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迎接新的产业转移是我国目前很多部门、地区和企业正在抓紧实施的战略。文章从持久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两个维度,基于ITO、BPO、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四个方面构建了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模型,分析了模型不同区间的产业附加值和持久竞争能力,提出了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服务外包;竞争力;产业附加值;模型
伴随着以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兴起和商务部“千百十”工程的推出,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迎接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成为我国目前很多部门、地区和企业正在抓紧实施的战略。在实施服务外包战略中,了解和把握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和服务外包产业附加值增长的规律,对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产业附加值,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模型的构建
1 竞争力理论。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伯格·沃纳菲尔特(B.Wemerfelt)的经典性论文《企业资源基础论》(1984)利用资源基础的观点分析竞争优势的建立与持续问题,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异质性资源。巴尼(Bamey,1991)提出,企业的资源如果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是:(1)有价值的;(2)稀缺的;(3)不能完全模仿的;(4)难以替代的。
然而,基于资源的观点并不能解释企业在复杂快变环境下的企业竞争力。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G.Hamel,C.K.Prahalad,1990)提出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他们把核心能力定义为“是组织中共享的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分散的生产的技巧及如何综合多样化技术的知识。Teece,Pisano和Shuen(1997)在《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中,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动态能力理论认为“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胜任的能力;“能力”是指整合、重构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的对企业竞争力具有关键的作用。他们认为,如果像“资源观”那样认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是利润的源泉,那么诸如技能的获取、知识和诀窍的管理以及学习就随之而成为根本性的提高竞争力的问题。由于以组织惯例、技能和互补资产为基础的能力包含大量企业特定的隐性知识,所以特定企业的动态能力是难以被复制和被模仿的,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源泉和保障。
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企业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嵌入企业流程的信息技术应用是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供服务外包的企业而言,服务商提供的服务项目嵌入发包方组织流程越深,则服务商对发包方越重要,依托发包方的动态能力拥有的竞争力越强,越持久。由此,在服务外包中嵌入发包方组织流程的程度可以反映服务商的持久竞争能力,由此可以形成模型持久竞争能力的纵向维度。如图1所示。
2 服务外包。外包(Outsourcing)是企业通过合同关系将自己的一部分业务委托给外部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服务外包是指服务外包提供商向客户提供特定服务业务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客户减少或消除在该业务方面的费用和管理成本,从而使客户将全部精力集中于核心能力的一种服务提供方式。企业通过外包,利用外部的专业化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应变能力的目的。
目前外包已逐渐由在岸、近岸发展到离岸。由制造业发展到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类外包规模逐渐扩大,欧美日本的公司相继把低端信息技术处理活动外包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印度、中国、巴西和墨西哥等,主要从事软件代码编写、软件测试和数据录入、呼叫中心等。
最早的服务外包集中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领域,被称之为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ITO)。该类业务主要包括:与计算机硬件安装有关的咨询服务、软件编码、组件开发、软件实施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等与企业业务流程嵌入不高的业务。后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宽带能力的提升,服务外包逐渐延伸至一系列企业管理事务,于是,企业可以将某个业务流程环节分离出来,交给服务外包公司来做,这就是所谓的业务流程外包,即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按照国家经贸部的分类,“服务外包业务”指服务外包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包括:业务改造外包、业务流程和业务流程服务外包、应用管理和应用服务等商业应用程序外包、基础技术外包(IT、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研发、基础技术平台整合和管理整合)等。
在这里我们将与外包企业业务流程嵌入不深的服务外包业务归为ITO,将嵌入外包企业业务流程的外包服务归入BPO之中。由此形成了模型ITO、BPO纵向维度,如图1所示。
3 价值链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被用于研究全球不同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分工。一般全球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同一产品价值链上具有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不同环节,价值链不同环节要素密集程度不同也决定不同环节产业附加值不同。全球价值链理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制定其全球战略的重要依据,跨国公司依据自身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构筑符合自身利益的业务体系,将销售、设计、研发等环节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将劳动密集型、低增值的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在这种国际分工体系中,产品与服务有它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实体产品的生产制造、软件产品的代码编写、调试等)和知识密集环节(实体产品的研发、软件产品的系统分析、设计等)。每一个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在服务外包中,外包商基于自身战略和成本考虑,将自己的一部分业务外包给服务外包提供商,在这些外包业务中,有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业务,由此形成模型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的横向维度。
4 产业升级理论。根据分工选择理论,知识含量高的工序、附加值高的部件一般由发达国家来完成,发展中国家承担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初级零部件生产,或者是主要部件依靠进口、承担最后加工装配的工序。在这种多层次的产业分工格局中,分工不仅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还表现为同一产业、同一产品价值链上不同环节之间的水平分工。 在业务外包中,劳动密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位于价值链的低端,是发达国家进行转移的对象。通过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可以降低成本,获取战略优势:而发展中国家通过接受产品加工和服务的转移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
在整个国际分工架构和产业链中,高附加值、高知识、高技术的产品和服务拥有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低知识、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与服务附加值较低。由此横向维度可以通过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反映产业附加值。
通过上述相关理论分析,我们构建了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模型(图1)。
二、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1 模式Ⅰ。由模式Ⅰ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利用国际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战略能力的外包活动中,首先将劳动密集型的支持性业务进行外包,劳动密集、知识、技术含量低使ITO便于在发展中国家引入,印度、中国等国初期所承接的服务外包主要在这个层面进行。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低端产品生产和服务业产业转移。在这种转移中,发包方以成本降低为主要目标。这种转移对承接外包的生产商和服务商来讲,附加值较低,持久竞争能力较弱,对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不高,很容易被新的低成本的地区和企业所替代。在IT产业,印度与中国早期的服务外包是以现场服务、代码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以及数据录入、呼叫中心等低端业务为主,具有易替代、劳动密集的特征,产业附加值较低等特点。
2 模式Ⅱ。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离岸外包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欧美日等国家的企业逐渐开始将IT使能(rr Enabled Service)的业务流程(IT-ES-BPO)外包到拥有较强信息技术能力,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际和地区,形成了新的服务外包浪潮(BPO)。在这个阶段,外包业务开始嵌入发包方业务流程。这些业务早期虽然依然表现为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为特征,但发包方已经不再仅从降低成为为主要考虑,而是具有了一定的战略考虑。在业务流程外包中,服务商与发包方的业务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因此,对服务商而言。可以随发包方业务的成长而不断增长,具有较强的持久竞争能力。而且,随着国际服务外包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外包业务逐渐从外围业务向核心业务转移。目前印度一些发展比较快的IT服务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已经进入了这个阶段,如萨蒂扬、Irffosvs、塔塔咨询(TCS)、Wipro等。
3 模式Ⅲ。在IT外包的发展过程中,印度等国逐渐提升ITO的知识含量,从专业代工编程、测试服务逐渐发展到参与客户整个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编码过程,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不断加大,产业附加值也不断提升。在这个阶段,发包方将知识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转移到服务提供方,但这种转移的产品和服务只是发包方产品和服务的组成部分,不具备自有知识产权和独立的市场开拓能力,虽然附加值有所提高。但依托此服务模式对服务方而言持久竞争能力依然较弱。
4 模式Ⅳ。在IT产业中,具有持久竞争能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主要表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与外包企业核心业务嵌入较深的高端服务和知识密集的系统集成、专业咨询等业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业务具有知识密集、持久竞争能力强、高附加值的特征,位于价值链的高端。通过承接知识密集、具有持久竞争能力的专业咨询服务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服务企业可以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和较高的产业附加值。目前,印度的大型IT服务企业已开始在这个领域取得明显进展。印度软件企业参与到国际分工网络中。通过国际化和专业化促使企业学习到了世界上最好的软件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使印度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向价值链上游冲击,逐渐成为有强大竞争力的服务外包提供国。
三、研究启示
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模型反映了服务外包发展中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的基本规律,分析了服务外包业务ITO、BPO的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特点,探讨了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在产业附加值中的作用。模型对发展我国服务外包并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我国服务外包由于起步时间不长,目前大多依然以低端业务为主。但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具有明显的承接制造业外包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特别是承接BPO业务的优势;而且在中国IT产业的发展中,由于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在发展服务外包中应该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服务外包发展策略。
1 国际国内市场并重,广开渠道拓展服务外包。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新生的服务外包企业而言,目前产业布局和竞争能力仍处于图1的第1象限,在技术能力、服务质量标准、对发包方业务流程嵌入程度等方面与高附加值、价值链高端的服务产业要求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对于大部分致力于发展服务外包的地区和企业而言。顺利起步是持续成长的基础。应该根据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和企业实力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在世界服务外包不断发展的大潮下。欧美日IT外包商已经将中国作为服务外包的重要选择地之一。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中,服务外包发包商在评估和选择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外包服务成本与外包服务能力两个因素。目前我国努力承接服务外包的地区大多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丰富的软件人才和很强的人力成本优势:在政策支持力度上,我国也在不断加大;更重要的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我国国内市场的软件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长,我国国内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软件和服务外包消费市场。我国企业可以依托政策、成本和市场优势吸引国际服务外包,并大力发展国内企业的服务外包市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起步时期应发挥劳动力成本低、产业环境不断改善的优势,抓住国际资本不断往中国转移的机遇,广开渠道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积极开拓国内服务外包,做大服务外包市场。
2 依托加工和生产技术能力优势,吸引高水平的业务流程外包。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带来大量后台办公业务,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中越来越多的嵌入式软件为中国软件与服务业带来发展机遇。制造业的后台办公业务需要服务商提供与生产制造流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外包服务:而嵌入式软件的开发也为我国软件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带来了机会。外包国际运营商在选择后台办公业务和嵌入式软件开发的服务商时,非常看重服务接包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必然要选择具备相应制造业基础和服务能力的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加工制造企业已经嵌入全球产业化的链条,发挥承接制造业外包的优势。变制造优势为服务优势,吸引和承接高水平的业务流程外包是我国企业的合理选择,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路径。从服务外包而言,在广开服务外包渠道拓展服务外包的基础上,逐渐承接业务流程外包,可以实现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3 依托国内市场和已有优势,不断向高端服务业转移。在服务外包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可以“借助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创新服务外包的承接:借助我国成功承接制造业外包转移的成果,创新承接服务业外包,借助我国承接服务业转移的成果,创新服务外包的承接”。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开拓,将国内知名软件产品变为国际软件产品,从国内高端软件项目开发拓展到国际高端项目开发,从国内高端咨询服务拓展到国际高端咨询服务。
我国软件企业和IT外包服务企业有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持,目前虽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还不多,但巨大的国内市场培育了一些具有相当实力的国内知名企业,具有全面的项目管理能力、稳定的国内用户群和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些成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优势。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提升服务外包业务的产业附加值。从知识密集型的软件服务向高端的系统集成和有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转移,从业务流程外包向高端系统集成、咨询服务发展,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移。
关键词:服务外包;竞争力;产业附加值;模型
伴随着以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兴起和商务部“千百十”工程的推出,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迎接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成为我国目前很多部门、地区和企业正在抓紧实施的战略。在实施服务外包战略中,了解和把握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和服务外包产业附加值增长的规律,对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产业附加值,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模型的构建
1 竞争力理论。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伯格·沃纳菲尔特(B.Wemerfelt)的经典性论文《企业资源基础论》(1984)利用资源基础的观点分析竞争优势的建立与持续问题,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异质性资源。巴尼(Bamey,1991)提出,企业的资源如果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是:(1)有价值的;(2)稀缺的;(3)不能完全模仿的;(4)难以替代的。
然而,基于资源的观点并不能解释企业在复杂快变环境下的企业竞争力。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G.Hamel,C.K.Prahalad,1990)提出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他们把核心能力定义为“是组织中共享的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分散的生产的技巧及如何综合多样化技术的知识。Teece,Pisano和Shuen(1997)在《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中,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动态能力理论认为“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胜任的能力;“能力”是指整合、重构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的对企业竞争力具有关键的作用。他们认为,如果像“资源观”那样认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是利润的源泉,那么诸如技能的获取、知识和诀窍的管理以及学习就随之而成为根本性的提高竞争力的问题。由于以组织惯例、技能和互补资产为基础的能力包含大量企业特定的隐性知识,所以特定企业的动态能力是难以被复制和被模仿的,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源泉和保障。
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企业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嵌入企业流程的信息技术应用是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供服务外包的企业而言,服务商提供的服务项目嵌入发包方组织流程越深,则服务商对发包方越重要,依托发包方的动态能力拥有的竞争力越强,越持久。由此,在服务外包中嵌入发包方组织流程的程度可以反映服务商的持久竞争能力,由此可以形成模型持久竞争能力的纵向维度。如图1所示。
2 服务外包。外包(Outsourcing)是企业通过合同关系将自己的一部分业务委托给外部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服务外包是指服务外包提供商向客户提供特定服务业务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客户减少或消除在该业务方面的费用和管理成本,从而使客户将全部精力集中于核心能力的一种服务提供方式。企业通过外包,利用外部的专业化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应变能力的目的。
目前外包已逐渐由在岸、近岸发展到离岸。由制造业发展到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类外包规模逐渐扩大,欧美日本的公司相继把低端信息技术处理活动外包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印度、中国、巴西和墨西哥等,主要从事软件代码编写、软件测试和数据录入、呼叫中心等。
最早的服务外包集中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领域,被称之为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ITO)。该类业务主要包括:与计算机硬件安装有关的咨询服务、软件编码、组件开发、软件实施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等与企业业务流程嵌入不高的业务。后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宽带能力的提升,服务外包逐渐延伸至一系列企业管理事务,于是,企业可以将某个业务流程环节分离出来,交给服务外包公司来做,这就是所谓的业务流程外包,即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按照国家经贸部的分类,“服务外包业务”指服务外包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包括:业务改造外包、业务流程和业务流程服务外包、应用管理和应用服务等商业应用程序外包、基础技术外包(IT、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研发、基础技术平台整合和管理整合)等。
在这里我们将与外包企业业务流程嵌入不深的服务外包业务归为ITO,将嵌入外包企业业务流程的外包服务归入BPO之中。由此形成了模型ITO、BPO纵向维度,如图1所示。
3 价值链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被用于研究全球不同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分工。一般全球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同一产品价值链上具有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不同环节,价值链不同环节要素密集程度不同也决定不同环节产业附加值不同。全球价值链理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制定其全球战略的重要依据,跨国公司依据自身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构筑符合自身利益的业务体系,将销售、设计、研发等环节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将劳动密集型、低增值的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在这种国际分工体系中,产品与服务有它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实体产品的生产制造、软件产品的代码编写、调试等)和知识密集环节(实体产品的研发、软件产品的系统分析、设计等)。每一个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在服务外包中,外包商基于自身战略和成本考虑,将自己的一部分业务外包给服务外包提供商,在这些外包业务中,有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业务,由此形成模型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的横向维度。
4 产业升级理论。根据分工选择理论,知识含量高的工序、附加值高的部件一般由发达国家来完成,发展中国家承担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初级零部件生产,或者是主要部件依靠进口、承担最后加工装配的工序。在这种多层次的产业分工格局中,分工不仅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还表现为同一产业、同一产品价值链上不同环节之间的水平分工。 在业务外包中,劳动密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位于价值链的低端,是发达国家进行转移的对象。通过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可以降低成本,获取战略优势:而发展中国家通过接受产品加工和服务的转移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
在整个国际分工架构和产业链中,高附加值、高知识、高技术的产品和服务拥有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低知识、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与服务附加值较低。由此横向维度可以通过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反映产业附加值。
通过上述相关理论分析,我们构建了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模型(图1)。
二、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1 模式Ⅰ。由模式Ⅰ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利用国际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战略能力的外包活动中,首先将劳动密集型的支持性业务进行外包,劳动密集、知识、技术含量低使ITO便于在发展中国家引入,印度、中国等国初期所承接的服务外包主要在这个层面进行。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低端产品生产和服务业产业转移。在这种转移中,发包方以成本降低为主要目标。这种转移对承接外包的生产商和服务商来讲,附加值较低,持久竞争能力较弱,对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不高,很容易被新的低成本的地区和企业所替代。在IT产业,印度与中国早期的服务外包是以现场服务、代码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以及数据录入、呼叫中心等低端业务为主,具有易替代、劳动密集的特征,产业附加值较低等特点。
2 模式Ⅱ。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离岸外包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欧美日等国家的企业逐渐开始将IT使能(rr Enabled Service)的业务流程(IT-ES-BPO)外包到拥有较强信息技术能力,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际和地区,形成了新的服务外包浪潮(BPO)。在这个阶段,外包业务开始嵌入发包方业务流程。这些业务早期虽然依然表现为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为特征,但发包方已经不再仅从降低成为为主要考虑,而是具有了一定的战略考虑。在业务流程外包中,服务商与发包方的业务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因此,对服务商而言。可以随发包方业务的成长而不断增长,具有较强的持久竞争能力。而且,随着国际服务外包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外包业务逐渐从外围业务向核心业务转移。目前印度一些发展比较快的IT服务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已经进入了这个阶段,如萨蒂扬、Irffosvs、塔塔咨询(TCS)、Wipro等。
3 模式Ⅲ。在IT外包的发展过程中,印度等国逐渐提升ITO的知识含量,从专业代工编程、测试服务逐渐发展到参与客户整个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编码过程,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不断加大,产业附加值也不断提升。在这个阶段,发包方将知识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转移到服务提供方,但这种转移的产品和服务只是发包方产品和服务的组成部分,不具备自有知识产权和独立的市场开拓能力,虽然附加值有所提高。但依托此服务模式对服务方而言持久竞争能力依然较弱。
4 模式Ⅳ。在IT产业中,具有持久竞争能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主要表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与外包企业核心业务嵌入较深的高端服务和知识密集的系统集成、专业咨询等业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业务具有知识密集、持久竞争能力强、高附加值的特征,位于价值链的高端。通过承接知识密集、具有持久竞争能力的专业咨询服务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服务企业可以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和较高的产业附加值。目前,印度的大型IT服务企业已开始在这个领域取得明显进展。印度软件企业参与到国际分工网络中。通过国际化和专业化促使企业学习到了世界上最好的软件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使印度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向价值链上游冲击,逐渐成为有强大竞争力的服务外包提供国。
三、研究启示
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模型反映了服务外包发展中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的基本规律,分析了服务外包业务ITO、BPO的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特点,探讨了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在产业附加值中的作用。模型对发展我国服务外包并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我国服务外包由于起步时间不长,目前大多依然以低端业务为主。但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具有明显的承接制造业外包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特别是承接BPO业务的优势;而且在中国IT产业的发展中,由于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在发展服务外包中应该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服务外包发展策略。
1 国际国内市场并重,广开渠道拓展服务外包。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新生的服务外包企业而言,目前产业布局和竞争能力仍处于图1的第1象限,在技术能力、服务质量标准、对发包方业务流程嵌入程度等方面与高附加值、价值链高端的服务产业要求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对于大部分致力于发展服务外包的地区和企业而言。顺利起步是持续成长的基础。应该根据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和企业实力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在世界服务外包不断发展的大潮下。欧美日IT外包商已经将中国作为服务外包的重要选择地之一。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中,服务外包发包商在评估和选择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外包服务成本与外包服务能力两个因素。目前我国努力承接服务外包的地区大多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丰富的软件人才和很强的人力成本优势:在政策支持力度上,我国也在不断加大;更重要的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我国国内市场的软件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长,我国国内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软件和服务外包消费市场。我国企业可以依托政策、成本和市场优势吸引国际服务外包,并大力发展国内企业的服务外包市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起步时期应发挥劳动力成本低、产业环境不断改善的优势,抓住国际资本不断往中国转移的机遇,广开渠道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积极开拓国内服务外包,做大服务外包市场。
2 依托加工和生产技术能力优势,吸引高水平的业务流程外包。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带来大量后台办公业务,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中越来越多的嵌入式软件为中国软件与服务业带来发展机遇。制造业的后台办公业务需要服务商提供与生产制造流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外包服务:而嵌入式软件的开发也为我国软件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带来了机会。外包国际运营商在选择后台办公业务和嵌入式软件开发的服务商时,非常看重服务接包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必然要选择具备相应制造业基础和服务能力的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加工制造企业已经嵌入全球产业化的链条,发挥承接制造业外包的优势。变制造优势为服务优势,吸引和承接高水平的业务流程外包是我国企业的合理选择,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路径。从服务外包而言,在广开服务外包渠道拓展服务外包的基础上,逐渐承接业务流程外包,可以实现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3 依托国内市场和已有优势,不断向高端服务业转移。在服务外包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可以“借助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创新服务外包的承接:借助我国成功承接制造业外包转移的成果,创新承接服务业外包,借助我国承接服务业转移的成果,创新服务外包的承接”。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开拓,将国内知名软件产品变为国际软件产品,从国内高端软件项目开发拓展到国际高端项目开发,从国内高端咨询服务拓展到国际高端咨询服务。
我国软件企业和IT外包服务企业有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持,目前虽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还不多,但巨大的国内市场培育了一些具有相当实力的国内知名企业,具有全面的项目管理能力、稳定的国内用户群和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些成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优势。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提升服务外包业务的产业附加值。从知识密集型的软件服务向高端的系统集成和有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转移,从业务流程外包向高端系统集成、咨询服务发展,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