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新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深入推进的迫切需要,是学校重建教学秩序、教师重塑自我、师生重构课堂的需要。本文从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校本教研让教师的才情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升华;专业学习、广泛阅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精神气质四部分介绍了东联现代中学的课改经验。
关键词:校本课程 课堂改革 校本教研 教师发展
加强新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深入推进:的迫切需要,是学校重建教学秩序、教师重一塑自我、师生重构课堂的需要。我校从2004年建校开始就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学校全体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始终坚持以现代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行列中。
我们认为,新课改的实施绝不能等同于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新课改的本质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全面落实新课改方案,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下面汇报一下我校在教改实验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校本课程既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一个学校发展特色教育的重要体现。建校伊始,我们便开始了校本课程,拓展了中国基础教育育人的新路,校本课程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同时,参与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主能够根据兴趣特点和需要去辨别和使用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个性的张扬、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宽厚而扎实的基础。
我们学校以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为特征的校本课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根据实际,开发了人文、艺术、修养、科学、技能、信息和竞赛等七大类近三十门选项校本课程。我校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分为必修类和选修类。必修类课分大小课。每天两节小课。现在开设的是经典诵读课和写字课,每周每班安排1大课时的必修校本课《国学基础》,每天安排三到四门选修课,目前开设的有摄影、武术、舞蹈、形体、国学、乒乓球、书法、奥赛、声乐、器乐体操、国画、油画、科技创新等二十多门选修课。还成立了“非凡画室”“校园广播电视台”“学生记者团”“精武社”“国学社”等近二十个学生社团,我们还特别组织了社会实践、社会大讲堂、学生论坛、团队拓展等旨动性课程,让学生能够直面社会问题,直接参与社会建设,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学期,我们根据校本课程开设的情况,又提出3个“百分百”和3个“50”的目标,下一步即将实施。即百分之百的学生至步参加一门选修课;百分之百的学生参与一个社团的活动;百分之百的学科教研组至少开设一门本学科的拓展性课程。初中3年,每个学生观看50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阅读50本课外书籍;聆听由专家、教师阳学生主讲具有专业水准的讲座或组织的主题活动50场次。
二、课堂改革: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理念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由认知向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转变与扩展,而不是把对知识的认知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在认知的切身体验中去学习新知识。
但怎样才能把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学校通过讨论、论证决定创立适应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先是到一些名校去学习;学习后,领导和教师都进行了反思、讨论,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识——“先学后教,面向全体”。
我们的想法是一定要坚持“以学定教”。建立“生本课堂”。所谓“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为了学生、基于学生、通过学生来发展学生的课堂。构建生本课堂,需要通过一系列教学行动策略,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并且上升或提炼为教学规范,成为普遍的教学常态。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创立了具有东联初级中学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要合理呈现“自主探究一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精讲点拨——巩固训练”五个学习过程,同时这也是我们这个模式的五大模块。我们的模式强调的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方法意识,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求问题的思维方式”。突出学生学习过程和方式。注重建旬知识的意义。减少教师讲授。在课前,教币根据当堂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设计学索,上课时学生在学案和教师的引导下。独芷、紧张、高效地完成自学任务;然后学生在组内交流自读、自学、自研、自悟的成果,句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或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师生互动交流。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参与欲望、竞争意识。最后是课堂反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当堂达标训练题,检查当堂学生目标完成情况。
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经过三年来的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我校的这套教学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三、校本教研:让教师的才情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升华
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不管对教师个体还是对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我校在宏观上确立了四大课题,《运用(弟子规)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教学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学校文化管理》等,这四项大课题都被申请列入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目前老师们围绕这四大课题进行一系列的子课题研究。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在课题统领下进行。
。
如何给教师创造更多研究的时间、引导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学校管理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学校提出了“教学研究:从找到自己的毛病人手”的观点,注重从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小现象、小策略”的小专题人手进行研究。首先,要求每位领导做课题研究的引领者,必须承担一项课题,带好一个课题组。其次,每位骨干教师必须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并有专门的阶段总结,成果汇报。第三,学校提倡每位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与本人实际,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要求全体教师每学年进行一个小课题的研究,并将它列入教师校本培训和教研中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要求教师的‘:小专题研究”要做好三结合:将专题研究与学生现阶段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与自己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结合,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我们看来,促进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小专题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近两年通过“小专题”的研究,教师们完成了四百多篇教育科研 论文,我校出版了《用实践为新课改求解》等三本教师论文集,有一百三十多篇论文在区级以上期刊发表或获奖。
课题实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几年的研究和锤炼,一批科研型的骨干教师正在涌现,初步实现了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的目的。“轻负担、高质量”一直是我们学校的追求,在课题研究中,“負担降下来,学生活动起来,质量提上去”正在变为现实。
四、教师发展:专业学习和广泛阅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精神气质
如果教师不重视发展自己的思想,没有扎实广博的知识来理解和诠释教育历程中包括心理、社会、哲学、历史、文化等的许多相关因素,这将非常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此我校特别成立了东联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目的是立足本校,发挥本校名师资源,实施个性化的教师培训,构建校本教研新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全面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情况,我们还定期编写教师校本培训教材,为教师们提供学习和研修材料,目前已印了近三十期。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主要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与自学研讨、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定期系统的“合作学习、合作发展”,着力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师德修养、钻研能力,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和素质提高。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我们还制作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韵网络版,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
,
为了尽快提升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学校同时成立了教师读书俱乐部,大力推行教师读书计划,组织了师德、人文、亲情、感恩等一系列教师读书活动。
为切实推进和完善我校“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在课改实验过程中,我校实行了“一周一科一课”活动,我们称为研课,与过去的集体备课相结合,形成了每周两次教研活动,即一备一研,这不仅加强了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研课活动。也有效地推进了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
“一周一科一课”活动实行近一年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不断的展示研讨和自我审视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及时的修正和完善。这不仅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营造了学校求真务实的教科研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我校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立足本校,自我造血,打造名师”是教师管理和培训的正确道路。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应该是课堂,我校的教师在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中,以校本研修为另一种课堂,激发和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催生了一批“校内名师”。首先,学期初岗前培训,让他们领会新模式的基本理论与操作要领。其次,学期中大力推进,通过“达标课”“过关课”“示范课”“观摩课”系列竞赛活动,以赛代训,要求教师严格按新模式上课,并按新指标体系评课,学校还坚持实施“青蓝工程”,导师带教、合作教学。再次,实践中反思的提高,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芳法,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修改、完善、提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与新课程、新课堂一起成长。
学校充分认识教科研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实施了“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战略。用科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用微型课题带动入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使学校的学习和教研气氛日趋浓厚,也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促进教师的观念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完善,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在几年的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困惑,未来的教学之路还很长,我们会不断地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在课改进程中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实现课程改革的新突破。
关键词:校本课程 课堂改革 校本教研 教师发展
加强新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深入推进:的迫切需要,是学校重建教学秩序、教师重一塑自我、师生重构课堂的需要。我校从2004年建校开始就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学校全体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始终坚持以现代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行列中。
我们认为,新课改的实施绝不能等同于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新课改的本质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全面落实新课改方案,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下面汇报一下我校在教改实验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校本课程既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一个学校发展特色教育的重要体现。建校伊始,我们便开始了校本课程,拓展了中国基础教育育人的新路,校本课程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同时,参与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主能够根据兴趣特点和需要去辨别和使用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个性的张扬、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宽厚而扎实的基础。
我们学校以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为特征的校本课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根据实际,开发了人文、艺术、修养、科学、技能、信息和竞赛等七大类近三十门选项校本课程。我校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分为必修类和选修类。必修类课分大小课。每天两节小课。现在开设的是经典诵读课和写字课,每周每班安排1大课时的必修校本课《国学基础》,每天安排三到四门选修课,目前开设的有摄影、武术、舞蹈、形体、国学、乒乓球、书法、奥赛、声乐、器乐体操、国画、油画、科技创新等二十多门选修课。还成立了“非凡画室”“校园广播电视台”“学生记者团”“精武社”“国学社”等近二十个学生社团,我们还特别组织了社会实践、社会大讲堂、学生论坛、团队拓展等旨动性课程,让学生能够直面社会问题,直接参与社会建设,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学期,我们根据校本课程开设的情况,又提出3个“百分百”和3个“50”的目标,下一步即将实施。即百分之百的学生至步参加一门选修课;百分之百的学生参与一个社团的活动;百分之百的学科教研组至少开设一门本学科的拓展性课程。初中3年,每个学生观看50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阅读50本课外书籍;聆听由专家、教师阳学生主讲具有专业水准的讲座或组织的主题活动50场次。
二、课堂改革: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理念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由认知向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转变与扩展,而不是把对知识的认知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在认知的切身体验中去学习新知识。
但怎样才能把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学校通过讨论、论证决定创立适应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先是到一些名校去学习;学习后,领导和教师都进行了反思、讨论,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识——“先学后教,面向全体”。
我们的想法是一定要坚持“以学定教”。建立“生本课堂”。所谓“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为了学生、基于学生、通过学生来发展学生的课堂。构建生本课堂,需要通过一系列教学行动策略,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并且上升或提炼为教学规范,成为普遍的教学常态。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创立了具有东联初级中学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要合理呈现“自主探究一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精讲点拨——巩固训练”五个学习过程,同时这也是我们这个模式的五大模块。我们的模式强调的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方法意识,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求问题的思维方式”。突出学生学习过程和方式。注重建旬知识的意义。减少教师讲授。在课前,教币根据当堂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设计学索,上课时学生在学案和教师的引导下。独芷、紧张、高效地完成自学任务;然后学生在组内交流自读、自学、自研、自悟的成果,句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或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师生互动交流。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参与欲望、竞争意识。最后是课堂反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当堂达标训练题,检查当堂学生目标完成情况。
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经过三年来的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我校的这套教学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三、校本教研:让教师的才情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升华
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不管对教师个体还是对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我校在宏观上确立了四大课题,《运用(弟子规)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教学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学校文化管理》等,这四项大课题都被申请列入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目前老师们围绕这四大课题进行一系列的子课题研究。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在课题统领下进行。
。
如何给教师创造更多研究的时间、引导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学校管理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学校提出了“教学研究:从找到自己的毛病人手”的观点,注重从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小现象、小策略”的小专题人手进行研究。首先,要求每位领导做课题研究的引领者,必须承担一项课题,带好一个课题组。其次,每位骨干教师必须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并有专门的阶段总结,成果汇报。第三,学校提倡每位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与本人实际,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要求全体教师每学年进行一个小课题的研究,并将它列入教师校本培训和教研中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要求教师的‘:小专题研究”要做好三结合:将专题研究与学生现阶段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与自己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结合,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我们看来,促进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小专题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近两年通过“小专题”的研究,教师们完成了四百多篇教育科研 论文,我校出版了《用实践为新课改求解》等三本教师论文集,有一百三十多篇论文在区级以上期刊发表或获奖。
课题实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几年的研究和锤炼,一批科研型的骨干教师正在涌现,初步实现了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的目的。“轻负担、高质量”一直是我们学校的追求,在课题研究中,“負担降下来,学生活动起来,质量提上去”正在变为现实。
四、教师发展:专业学习和广泛阅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精神气质
如果教师不重视发展自己的思想,没有扎实广博的知识来理解和诠释教育历程中包括心理、社会、哲学、历史、文化等的许多相关因素,这将非常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此我校特别成立了东联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目的是立足本校,发挥本校名师资源,实施个性化的教师培训,构建校本教研新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全面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情况,我们还定期编写教师校本培训教材,为教师们提供学习和研修材料,目前已印了近三十期。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主要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与自学研讨、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定期系统的“合作学习、合作发展”,着力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师德修养、钻研能力,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和素质提高。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我们还制作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韵网络版,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
,
为了尽快提升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学校同时成立了教师读书俱乐部,大力推行教师读书计划,组织了师德、人文、亲情、感恩等一系列教师读书活动。
为切实推进和完善我校“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在课改实验过程中,我校实行了“一周一科一课”活动,我们称为研课,与过去的集体备课相结合,形成了每周两次教研活动,即一备一研,这不仅加强了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研课活动。也有效地推进了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
“一周一科一课”活动实行近一年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不断的展示研讨和自我审视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及时的修正和完善。这不仅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营造了学校求真务实的教科研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我校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立足本校,自我造血,打造名师”是教师管理和培训的正确道路。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应该是课堂,我校的教师在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中,以校本研修为另一种课堂,激发和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催生了一批“校内名师”。首先,学期初岗前培训,让他们领会新模式的基本理论与操作要领。其次,学期中大力推进,通过“达标课”“过关课”“示范课”“观摩课”系列竞赛活动,以赛代训,要求教师严格按新模式上课,并按新指标体系评课,学校还坚持实施“青蓝工程”,导师带教、合作教学。再次,实践中反思的提高,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芳法,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修改、完善、提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与新课程、新课堂一起成长。
学校充分认识教科研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实施了“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战略。用科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用微型课题带动入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使学校的学习和教研气氛日趋浓厚,也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促进教师的观念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完善,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在几年的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困惑,未来的教学之路还很长,我们会不断地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在课改进程中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实现课程改革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