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贞不屈的呐喊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shen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女”这个代名词在当代看来,似乎早已被“天后”、“女明星”、“女艺人”所代替,华丽唯美的包装,迷幻纷繁的灯光,配上震撼全场的音乐,再加上天生丽质的容貌,一位极富现代气息的女明星由此诞生。然而,在上世纪30年代,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日寇的铁蹄践踏在中华民族的领土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上下奋起反抗,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而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只能靠唱歌跳舞谋生的“歌女”、“舞女”们,她们似乎成了最另类的一批人,所到之处无不歌舞升平,仿佛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杀戮,正如杜牧和王安石笔下说的那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
  1935年,由《国歌》的曲作者聂耳作曲、许幸之作词的《铁蹄下的歌女》真实地塑造了一位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受尽贫苦生活折磨、秉性善良的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成为当时描写此类题材作品中最为出色的一首。
  《铁蹄下的歌女》最初凭借电影《风云儿女》与观众见面。影片描写了一位从东北农村流落到上海的贫苦少女,得到了一些进步青年的帮助,进学校读书,后来因帮助她的进步青年有的被捕,有的被迫出走,她失学了,孤苦一人,被迫进入一个歌舞班,到处跑码头演出,靠卖艺为生。这首歌正是她在卖艺时演唱的,情绪深沉而悲痛,但却哀而不伤,怨中有怒,富有内在的、戏剧性的、鼓舞人们起来斗争的力量。聂耳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为一个被社会所损害蔑视的歌女,发出了沉重的控诉。他深刻地表现了这个歌女内心所蕴藏的崇高的爱国热情。
  这是一首F宫调的对比性三段体女声独唱曲。由许幸之作词,聂耳作曲,歌曲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到处哀歌”、“永远漂流”的歌女的深切同情。这部极具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凄美悲凉,慷慨激昂。第一段前两句气息悠长、节奏缓慢,抒情性的旋律反问句的语气表现出歌女们对生活的无奈,又不甘于现状的痛苦心情;后两句是由节奏紧凑的朗诵性旋律构成,铿锵有力地唱出了歌女们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感,像是在质问那些不能理解歌女们内心世界的人们:“你们为什么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我们和你们一样是迫于生计才不得不到处卖艺献舞。”抗战时期,面对如此严峻的民族危机,歌女们承受着舆论的否定和压力,那种无法掩饰的委屈透过句句音符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到了第三段,聂耳用一个从角音开始的五声音阶上行回环过渡到全曲的高潮,旋律的几次上扬和八度跳进全曲的最高音,仿佛是对命运不公的呐喊。综合了前两段音乐素材的第三段,具有总结性的意味。前两句仍是对不平生活的呐喊,节奏急促紧张,字字铿锵;随后,节奏音型突然拉长,音乐到达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潮,切分节奏将那个“铁”字上延长音的意味凸显得更加悠长;最后以一句下行回环式的音调结束了全曲,表现出“被鞭挞得遍体鳞伤”的歌女不可抑制的愤懑心情。
  
  这首歌曲的语音、声调、语气和情绪的变化,同音调、节奏的结合非常贴切,音乐的处理与形象的塑造十分吻合,装饰倚音的运用具有女性的独特气质,每一乐句从弱拍起的表现手法,不仅突出了强拍上的某些歌词,而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弱者不平的呐喊。整首作品虽不是“剑拔弩张”,但它所蕴含的振奋人心、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却是无法估量的。
  当今社会对于“歌女”的认识已不再那么敏感,时代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在随之改变。近年来源源不断地出现“快女”、“快男”、“梦想中国”等各类选秀活动,怀揣梦想的选手们经过层层选拔,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夺魁的只有一个。每一次的选秀活动无疑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选出来的新人歌手却如昙花一现。我们国家现在虽然处在没有战火硝烟的和平年代,但与抗战时期的“歌女们”相比,当今的娱乐圈有多少歌手、艺人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九一八事变是哪一年?”、“抗战何时爆发?历时多少年?”等诸如此类的常识性问题。更有甚者,台湾某女星不仅不知抗战历时多少年,反而在得知正确答案之后脱口而出“原来才八年?我以为十一年呢!”这样令人哗然的冷笑话,在娱乐圈内屡见不鲜,就算其本人再怎样痛哭流涕地向国人道歉,仍然难逃被大陆封杀的劫数。若是将这样的言行放在那个黑暗的旧中国,她们又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呢?仅从这一点上就不难看出,她们与许幸之先生笔下的“歌女”相比,自然逊色太多太多。
  作为公众人物,甚至还是很多孩子们的“偶像”,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专业素质对现当代的娱乐界明星、歌手来说尤为重要。现在已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大众传媒以及舆论的影响力是无限的。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大众能一夜间将你捧红,也能因为你的一次失误让你变得一无是处,这就是大众传媒的力量。因此,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对于当代的许多新人新秀来说十分关键,光靠“漂亮脸蛋”就想在当今乐坛独占鳌头是绝对不可能的,“实力”才是能让那些刚刚踏上乐坛的新星们“永垂不朽”的金钥匙。
  (责任编辑 谭有进)
其他文献
从教十多年来,我接触过许多学生,批阅过无数试卷,可碰到零分试卷却是平生第一次。  那是我担任初三语文任课教师时,在一次月考中发生的事。一名学生在月考试卷上填写了自己的姓名后,整份试卷只字未动,就交了上来,俨然一位“白卷先生”。他为什么不做试卷?是公然的挑衅,还是无声的抗议?  我的思绪回到过去平日的课堂。  镜头一:上课铃响过之后,有人喊报告,一个学生走进教室经过我身边时,一股烟味飘了过来。“站住
近几年,网络研修已是教育热点话题,全国各地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教师研修网、我的 HERSP网等等给我们创设了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但是,这些教研网络上的资源少,只有那些专家和指导教师为了培训我们学员而上传的优质材料,没有我们学员自认为好而上传的教学材料。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利用网易(其他网也可以)创建一个公共平台,让教师把工作室连接上公共平台。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
参加教育工作近两年,虽然每天都尽心尽力,但对于如何教育好学生却从来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一个月前开始接任初二(4)班的班主任,于是手忙脚乱、忘这忘那、愤怒疲惫开始成了我班主任工作的代名词,从每天早上6:30忙到晚上18:00甚至更晚,生活的中心除了学生似乎没有了其他着落点。但忙碌并不代表有效,相反衬托出一个年轻教师在班级管理上的无序状态,“为什么我进教室,学生对我视若无睹?”“为什么我每天要用超
兴趣对学生学习起积极作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地理教学才有效果。      一、缩小师生距离,以真挚情感来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
152.地理课堂如何增强教学有效性?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教科院覃东升教研员回答:  一、重视三次备课,增强教学设计有效性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课本是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相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不同,个人备课时设计的教学方案也就有所不同,教学效果肯定会有差别
摘 要:文章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为例,利用“图释自然环境、图析人地关系、图解区际联系”串联教学重难点内容,通过“小小图解员、小小规划师、小小投资商”三大活动设计,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强化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塔里木盆地  一、教材分析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概况,即草原与荒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旧课程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如果不从史学观念这个角度去理解,是很难正确把握新课程内容变化的根源的。本文从岳麓版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精品课制作过程,展示了文明史观统领下的全新教学设计,从而验证了新史观引入的重要性,也说明仅仅局限于从内容的多寡、体例的变动等方面来认识新课程的变化是片面而无功的。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课程观念和教学观念,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倾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的途径有很多,让学生自己动手设置情景,参与情景教学是其中的一种。以下笔者就谈谈让学生亲手设置情景从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体会。    一、让学生自己动手创设情景,养成阅读自学的习惯    阅读是一种自学能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你我可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在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怎么能同奉献协调?奉献者是否可以向社会索取回报?甚至还有人提出,市场经济时代再提奉献,岂不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诸如此类的看法,表明了在现阶段人们对奉献精神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其实奉献精神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   1,中国古代——舍生取义。在中国古代“奉”和“献”两字原义都有祭神的含义,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奉献”更多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班级管理是否到位与一个学校的学风、校风的好坏直接相关,同时与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健康成长紧密联系。初中是学生由儿童向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管理,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从思想上获得成长,是广大教育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