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鸦喝水》课后设计看统编本教材之新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u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练习和课文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着编者对于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学设计应围绕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展开。课后的练习是教师制订核心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认为,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一元的。关于多元目标,张志公先生曾经分析道:“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无疑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唯主独尊,不及其余。”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课程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之所以为语文,言语知识及言语技能的训练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这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思维方式等则是融于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的,这些目标依附于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是隐性的目标。若这些隐性目标独立出现,则语文将不再成为语文课,而变身成为品德课、哲学课、科学课等。
  语文课要上成语文的模样,教材的示范及引领极为重要。显然,统编本教材的编写在凸显语文课程的一元化目标“语用”上,有了新的突破。下面以《乌鸦喝水》的课后练习设计为例,通过几个版本的比较,来谈谈这一课程理念在统编本教材中的落实。
  原有三个版本的练习设计是这样的:
  “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朗读课文。想想乌鸦还有什么办法能喝着水,再和同学交流。”(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统编版教材则是:“朗读课文。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原来的三个版本练习设计或多或少地都将核心教学目标指向了思维训练(“该怎么办”“别的办法”“还有什么办法”),偏离了“语言运用”这个课程核心目标。也许有人会说,交流别的喝水办法不也是“语言运用”吗?没错,是“语言運用”,但确切来说是简单地、低水平地使用语言回答问题,如“乌鸦还可以用吸管喝水”等回答,一年级的学生不会像课文那样运用具体的描述性语言叙述乌鸦如何喝到水。这个练习的结果就是:思维也许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训练,但是课堂的“语文味儿”被淡化了,语言运用还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没有得到新的积累,没有真正实践和发展。
  统编版教材的练习设计就很好地落实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目标。“朗读课文。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这样的练习着眼于语境的简单重构,用问题的方式实现对故事片段“乌鸦喝着水”的复述,指向“语用”这一核心课程目标,指向明确。而且,这一语用练习是运用文本的三两句话进行片段式复述,并非叙述新方法的创作,贴近一年级学生的语言“最近发展区”,是在新的语境中进行语言模仿和言语实践,符合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门槛和梯度是适宜的。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实现高质量的“语言运用”。如:“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就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这样的“语言运用”才是真正能落地的、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低年级学生才能在这样的模仿、积累和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市胜利第十一中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本学期我新接手了四年级一个班,翻翻本班上学年学生的语文成绩单,真是惨不忍睹,不及格的三四个,成绩优秀的却没几个。再看看其他学科,门门领先,巨大的反差让我哭笑不得。前语文老师直挠头,连声说:“这个班的学生特别爱看书,语言积累也很到位,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考试成绩却这么糟糕。”数学老师也百思不得其解:“咱们班学生很有灵气,就是语文学不好,难道小小年纪就都偏科了吗?”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想起于永正老师曾
“习作先导式”教学,可以改变教师按识字—阅读—作文的序列组织语文教学的模式,让“作文”先导,以情境化的口语表达与交流为主要形式,带动拼音、识字、阅读,并与之互相勾连,互相渗透,协调发展,共同提高。“习作先导式”教学,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为教学起点,以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发展为价值取向,因而它可以与音、体、美等课程有机融合。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开展融各学科教学于一体的习作活动课,让学生口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主要通过对爸爸让汤姆放鲈鱼这件事的描述,告诉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还要能够以此为平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教学这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及思考。  【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先自由阅读第2自然段,自己读熟练再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非常好。比
专家的话  整理收纳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能够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体现。除此之外,自主穿衣、洗漱、吃饭和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并保护自己不受傷害等,这些都是幼儿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责任感和自主意识,还有利于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家庭是幼儿学习生活自理的重要场所,家长应摒弃溺爱包办的旧习,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时,
标点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标点符号很容易被忽视,使阅读课堂缺少了应有的味道。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阅读文本中标点符号的特点,合理利用,因需施教。  一、以标点为趣点,激发学习热情  标点作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有着表示停顿及表达情意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文言文两则·学弈》教学片段为例。  大屏幕显示:  弈
下课铃声响起,不少教师是上到哪就断到哪,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也使得教师在下一节课中需要花大力气进行巩固,得不偿失。断课的艺术,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之一。以下是笔者践行的课堂教学中的断课策略。  一、借助悬念断课,激发探索欲望  单田芳老师在讲评书结束时,总会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设置悬念,激发听众持续听书的欲望。而小学生生性活泼,对感兴趣的事物最为好奇。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他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来说,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很多课堂中小组合作仅仅流于形式,学生被动参与,课堂只剩下“热闹”,没有实质效果。笔者拟在本文指出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策略进行探究。  问题一、学生被动参与,缺乏竞争意识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发言积极、思维活跃的学生往往成了小组合作的“主角”,而其他小组成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古诗词就是其中绚烂夺目的代表。怎样才能让学生们爱上这些文字凝练、意境深远的古诗,积极地投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呢?笔者尝试着将情境教学应用到了古诗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由题目入手进行情境创设  古诗的题目有短小、凝练的特点,能够起到提示古诗大意的作用。在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着重记住古诗的题目,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掌握古诗的大致内容,便于他们
【关键词】课堂教学;活力课堂;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0-0015-03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依托,缺少对课堂变革观照的教育变革只会成为空中楼阁。普通教育如此,职业教育更是如此。未来社会要求职业教育提供大批充满活力的技能人才,而充满活力的技能人才需要充满活力的教育来培养,教育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课堂更应具备活力。虽然
西瓜猫浑身长着深绿色的毛,深绿色的毛上是一条条黑色花纹,就像西瓜一样。  西瓜猫爱吃西瓜,却不会种西瓜。  西瓜成熟的时候,西瓜猫就躲在小猪种的西瓜地里,团成一团,远看和西瓜一模一样。西瓜猫吃西瓜,连西瓜皮、西瓜籽都一起吃下去了,糊涂的小猪少了西瓜也不知道。  一天,小猪装了一车西瓜准备进城。西瓜猫很高兴:“我躲在汽车里,跟着西瓜进城,就能去城里玩玩了。”  小猪开着汽车来到食品加工厂,工人把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