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检验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mingw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产业集聚作为金融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势必会对于金融机构的运行产生影响。文章以银行业为例对金融产业集聚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金融产业集聚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Malmquist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技术效率进步指数(EP)和技术进步指数(TP)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前者并不显著,而后者非常显著。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金融产业集聚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进步的推动来实现的。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集聚效应;商业银行
  
  一、金融产业集聚效应的作用机制
  
  集聚效应(Agglomeratioll Effects)是指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对企业以及整个行业效率的促进作用。许多理论和经验研究证明产业集聚影响生产效率。对应的,金融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则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空间集中所产生的对金融企业本身以及整个金融业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众多金融机构选择集中于某一地区(可以称为金融产业集聚区)开展业务经营,必然是基于其一定的经营原则并且服务于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集聚行为会改变金融企业的组织机构、经营成本、客户关系等,从而对其经营行为产生影响,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其运营效率的提高,并最终带动整个行业效率的提高。
  金融企业的产业集聚势必会影响到其本身的经营绩效及效率,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机制实现的:
  1 市场机制。金融产业集聚的市场机制对金融企业最大的影响是可以降低交易费用。通过产业的地理集中,金融企业大量集中在同一区域内,面对相同的客户群,分别满足着这些客户不同的金融需求。在提供差别化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不同金融企业之间可以形成丰富的关于客户的信息,这些信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客户的特征,若能共享,对于金融机构在后续服务中的风险管理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道德风险的管理,可以减少搜寻的成本并能保证信息的质量。地理位置上的毗邻可以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和信任机制的构建,有利于信息共享机制的形成。
  2 竞争机制。金融产业集聚过程中,金融机构之间面对有限的客户和市场容量,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并在竞争中获胜。金融机构必须能适应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不断推出适用的金融产品,这就要求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金融产业集聚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创新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竞争机制。金融机构在金融产业集聚区进行客户争夺的强度显然会高于一般地区,并且其效果具有直接的对比性。这会迫使金融机构的经理人员必须主动创新,主动适应客户的要求。主动创新的结果自然是金融机构经营能力的提高,这属于竞争机制的直接效应。其次,竞争也会为金融机构的创新行为加速。金融机构可以从其它机构的竞争行为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和灵感,成为其创新的起点。当然,金融产业集聚也会从另一个方面促进金融机构的创新,即因为拉近了与客户的距离,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客户的特殊需求,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
  3 合作机制。竞争不是金融机构关系的全部。地理上的集中也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这种合作也会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当众多金融机构集聚于有限的空间时,合作也将成为必然,可能是同类型机构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
  4 人才机制。能否吸纳强大的人才队伍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金融企业比其他行业的企业更甚。因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产品”是各种金融服务,这些金融服务及其所依托的各种金融产品均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无论是其开发、推广,还是风险管理都要求业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金融产业集聚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
  5 风险机制。金融产业集聚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同一集群内同台竞技,借助于高度的金融专业化分工来分享不同层面的盈利机会以及承担不同环节的金融风险,同时借助于市场化的金融整合机制来强化各自的金融功能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同时,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同一集群内形成了紧密的协助关系,金融风险的传递性使得各自之间更加注重彼此的协调和互助,而且由于集群中资金流量雄厚、金融工具繁多,化解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个别金融机构危机的回旋余地比较大。
  
  二、变量选择、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1 被解释变量。金融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主要体现为金融机构运营效率的提高。为了对这种效应进行检验,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指标来测度集聚对商业银行效率提升的作用。
  基于这一研究目的,我们选择以Malmquist全要素生
  
其他文献
摘要:组织网络化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新的发展趋势,同样也为现代物流企业的价值创造提供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对物流组织网络化涵义的阐述,分析组织网络化产生的背景,深入分析物流企业在组织网络视角下的价值创造内涵,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提供参考。关键词:物流企业;组织网络;价值创造目前,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环境下的必然趋势。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及物流业的发展取决于价值创造水平
摘要:当外包服务商机会主义行为的一次性收益大于其长期维护信誉的收益时,他将违背契约义务,从而降低了外包企业的效用。文章首先将外包活动描述为一个两阶段博弈,说明了机会主义行动的经济学条件。然后,利用优化方法选择了最佳的监控比例和处罚策略,这将有助于增加外包企业的效用。关键词:两阶段博弈;机会主义行为;最优监控一、引言业务外包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业务外包,企业一方面可以集中资源与力量
摘要:文章分析了企业不同战略导向对技术创新选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模型并提出了6个命题。分析表明市场导向与企业渐进创新正相关,与突变创新负相关;企业家导向与突变创新正相关而与渐进创新具有倒U型关系;同时企业家导向负向调节市场导向与突变创新的关系,倒u型调节市场导向与渐进创新的关系。这一结论丰富了现有关于战略导向与创新关系的研究。关键词:市场导向;企业家导向;突变创新;渐进创新一、引言众多研究
摘要:文章认为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与融资的主要供给主体——商业银行惜贷之间的矛盾是创业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引入关系型融资的制度安排,在融资主体间嵌入关系型互动机制,改变原有的保持距离性融资制度安排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关系型融资体系中,融资主体间的互动机制是这一制度安排的核心,它规制并影响着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的成败。在关系型中小企业融资安排中,其关系型互动机制包括:组织保障机制、关系担
摘要:客户对员工的个人忠诚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绩效?企业是否应该鼓励客户对员工的个人忠诚?这两个问题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文章在相关理论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设,并就我国几个工业企业进行多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客户对员工的忠诚能够促进公司绩效,但同时也增加公司潜在风险,公司必须在促进客户同员工关系的同时,对这种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关键词:客户忠诚;知识共享;员工忠诚;关键联系员工一、
摘要:文章分析了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四省在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在产业、贸易方面的竞争优势,并就四省如何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建立和扩大产业、贸易的竞争优势,提出主要对策建议。关键词:四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区位商一、四省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分析对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四省经济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进行分析。见表1和表2。其中,要素禀赋系数=(V1/V1)/(GDP1/GDP2),V1代表某一要
摘要:文章提出了生鲜农产品(FAP)供应链运行的时间长度(L)与空间长度(K)的概念,并用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表达。同时,对FAP供应链长度与自然寿命(Ln)、使用寿命(Lu)、保鲜贮藏技术(Ti)、地租(R)、市场价格(P)、生产成本(C)、生产量(Q)、运输速度(S)及运费率(t)等指标的关系进行了数学分析,分别建立了使用寿命(Lu)技术模型和经济模型;最大空间距离模型、空间距离速度模型、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建筑业目前状况,基于产业链价值链,提出了建筑业上游项目的概念。文章通过对建筑业上游项目特点、运作模式等研究,为中国建筑企业逐渐走向建筑产业链高端提供思路。关键词:建筑企业;产业价值链;上游项目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建筑业上游项目尚未进行专项研究,但是许多学者已经在不同的专业文献中提到或解释了“上游”的概念。“上游”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一个新概念,常
摘要:文章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成果建立了区域制造业可持续竞争力模型,运用2000年~2004年中国29个省份(地区)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过程主要集中于中国制造业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模型对比,并阐述了解释变量对区域制造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关键词:区域制造业;可持续竞争力;面板数据一、引言加州大学的Jerry E.Cook(1991)从劳动力素质、企业与政府关系以及金融等方面建
摘要: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的可控因素,而品牌适应度是企业的外在因素,民营企业自主品牌的竞争力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文章结合著名民营企业远东控股集团在打造品牌的具体案例,提出了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的现实意义、具体做法与对策建议。关键词: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在当今企业生态环境中,加强品牌经营的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是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经营的当务之急,只有通过对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