在我的手心里示意让我品尝一下,然后微笑地等着我伸出大姆指。
不知是因为学院带动了小镇的艺术繁盛,还是因小镇原来的艺术传统才得以拥有这样的一所艺术学院。小镇上的各类工作室林立,前店后F-——前面是商店,后面就是工作室。石雕更是小镇最著名的艺术品。印度寺院林立当然促使了传统手工艺术的保持。而且即使是普通大众中的有钱人或者是领导者,也都喜欢塑像。我们住的小院的隔壁据说是当地一位政治领袖,他的家门前就有一尊他的塑像。
在Rajendran院长的工作室,就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塑像,也终于见识到了印度传统的雕塑全过程。据说青铜从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曾是朱罗雕塑的最好的材料。制作印度铜像惯用的技术是失蜡法(cireperdue),用蜡制成全部细节完整的一个模型,然后在关键之处接上各种蜡条,使它看起来有点儿像一具用箭钉住的人体,并且涂上三层黏土。包着黏土的蜡像再加热,蜡熔化了,在黏土中留下一个精确复制原来蜡像的空胎。然后把熔化的青铜浇注进由熔化的蜡条所留下的沟槽内,一旦青铜冷却下来,就把黏土打破除掉,把沟槽铜条锉平,剩下的东西便是完整的青铜雕像。在朱罗时代这些模子制作得很精确,以至于成品很少需要任何再加工,而工作室里一尊精致的铜像就是在院子的地坑里完成的,之后也不过就是从粗劣到精细地人工抛光打磨。
能够形成产业自然影响力是足够的。有些石雕室简陋到不过是用芭蕉叶架在顶上,但这也并不妨碍他们的手艺和名声,订单从世界各地而来。Rajendran院长的工作室就曾经为原新加坡总统姐姐的学校雕塑了一尊纪念像。多数情况下他们收到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印度教寺庙的订单,最常见的作品也与印度教的传说相关。
刹那芳华
——古迹群
因为是夜晚进入小镇,第二天一早醒来从二楼的阳台向外张望,居然就是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波涛,还有小镇最著名的神庙。
在小镇最大也最具历史的Mamalla Bhayan餐厅的墙上挂着一张小画,画面里的神庙紧临着大海,众多渔船停靠在周围。公元8世纪初建筑的海岸神庙,之所以被命名为神庙就是因为它位于海边。作为一座湿婆教神庙,它的设计是已知最早的南方石造神庙的范例。为了保护起见,现在神庙已被巨石与大海隔开,并且建起了铁丝围栏。
小镇紧临大海,周围是河流湿地和开扩的土地。然而神奇的是,就在海岸不远处,却有连片的巨石,令人怀疑它们仿佛从天而降,之后被人视若神灵加以精雕细凿,成为了现在所见的另一处古迹群。早期的神庙建筑是仿造西部地区的石窟,凿在山崖上,后来发展到用石块砌成独立的庙宇。据说现存的巨石原是他们整部作品构想的一幅巨大的环境作品,只是因为庞大而使得它依然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细节的雕刻精美无比,而那些只开凿出轮廓的部分,好像雕刻者不过是刚刚走开,很快还会回来接着完成。
小镇上最常被印度艺术史常常提及的是一幅刻在摩崖上名为“恒河的起源”的巨型浮雕,讲的是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的《摩柯婆罗多》中的英雄阿朱那的故事。有形象生动的神灵、魔鬼和动物的图像·百多幅,建筑物上数以千计的雕刻表现出信徒们对湿婆神的崇拜,如此珍贵的艺术作品换作其他国家,就算是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也会被重点保护,起码得围起来收个门票。可是,印度人实在是太热情了,他们免费并且供你极近距离地观赏,不仅如此,全部的巨石群雕虽然是建成了公园性质,但也依然是免费的。
小镇中心的山顶上,有一尊巨大的花岗石像,是耆那教崇拜的巴胡巴里神像。据说,每隔12年,耆那教徒都会在此举行一次巴胡巴里神像灌顶仪式,用牛奶、水、椰子汁、糖水、檀香糊、郁金粉,甘蔗汁、朱砂及花瓣等给这尊神像清洗打扮。仪式很庄严,盛况也是空前的,各地的耆那教徒都赶来参加。1981年巴胡巴里诞辰1000年时,来这里参加庆典的耆那教徒大约有五十万人。
Henna彩绘以印度人的肤色为底会更出效果,而且似乎持续的时间也更长一些——当然,这只是我亲身经历之后得出的私人结论。
浑然天成
——地画(Rangoli)和手绘(Henna)
一旦行走小镇,却发现这小镇的异美之处并不仅在于那些古迹,而是真实而平凡的生活,令人深度迷恋往往是因为细节。如果不是穿行在小街小道,很难想像在一派混乱的街道背后,有着安静的院落,有鲜花,有每一家都不同的经常在改变的画在门前的图案。这种画在地上的图案被当地人称之为Rangoli,而且只是在南部印度每逢过节前,才能在家家户户门前的地上看到。过程看似简单,不过是用手直接捏着各种色彩的粉末在地上直接做画,最常见的是花鸟图案,偶尔可见动物。但其实哪怕是最细小的事也能看到操作者的才华,何况这也绝对属于创作。
每天清晨,通常是一家的主妇打扫庭院之后,在地上喷上水,在半湿的地上开始做画,手艺是从小就开始练就的。我们住的三代同堂的人家里,晚上,孙儿们坐在祖父母的屋门前,奶奶会拿出一本小书,教孩子们如何在地上起稿继而做画,起稿有点像九宫格,由此再变幻出各种图案。
据说,Rangoli的起因是当地蚂蚁十分猖獗,任何食品不管是放置家中的任何角落,都会被蚂蚁发现。对于当地蚂蚁的这个能力,我们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深有体会,但却没有当地人的智慧,只能慢慢发现逃避的手段。而据说在过去,当地人在每年的节前,会把少量的粮食铺撒在自家门口,贪婪的蚂蚁们就会被拦截在门前的粮食堆里,而屋里的情况则好转许多。渐渐地,人们发现用面粉或米粉画的画,铺在门前不仅,美观而且吉利。但是粮食毕竟是珍贵的,于是人们用岩石粉替代。
因为珍重所以珍惜——传统手工艺
每一天,在电锯声里醒来,在电锯声里睡去。小镇上的电锯声当然不是因为装修,而是因为有无数的工作室在开石材或是打磨石材。小镇上的石雕工作室实在是太多了,每一天都穿行。也就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精彩——巨石公园的边上一个独立的艺术工作室,还有工作室里的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了工作室的主人Rajendran,同时也是建在当地的一所全印度惟一的传统建筑与雕塑艺,术学院(Govt College fo architecture and scuIpture)的院长。
这所传统雕塑艺术学院距默哈巴利普拉姆城中心两三公里处,每年招生约四十人,分别有木雕、石雕、铜刻、传统庙宇设计、佛像绘画及最初级的雕塑模具制作等。现有大约一百五十多名在校生,学制四年。因为南北方的方言不同,所以只在南部印度范围内招生。
温和有礼的Rajendran院长带着我们去参观了他的学院。因为正值新年,学生们都放假了,所以校园内非常的安静。到处都是树,教室散落其间,根本感觉不到惟一性的气派,甚至可以说是太简朴了一点。学校提供住宿,但没有食堂,令人奇怪的是周围也没有见到任何商店和饭馆,因为在中国的任何学校的周边都会有各种林立的店铺。2 7亩地的校园紧邻着大海,站在教室内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波涛汹涌。每一个专业有一个专门的教学楼,最高也就是两层。教师的办公室也就在教室内。学生上课也非常随意,手工制作就地而作,墙上挂着他们的作品。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传统的绘图课,从传统首饰到传统图案,直到传统的造型。
我们每天都会去院长的工作室里转上一圈,看看他们工作的进程。有1O位专业较好的学院的学生在这里兼职工作。其中的一位雕塑师已在这里工作了15年,先是跟着老师学习了八年,之后才开始独立工作。工作室里有一个17岁的学工,每天做各种辅助性工作,小男孩一会儿骑车去给做饭的女人买材料,一会儿提着炉子架火和泥。上下午茶时间也是他托了茶桌一杯杯送了过来。如果能上完大学再来实习状况自然是不同的,但幸运总是属于少数人。专业工人每天的工资是600卢比,而实习学生每天的工资只有2:00~300卢比左右,每月每人交饭费1 600卢比。一天三顿饭,上下午各一次茶点时间,也管他们的居住。拉什米在工作室里专门负责做饭,去过印度的人都知道当地的餐饮真的不敢太过恭维,但拉什米做出来的饭菜和汤实在是美妙,她对此也很得意,偶尔会用勺子舀上一点汤倒在我的手心里示意让我品尝一下,然后微笑地等着我伸出大姆指。
不知是因为学院带动了小镇的艺术繁盛,还是因小镇原来的艺术传统才得以拥有这样的一所艺术学院。小镇上的各类工作室林立,前店后F-——前面是商店,后面就是工作室。石雕更是小镇最著名的艺术品。印度寺院林立当然促使了传统手工艺术的保持。而且即使是普通大众中的有钱人或者是领导者,也都喜欢塑像。我们住的小院的隔壁据说是当地一位政治领袖,他的家门前就有一尊他的塑像。
在Rajendran院长的工作室,就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塑像,也终于见识到了印度传统的雕塑全过程。据说青铜从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曾是朱罗雕塑的最好的材料。制作印度铜像惯用的技术是失蜡法(cireperdue),用蜡制成全部细节完整的一个模型,然后在关键之处接上各种蜡条,使它看起来有点儿像一具用箭钉住的人体,并且涂上三层黏土。包着黏土的蜡像再加热,蜡熔化了,在黏土中留下一个精确复制原来蜡像的空胎。然后把熔化的青铜浇注进由熔化的蜡条所留下的沟槽内,一旦青铜冷却下来,就把黏土打破除掉,把沟槽铜条锉平,剩下的东西便是完整的青铜雕像。在朱罗时代这些模子制作得很精确,以至于成品很少需要任何再加工,而工作室里一尊精致的铜像就是在院子的地坑里完成的,之后也不过就是从粗劣到精细地人工抛光打磨。
能够形成产业自然影响力是足够的。有些石雕室简陋到不过是用芭蕉叶架在顶上,但这也并不妨碍他们的手艺和名声,订单从世界各地而来。Rajendran院长的工作室就曾经为原新加坡总统姐姐的学校雕塑了一尊纪念像。多数情况下他们收到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印度教寺庙的订单,最常见的作品也与印度教的传说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