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入,中学教学已步入运用多手段教学之路。就语文学科而言,因其重要的基础性、普遍性,运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终身性等特点,其课堂教学就更倍受世人关注。如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建构创新、有效率的教学方法,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重大任务。
然而,据调查,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些课教师不太善于引导学生学习,讲得多,学生学习空间欠缺,学得被动,思维状态欠佳,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等。我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新课标改革意识不够,教法单一陈旧;第二,引导启发学生学习不够,尤其在预习上没有抓到位,课堂上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教轻学,教与学严重脱节;第三,缺乏新课改观念,不注重课内外结合,不注意迁移和拓展,学生知识面较窄,阅读和作文能力培养受到限制。为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普遍共识,正如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当摒弃旧的教学模式,积极创新,更好地向45分钟要效率,这就要求我们要仔细钻研教材,认真备好课。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自己对课文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的思路都不太清楚,那是很难将课上好的。
钻研教材,指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在钻研教材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解。理解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才能为上好课打下较好的基础。
精心备好课,设计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众所周知,当代中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他们对社会热点,国际时事方面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关注。如果教师每节课都因循守旧,单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按传统的教法就课文分析课文,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听讲的热情,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应抓准教材的切入点,切入时代的脉搏,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才能更好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与学的协调统一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更注重教法,而忽略学法。许多课堂上学生是在被动中学习,对知识一知半解,老师说什么就什么;回答问题时按参考答案念;有的则搞小动作、看课外书或干脆睡觉。事实证明,教师若只注重自己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是难以提高课堂效率的。在教学中,要做到教与学协调统一,把学生的学挂在心头,要考虑“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下面浅谈我的两点做法:
1、重视课前预习。我们知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时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就会一知半解,心中既无目标也无方向,处于盲目状态。而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由于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更别谈如何配合老师的“教”。
预习完全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一切都由自己安排:自己查阅字典,词典,上网查相关资料,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若学生能够长期坚持,课堂上的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课堂效率也会相应提高,就不会出现老师你教你的,学生我学我的情况。
例如,教《行路难》一诗时,我在所教的两个班级做了一个试验。在甲班,我狠抓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反复朗读,注意语气,语调,再跟录音机朗读,揣摩诗中的感情,体会诗人的心情。这样,在上课时,我稍加点拔,学生便能准确把握诗句的语气、语调,从而深入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感情。而在乙班,在课前有意不让学生预习,结果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体会诗人的处境及感情,效果远远不如甲班。
由此可见,对预习应予以重视,并采用有效措施,认真抓好,才能更好提高课堂效率。
2、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王松泉教授曾在《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的“教法”与“学法”中强调:“教法重要,学法更重要。”若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那课堂效率会明显提高。那么,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呢?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要紧的是学生的情感要起来。比如在上《我的母亲》时,总结文章时,我告诉大家:“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学生讨论后我点评: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感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接着我又问学生:“这里,母亲的爱都是通过一些语句来展现的。议论一下,我们学过的或看过的作品中,有没有类似的?”
学生回忆了朱自清《背影》中的那段父亲买橘子的情景,并且说和作者一样永远铭记在心的是父亲那催人泪下的背影,是父亲的爱。接着学生又吟诵了孟郊的《游子吟》。见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我又趁热打铁,我问学生,你们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请谈谈。马上,出现了我没有料到的场面:一是发言踊跃;二是质量较高;三是感情真挚。这时,我会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让他们变学为教。这样,不仅教与学能协调统一,课堂效率也较好。
三、课内外相结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众所周知,知识在于积累,能力来源于实践,创作总是源于生活而超脱生活。语文教学要增强时代气息,贴近社会生活,适应时代精神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优秀語文文化资源,要充分考虑人文学科和特点,增加文化内蕴,改变过分强调语文学知识教学与训练的倾向,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的基本内含应是本民族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凝聚着民族和人类健康美好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判断。无庸置疑,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深厚浓郁的人文性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如果把学习仅封闭在课堂讲解与机械训练中,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取的,也会影响课堂效率。
我们常说:“文章于细微处见精神。”生活中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像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像离别时慈母的“手中线”、“眼中泪”、“心中情”等等,这些真情的自然流露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应教导学生去留意、去发现,在家多看看父母辛勤劳作的身影;在学校多听听同学们关爱的话语;在上学的路上用心去享受蓝天白云带来的欢乐;在电视机前多看看别人的灾难和疾苦,相信学生们是会为之动容的,他们心中会有话说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外相结合,注重横向拓展和纵向迁移,把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教学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课堂效率得到保证。
然而,据调查,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些课教师不太善于引导学生学习,讲得多,学生学习空间欠缺,学得被动,思维状态欠佳,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等。我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新课标改革意识不够,教法单一陈旧;第二,引导启发学生学习不够,尤其在预习上没有抓到位,课堂上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教轻学,教与学严重脱节;第三,缺乏新课改观念,不注重课内外结合,不注意迁移和拓展,学生知识面较窄,阅读和作文能力培养受到限制。为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普遍共识,正如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当摒弃旧的教学模式,积极创新,更好地向45分钟要效率,这就要求我们要仔细钻研教材,认真备好课。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自己对课文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的思路都不太清楚,那是很难将课上好的。
钻研教材,指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在钻研教材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解。理解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才能为上好课打下较好的基础。
精心备好课,设计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众所周知,当代中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他们对社会热点,国际时事方面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关注。如果教师每节课都因循守旧,单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按传统的教法就课文分析课文,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听讲的热情,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应抓准教材的切入点,切入时代的脉搏,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才能更好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与学的协调统一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更注重教法,而忽略学法。许多课堂上学生是在被动中学习,对知识一知半解,老师说什么就什么;回答问题时按参考答案念;有的则搞小动作、看课外书或干脆睡觉。事实证明,教师若只注重自己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是难以提高课堂效率的。在教学中,要做到教与学协调统一,把学生的学挂在心头,要考虑“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下面浅谈我的两点做法:
1、重视课前预习。我们知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时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就会一知半解,心中既无目标也无方向,处于盲目状态。而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由于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更别谈如何配合老师的“教”。
预习完全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一切都由自己安排:自己查阅字典,词典,上网查相关资料,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若学生能够长期坚持,课堂上的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课堂效率也会相应提高,就不会出现老师你教你的,学生我学我的情况。
例如,教《行路难》一诗时,我在所教的两个班级做了一个试验。在甲班,我狠抓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反复朗读,注意语气,语调,再跟录音机朗读,揣摩诗中的感情,体会诗人的心情。这样,在上课时,我稍加点拔,学生便能准确把握诗句的语气、语调,从而深入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感情。而在乙班,在课前有意不让学生预习,结果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体会诗人的处境及感情,效果远远不如甲班。
由此可见,对预习应予以重视,并采用有效措施,认真抓好,才能更好提高课堂效率。
2、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王松泉教授曾在《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的“教法”与“学法”中强调:“教法重要,学法更重要。”若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那课堂效率会明显提高。那么,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呢?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要紧的是学生的情感要起来。比如在上《我的母亲》时,总结文章时,我告诉大家:“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学生讨论后我点评: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感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接着我又问学生:“这里,母亲的爱都是通过一些语句来展现的。议论一下,我们学过的或看过的作品中,有没有类似的?”
学生回忆了朱自清《背影》中的那段父亲买橘子的情景,并且说和作者一样永远铭记在心的是父亲那催人泪下的背影,是父亲的爱。接着学生又吟诵了孟郊的《游子吟》。见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我又趁热打铁,我问学生,你们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请谈谈。马上,出现了我没有料到的场面:一是发言踊跃;二是质量较高;三是感情真挚。这时,我会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让他们变学为教。这样,不仅教与学能协调统一,课堂效率也较好。
三、课内外相结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众所周知,知识在于积累,能力来源于实践,创作总是源于生活而超脱生活。语文教学要增强时代气息,贴近社会生活,适应时代精神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优秀語文文化资源,要充分考虑人文学科和特点,增加文化内蕴,改变过分强调语文学知识教学与训练的倾向,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的基本内含应是本民族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凝聚着民族和人类健康美好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判断。无庸置疑,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深厚浓郁的人文性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如果把学习仅封闭在课堂讲解与机械训练中,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取的,也会影响课堂效率。
我们常说:“文章于细微处见精神。”生活中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像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像离别时慈母的“手中线”、“眼中泪”、“心中情”等等,这些真情的自然流露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应教导学生去留意、去发现,在家多看看父母辛勤劳作的身影;在学校多听听同学们关爱的话语;在上学的路上用心去享受蓝天白云带来的欢乐;在电视机前多看看别人的灾难和疾苦,相信学生们是会为之动容的,他们心中会有话说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外相结合,注重横向拓展和纵向迁移,把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教学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课堂效率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