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女”这个代名词在当代看来,似乎早已被“天后”、“女明星”、“女艺人”所代替,华丽唯美的包装,迷幻纷繁的灯光,配上震撼全场的音乐,再加上天生丽质的容貌,一位极富现代气息的女明星由此诞生。然而,在上世纪30年代,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日寇的铁蹄践踏在中华民族的领土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上下奋起反抗,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而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只能靠唱歌跳舞谋生的“歌女”、“舞女”们,她们似乎成了最另类的一批人,所到之处无不歌舞升平,仿佛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杀戮,正如杜牧和王安石笔下说的那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
1935年,由《国歌》的曲作者聂耳作曲、许幸之作词的《铁蹄下的歌女》真实地塑造了一位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受尽贫苦生活折磨、秉性善良的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成为当时描写此类题材作品中最为出色的一首。
《铁蹄下的歌女》最初凭借电影《风云儿女》与观众见面。影片描写了一位从东北农村流落到上海的贫苦少女,得到了一些进步青年的帮助,进学校读书,后来因帮助她的进步青年有的被捕,有的被迫出走,她失学了,孤苦一人,被迫进入一个歌舞班,到处跑码头演出,靠卖艺为生。这首歌正是她在卖艺时演唱的,情绪深沉而悲痛,但却哀而不伤,怨中有怒,富有内在的、戏剧性的、鼓舞人们起来斗争的力量。聂耳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为一个被社会所损害蔑视的歌女,发出了沉重的控诉。他深刻地表现了这个歌女内心所蕴藏的崇高的爱国热情。
这是一首F宫调的对比性三段体女声独唱曲。由许幸之作词,聂耳作曲,歌曲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到处哀歌”、“永远漂流”的歌女的深切同情。这部极具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凄美悲凉,慷慨激昂。第一段前两句气息悠长、节奏缓慢,抒情性的旋律反问句的语气表现出歌女们对生活的无奈,又不甘于现状的痛苦心情;后两句是由节奏紧凑的朗诵性旋律构成,铿锵有力地唱出了歌女们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感,像是在质问那些不能理解歌女们内心世界的人们:“你们为什么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我们和你们一样是迫于生计才不得不到处卖艺献舞。”抗战时期,面对如此严峻的民族危机,歌女们承受着舆论的否定和压力,那种无法掩饰的委屈透过句句音符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到了第三段,聂耳用一个从角音开始的五声音阶上行回环过渡到全曲的高潮,旋律的几次上扬和八度跳进全曲的最高音,仿佛是对命运不公的呐喊。综合了前两段音乐素材的第三段,具有总结性的意味。前两句仍是对不平生活的呐喊,节奏急促紧张,字字铿锵;随后,节奏音型突然拉长,音乐到达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潮,切分节奏将那个“铁”字上延长音的意味凸显得更加悠长;最后以一句下行回环式的音调结束了全曲,表现出“被鞭挞得遍体鳞伤”的歌女不可抑制的愤懑心情。
这首歌曲的语音、声调、语气和情绪的变化,同音调、节奏的结合非常贴切,音乐的处理与形象的塑造十分吻合,装饰倚音的运用具有女性的独特气质,每一乐句从弱拍起的表现手法,不仅突出了强拍上的某些歌词,而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弱者不平的呐喊。整首作品虽不是“剑拔弩张”,但它所蕴含的振奋人心、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却是无法估量的。
当今社会对于“歌女”的认识已不再那么敏感,时代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在随之改变。近年来源源不断地出现“快女”、“快男”、“梦想中国”等各类选秀活动,怀揣梦想的选手们经过层层选拔,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夺魁的只有一个。每一次的选秀活动无疑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选出来的新人歌手却如昙花一现。我们国家现在虽然处在没有战火硝烟的和平年代,但与抗战时期的“歌女们”相比,当今的娱乐圈有多少歌手、艺人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九一八事变是哪一年?”、“抗战何时爆发?历时多少年?”等诸如此类的常识性问题。更有甚者,台湾某女星不仅不知抗战历时多少年,反而在得知正确答案之后脱口而出“原来才八年?我以为十一年呢!”这样令人哗然的冷笑话,在娱乐圈内屡见不鲜,就算其本人再怎样痛哭流涕地向国人道歉,仍然难逃被大陆封杀的劫数。若是将这样的言行放在那个黑暗的旧中国,她们又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呢?仅从这一点上就不难看出,她们与许幸之先生笔下的“歌女”相比,自然逊色太多太多。
作为公众人物,甚至还是很多孩子们的“偶像”,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专业素质对现当代的娱乐界明星、歌手来说尤为重要。现在已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大众传媒以及舆论的影响力是无限的。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大众能一夜间将你捧红,也能因为你的一次失误让你变得一无是处,这就是大众传媒的力量。因此,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对于当代的许多新人新秀来说十分关键,光靠“漂亮脸蛋”就想在当今乐坛独占鳌头是绝对不可能的,“实力”才是能让那些刚刚踏上乐坛的新星们“永垂不朽”的金钥匙。
(责任编辑 谭有进)
1935年,由《国歌》的曲作者聂耳作曲、许幸之作词的《铁蹄下的歌女》真实地塑造了一位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受尽贫苦生活折磨、秉性善良的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成为当时描写此类题材作品中最为出色的一首。
《铁蹄下的歌女》最初凭借电影《风云儿女》与观众见面。影片描写了一位从东北农村流落到上海的贫苦少女,得到了一些进步青年的帮助,进学校读书,后来因帮助她的进步青年有的被捕,有的被迫出走,她失学了,孤苦一人,被迫进入一个歌舞班,到处跑码头演出,靠卖艺为生。这首歌正是她在卖艺时演唱的,情绪深沉而悲痛,但却哀而不伤,怨中有怒,富有内在的、戏剧性的、鼓舞人们起来斗争的力量。聂耳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为一个被社会所损害蔑视的歌女,发出了沉重的控诉。他深刻地表现了这个歌女内心所蕴藏的崇高的爱国热情。
这是一首F宫调的对比性三段体女声独唱曲。由许幸之作词,聂耳作曲,歌曲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到处哀歌”、“永远漂流”的歌女的深切同情。这部极具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凄美悲凉,慷慨激昂。第一段前两句气息悠长、节奏缓慢,抒情性的旋律反问句的语气表现出歌女们对生活的无奈,又不甘于现状的痛苦心情;后两句是由节奏紧凑的朗诵性旋律构成,铿锵有力地唱出了歌女们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感,像是在质问那些不能理解歌女们内心世界的人们:“你们为什么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我们和你们一样是迫于生计才不得不到处卖艺献舞。”抗战时期,面对如此严峻的民族危机,歌女们承受着舆论的否定和压力,那种无法掩饰的委屈透过句句音符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到了第三段,聂耳用一个从角音开始的五声音阶上行回环过渡到全曲的高潮,旋律的几次上扬和八度跳进全曲的最高音,仿佛是对命运不公的呐喊。综合了前两段音乐素材的第三段,具有总结性的意味。前两句仍是对不平生活的呐喊,节奏急促紧张,字字铿锵;随后,节奏音型突然拉长,音乐到达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潮,切分节奏将那个“铁”字上延长音的意味凸显得更加悠长;最后以一句下行回环式的音调结束了全曲,表现出“被鞭挞得遍体鳞伤”的歌女不可抑制的愤懑心情。
这首歌曲的语音、声调、语气和情绪的变化,同音调、节奏的结合非常贴切,音乐的处理与形象的塑造十分吻合,装饰倚音的运用具有女性的独特气质,每一乐句从弱拍起的表现手法,不仅突出了强拍上的某些歌词,而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弱者不平的呐喊。整首作品虽不是“剑拔弩张”,但它所蕴含的振奋人心、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却是无法估量的。
当今社会对于“歌女”的认识已不再那么敏感,时代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在随之改变。近年来源源不断地出现“快女”、“快男”、“梦想中国”等各类选秀活动,怀揣梦想的选手们经过层层选拔,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夺魁的只有一个。每一次的选秀活动无疑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选出来的新人歌手却如昙花一现。我们国家现在虽然处在没有战火硝烟的和平年代,但与抗战时期的“歌女们”相比,当今的娱乐圈有多少歌手、艺人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九一八事变是哪一年?”、“抗战何时爆发?历时多少年?”等诸如此类的常识性问题。更有甚者,台湾某女星不仅不知抗战历时多少年,反而在得知正确答案之后脱口而出“原来才八年?我以为十一年呢!”这样令人哗然的冷笑话,在娱乐圈内屡见不鲜,就算其本人再怎样痛哭流涕地向国人道歉,仍然难逃被大陆封杀的劫数。若是将这样的言行放在那个黑暗的旧中国,她们又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呢?仅从这一点上就不难看出,她们与许幸之先生笔下的“歌女”相比,自然逊色太多太多。
作为公众人物,甚至还是很多孩子们的“偶像”,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专业素质对现当代的娱乐界明星、歌手来说尤为重要。现在已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大众传媒以及舆论的影响力是无限的。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大众能一夜间将你捧红,也能因为你的一次失误让你变得一无是处,这就是大众传媒的力量。因此,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对于当代的许多新人新秀来说十分关键,光靠“漂亮脸蛋”就想在当今乐坛独占鳌头是绝对不可能的,“实力”才是能让那些刚刚踏上乐坛的新星们“永垂不朽”的金钥匙。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