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探究”:助力儿童视角下的经验再造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一课是建立在学生完整认识“线”和“角”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是“线关系”发生的基点,是学生第一次以“相互”的眼光同时看待两条线;是平面与图形认知发展的节点,为后续进一步定性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奠定概念要素基础,标志着图形领域从一维几何转向二维几何;是学生理性认识图形的逻辑起点,学生逐渐要学会用关系的眼光来看待图形特征,用度量的眼光看待图形大小,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图形关系。
  针对本内容,笔者也做了相关的调查和前测,经梳理统计,问题和数据如下。
  【调查和前测】
  调查一:教师调查
  [梳理内容 (人教版)《平行与垂直》设计课例 梳理问题 概念得出前是否有操作、分类? 统计数量 10篇
  结果统计 抽象、操作、分类 4篇 抽象、分类(弱化画) 4篇 没有 2篇 ]
  根据课例梳理,结合区域内8位执教过此内容教师的访谈,总结如下。
  (1)70%以上的课堂都在走“生活 半抽象—类比 对比”的路径,这也是较为常规的路径。然而,抽象的过程形式味過重。生活中并无直线原型,所谓的抽象实质影响学生的想象。
  (2)在有限的时间内“任意画两条直线”,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相当有限,学生呈现的作品很单一,课堂上用于研究分类的生成不全面,部分设计课例呈现的是教师补充或替代的内容。
  (3)分类环节中,无效的、不能体现数学本质的分类,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效性过低。
  调查二:学生前测
  前测对象:本校401班学生40人。
  问题1:听说过数学中的平行和垂直吗?
  问题2:请你画一画平行和垂直。(听说过的人回答)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于“平行和垂直”的认知储备和操作水平都是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经验的缺失。虽然也有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但大多是停留在一条线上,普遍认为平行是水平的线,垂直是竖直的线。看来,学生是对一条线的位置认识产生了主观上的误解。
  综上所述,这样一节极具“数学味”的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新授课,既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操作,又要兼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在借班上课的背景下,选择借助前置趣味探究性作业,在激活前概念的同时,可以对学生整体水平有一个较为真实的把握。这样,既能帮助教师合理预设课堂活动任务,又能在尊重学生本体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经验的重组、再造和升华。
  【实践探索】
  ◆课前探究
  1.提前给任教班级下发探究作业单。
   同学,你好!为了让我更好地了解你,老师为你私人定制了下面这份探究作业。请你仔细读题,展开想象,认真作答。
  (1)把这张作业纸看作一个平面。假如在这个平面里跑进来1条直线,想象一下,它可能是什么样子?请把它画下来。
  (2)假如在这个平面里又跑进来1条直线,2条直线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把它们画下来。(想到几种就画几种)
  2.课前30分钟左右回收作业单,并统计数据,选择典型的素材完成课前准备。
  ◆课中探索
  1.借探究作业,初步认识“相交”与“平行”。
  (1)想象。
  ①平面上1条直线。
  问:同学们,这个屏幕可以看作是数学上的面,平平的面。如果要在这个平面里画一条直线,想象一下,它可能是什么样子?
  反馈明确: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画,因为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所以只需要画一部分就可以表示直线。
  ②平面上2条直线。
  问:假如在这个平面内又跑来一条直线,两条直线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反馈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1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应紧紧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着眼于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提升。近一年来,嘉兴市小学数学研究团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深入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研究。在初步厘清学科关键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八个县(市、区)组建了三个研究小组,分别聚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2019年12月,本刊联合嘉兴教育学院,组织举办了“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模型无处不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一系列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渗透模型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并把握有关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主要的是确定性数学模型,广义地讲,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等都是模型。数学模型具有一般化、典型化和精确化的特点。模型思想就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构造相应的数学
【摘 要】基于数据分析观念内涵的深刻理解,“可能性”一课的教学重点可以指向“体会数据随机”上。具体而言,在教学安排上通过摸球游戏一摸到底,逆过来做实验,在实验中触摸数据,感悟大小,感受从“无序”的随机实验变成“有序”的统计规律,最终形成随机观念并体验统计规律性,达到体会数据随机的目的。  【关键词】可能性;实验操作;数据随机  一、“实验必不可少”——厘清教材编写意图,定调实验操作  对于“可能性
【摘 要】国际数学测评聚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强化测评对教学的反馈、促进与改进作用。对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差异会导致评价上的差别,而通过对小学数学测评卷的比较与分析,能够透析其中的差异。以中国、新加坡、英国和美国五年级数学测评卷为比较对象,利用“SEC”为主要研究工具,建立了“内容”和“认知”两个维度的比较框架,对测评卷的整体一致性和具体分布进行了比较,发现其中存在的相似与不同,对我国小学数
一、研读教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做了较大调整,将原来分散在第一学段不同年级的条形统计图知识,重新梳理、整合,并在四年级上下册中各安排一个单元,使学生分别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综观这样的编排,虽然形成了统计图表学习的螺旋上升关系,但我们仍能发现教材存在着一些待
【摘 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选择简单直观的学习素材,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想象;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展开有效想象;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引领学生想象能力递增。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数学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空间观念的描述是这样的: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
【摘 要】好的计算教学需要精巧深度的教学设计,同时也需要灵动有效的课堂处理,特别是教师要善于及时抓住合理有效的生成,引导学生突破计算教学的重难点,感悟算理。从“替身”一词出发,深度分析教学现象,并以此来整理和思考教材的相关内容,能帮助教师寻找到有效的计算教学策略。  【关键词】算法与算理;替身;计算教学  “替身”,一般是指在电视或电影拍摄过程中代替别人来演戏的人。那么在我们的计算课堂中,有替身吗
【摘 要】有关三角形“作高”难的成因可以从三角形的特点、放置等角度加以分析。基于此,要让学生捕捉到三角形画高的知识本源就是“过直线外一点到对边的垂线”,高的实质就是“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可以采取下列“同化”策略展开教学:用图形研究的一般方式引入,催生同化意味;体验自主画高,捕捉同化灵感;引导视而不见,回归同化源头;深度刻划含义,柔顺二次同化。  【关键词】三角形的认识 高 同化  一说起三角形作
【摘 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学方式。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为例,阐述嵌入电影的数学课,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体现知识本身的价值,利于学生主动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要防止出现本末倒置、影视冲淡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学习;嵌入电影;优化教学效果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任务驱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常常有一些数学思考性很强的问题,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拓展性和开放性,与“四基”密切相关。教师知道这些题目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有很大作用,但又纠结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差异较大,指导上有困难。因此有的教师干脆将这些问题作为弹性作业布置,课堂上也不进行引导,任学生自由发展;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反复讲、练,直到学生形成解题“套路”。这些皆与儿童的数学理想学习相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