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概述探究、体验和发现式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探究;体验;学习方式
引言
学习方式的探究是中学语文课堂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语文教师通过对语文课堂的研究与探索,创设适合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语文情境,构建学生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新的认知体验,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和学生实际的课堂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课堂实际效率的目的,创建有效课堂。
一、理论基础
探究—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与著名教育家杜威关于人类思维以及教学过程的理论直接相关,也和布鲁纳的教育思想相一致。
杜威倡导反省思维,并将反省思维分为五个阶段,即情境、问题、假设、推断和检验。与上述五个阶段相对应,杜威又提出了学生要拥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在情境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从而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展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有机会通过运用来检验这个结论五个进行探究的程序。
而布鲁纳也认为:“发现式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从学生掌握知识的层面上看,探究—发现式的学习方式就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自己能够以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能够像历史学家那样考虑问题,能够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来。”1因此,在教学论领域,由于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就不同,在界定教学效果是否达成上就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但关键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形成了有效教学。
二、初步实践
探究发现式学习方式的运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其效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促成了他们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平衡,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消除不平衡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当善于设置语文主题,教会学生体验语文生活,创设宽松、愉悦和民主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比较去感受和品悟,以激发学生大胆创造,探究发现的兴趣。
(一)创设现实生活语文情境,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进入语文生活进行探究。
首先,创设情境,必须依托教学目标,根据单元的学习重点,激励学生对照目标完成自学,完成基学习目标任务,实现目标定位。如《社戏》中就有许多的生活语文情境可以创设,看着文中生动的夏夜行船、月下归航的等情节,就可以引发学生对童年趣事的联想;看着淳朴可爱的小伙伴就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童年伙伴的回忆;看着文中“我”未能去看到社戏的心情变化,就可以引发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我”的心理活动,在角色的体验中,和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现实生活及语文课本实例,构建类似生活情境,沟通学生的心灵,获取充分的体验感受。
其次,创设情境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自主性,自主性是创新探索的灵魂,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认知、理解和探究的兴趣的基础上,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选择探究主题解决问题,为探究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学生带着自己对生活中语文观念的独特体验,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进行相关主题的探究。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首先应将教学活动理解成“学生——课堂”的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构建有效地课堂教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中,学生们有可能提出之前任何人从未有过的观点,如果一切顺利,这些讨论会很有趣,是激发活力、综合思想的最好的学习经历。”2学生在老师提出探究性问题的驱动下,应积极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和能力,独自或与小组合作展开交流讨论等探究活动,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分析思维和顿悟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在探究中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如在探究中就可以抓住以下环节进行:
(1)抓住文章的关键之处或变化之处,如《社戏》中的“月夜归航”一节中的“偷豆”情节,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情节。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让学生去体会探究这表现农家孩子最淳朴美德的感人事例,发现在字里行间中洋溢着的无私和真诚。体会作者对农村淳朴民風的赞美之情。在比较之中将“偷”的概念予以鉴别,得出正确的理解。
(2)抓住作者与读者在认知上的矛盾之处,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写道“我们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那么,为什么“我们”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呢?学生在探究中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了解更多关于责任、使命的意义;而《喂——出来》一课的课文内容虽通俗易懂,但主题却深刻隽永,耐人寻味,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人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等多方面进行思考探究。
(3)通过延伸想像的方式进一步将探究式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如《石壕吏》和《春望》这两首诗,都与安史之乱有关,教师何不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想像,去联想诗人对于这一家人命运的牵挂和担忧,去了解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去感受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意识不断地被唤醒,对课文的理解就更透彻了。
经验表明,只有当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具有适应性和新异性的时候,探究式的方式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正如杜威所言:“任何知识绝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要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见解自由地进行探究,避免因追求教学高效率而使学生丧失了兴趣。
最后,一定要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交流,让探究主体获得成功的愉悦,在交流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获得新的感悟与发现。“对话的前提是双方同时位移,高者向下,低者向上,最后达到平等交流。”平等是对话的核心和最根本的东西,对话可以通过一种平等的交谈达到两种视觉的交融。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构建善于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情感体验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将探究发现式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翻译著作类
[1]〔美〕布鲁纳著,姚梅林译:《教学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2]〔美〕Michael.S.Hale,Elizabeth A.City.刘雅译,《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著作类
[3]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
作者简介:
杨庆丰,性别:男,籍贯:安徽太湖,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职称:中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作者单位:太湖县江塘初级中学)
关键词:探究;体验;学习方式
引言
学习方式的探究是中学语文课堂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语文教师通过对语文课堂的研究与探索,创设适合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语文情境,构建学生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新的认知体验,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和学生实际的课堂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课堂实际效率的目的,创建有效课堂。
一、理论基础
探究—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与著名教育家杜威关于人类思维以及教学过程的理论直接相关,也和布鲁纳的教育思想相一致。
杜威倡导反省思维,并将反省思维分为五个阶段,即情境、问题、假设、推断和检验。与上述五个阶段相对应,杜威又提出了学生要拥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在情境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从而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展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有机会通过运用来检验这个结论五个进行探究的程序。
而布鲁纳也认为:“发现式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从学生掌握知识的层面上看,探究—发现式的学习方式就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自己能够以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能够像历史学家那样考虑问题,能够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来。”1因此,在教学论领域,由于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就不同,在界定教学效果是否达成上就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但关键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形成了有效教学。
二、初步实践
探究发现式学习方式的运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其效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促成了他们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平衡,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消除不平衡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当善于设置语文主题,教会学生体验语文生活,创设宽松、愉悦和民主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比较去感受和品悟,以激发学生大胆创造,探究发现的兴趣。
(一)创设现实生活语文情境,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进入语文生活进行探究。
首先,创设情境,必须依托教学目标,根据单元的学习重点,激励学生对照目标完成自学,完成基学习目标任务,实现目标定位。如《社戏》中就有许多的生活语文情境可以创设,看着文中生动的夏夜行船、月下归航的等情节,就可以引发学生对童年趣事的联想;看着淳朴可爱的小伙伴就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童年伙伴的回忆;看着文中“我”未能去看到社戏的心情变化,就可以引发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我”的心理活动,在角色的体验中,和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现实生活及语文课本实例,构建类似生活情境,沟通学生的心灵,获取充分的体验感受。
其次,创设情境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自主性,自主性是创新探索的灵魂,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认知、理解和探究的兴趣的基础上,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选择探究主题解决问题,为探究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学生带着自己对生活中语文观念的独特体验,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进行相关主题的探究。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首先应将教学活动理解成“学生——课堂”的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构建有效地课堂教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中,学生们有可能提出之前任何人从未有过的观点,如果一切顺利,这些讨论会很有趣,是激发活力、综合思想的最好的学习经历。”2学生在老师提出探究性问题的驱动下,应积极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和能力,独自或与小组合作展开交流讨论等探究活动,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分析思维和顿悟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在探究中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如在探究中就可以抓住以下环节进行:
(1)抓住文章的关键之处或变化之处,如《社戏》中的“月夜归航”一节中的“偷豆”情节,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情节。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让学生去体会探究这表现农家孩子最淳朴美德的感人事例,发现在字里行间中洋溢着的无私和真诚。体会作者对农村淳朴民風的赞美之情。在比较之中将“偷”的概念予以鉴别,得出正确的理解。
(2)抓住作者与读者在认知上的矛盾之处,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写道“我们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那么,为什么“我们”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呢?学生在探究中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了解更多关于责任、使命的意义;而《喂——出来》一课的课文内容虽通俗易懂,但主题却深刻隽永,耐人寻味,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人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等多方面进行思考探究。
(3)通过延伸想像的方式进一步将探究式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如《石壕吏》和《春望》这两首诗,都与安史之乱有关,教师何不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想像,去联想诗人对于这一家人命运的牵挂和担忧,去了解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去感受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意识不断地被唤醒,对课文的理解就更透彻了。
经验表明,只有当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具有适应性和新异性的时候,探究式的方式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正如杜威所言:“任何知识绝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要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见解自由地进行探究,避免因追求教学高效率而使学生丧失了兴趣。
最后,一定要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交流,让探究主体获得成功的愉悦,在交流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获得新的感悟与发现。“对话的前提是双方同时位移,高者向下,低者向上,最后达到平等交流。”平等是对话的核心和最根本的东西,对话可以通过一种平等的交谈达到两种视觉的交融。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构建善于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情感体验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将探究发现式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翻译著作类
[1]〔美〕布鲁纳著,姚梅林译:《教学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2]〔美〕Michael.S.Hale,Elizabeth A.City.刘雅译,《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著作类
[3]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
作者简介:
杨庆丰,性别:男,籍贯:安徽太湖,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职称:中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作者单位:太湖县江塘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