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情境可谓时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热点,简单地说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情,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创设一定的场景或氛围或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有效的情景要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联想。
一、如何导入引进课文情境
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过程,而开头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中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各种方式把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投入到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一个精心设计的好的导入,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促使他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起来,迅速集中注意力,步入课文所营造的情境中。据现代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研究发现,一堂40分钟的课,学生的思维状态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再经10-30分钟,思维处于放松和沉思状态,这个阶段是幻想、想象的高效状态,记忆力增强,外界信息容易被获取并转入潜意识,也就是最佳学习的状态。最后的10分钟,思维状态则逐渐下降。因此,我们必须抓住第一个10分钟,为新课设計导语,让学生的思维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第二阶段。
(1)材料引入式。①故事导入式,故事的情节性强,具有曲折性、悬念性、趣味性等特点,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可以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作为导入材料。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或有典故可引的课文,教师可以先简要讲述一下文中情节或有关典故的故事导入课文。②背景导入式。背景导入可分两种:一种是介绍作者的背景。入选的文章历来都是经典之作,名家之作。简要介绍名家的生平轶事,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名人趣事。如从名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入手介绍,可以增加学生的“神圣感”、“崇敬感”,从而消除对课文的陌生感,增加神秘感,期望了解课文内容。另一种是介绍部分重要作品内容的相关历史背景或社会背景,从宏观上了解作品在那个特定时代、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原因、地位、影响,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更迅速地进入课文情境。
(2)形象直观式。人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的对象越直观,越具体,头脑中的表象就越丰富、形象。随着教学手段的日益先进,我们可以感知的对象不仅仅再局限于身边直接接触到的人、事、景、物,可以把目光延伸到上至日月星斗、下至海底奇珍的万事万物,弥补无法直接接触的局限性。形象直观的导入是学生获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大体可以分为三类:①实物,如模型、标车、道具等。②图片,如图画、摄影相片、图表等。③多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VCD等。刺激学生感官的因素越来越多,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有线条,学生印象会越来越深刻,很快进入学习最佳状态。
(3)悬念设置式。悬念可以造成学生的心理期待,教师可利用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欲一睹为快的心理,在悬念中巧妙地提出新任务,创造出探寻知识的良好情境。在教授新课时,有意地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种种疑问,激起寻根究底的探究欲望,从而使他们随着教师的思路,进入课文情境,探究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叙事文章往往有几处地方适宜于制造悬念:①情节的高潮处或关键处。②人物或事件的最后结局。③人物或事件的结局面临几种不同的选择发展时。设计悬念时必须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同时做到技巧上引而不发,富有韵味。
二、领悟深化课文情境
由于小朋友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感觉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领悟就是深刻地感觉,它是阅读心理过程的第三阶段,是对文章深层意蕴的理性思考与揭示。它把感知、理解的结果重新联系、统一起来。让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具体局部和整体框架,浅层表象和深层意蕴重新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宏观性的理智目光加以审识和鉴别,从而深刻领悟到文章深藏的意蕴和布局奥妙。这时对文章的认知已经过了一番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制作,再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系统。阅读一篇文章,从根本上来说是弄明白“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三个问题。感知和理解两阶段是对文章作整体的观照和具体把握分析,是主体进入作品感受文章写什么、分析文章怎样写的过程。领悟阶段则是回味、审视、重构,是主体跳出文章冷静思考文章为什么这样写的阶段。只有在明了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时,才能深刻领悟到文章的意蕴,否则便会导致阅读的表层化。深刻领悟的目的应是为了创新与应用,让知识在新的类似情境中迁移。要么把读物中提炼出的观点用于解决新的问题;要么把从读物中获得的感受倾泻于笔端,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要么把从读物中激起的情感升华为理智感、美感、道德感或转化为明确的行动。
学生学习课文的目的是学习语言,在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学会认知——认知自然、认知社会、认知人生,学会思维,这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情境教学就是理论与情境、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深入地专研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角度,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熟悉的、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素材,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的情境画面、声音、色彩等,使其头脑中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和形象,让它们自然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上是个人对于情境教学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的一点实践和感想。归根结底,情境教学的关键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部主动能力,理解课文,掌握各种语文能力。
一、如何导入引进课文情境
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过程,而开头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中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各种方式把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投入到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一个精心设计的好的导入,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促使他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起来,迅速集中注意力,步入课文所营造的情境中。据现代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研究发现,一堂40分钟的课,学生的思维状态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再经10-30分钟,思维处于放松和沉思状态,这个阶段是幻想、想象的高效状态,记忆力增强,外界信息容易被获取并转入潜意识,也就是最佳学习的状态。最后的10分钟,思维状态则逐渐下降。因此,我们必须抓住第一个10分钟,为新课设計导语,让学生的思维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第二阶段。
(1)材料引入式。①故事导入式,故事的情节性强,具有曲折性、悬念性、趣味性等特点,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可以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作为导入材料。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或有典故可引的课文,教师可以先简要讲述一下文中情节或有关典故的故事导入课文。②背景导入式。背景导入可分两种:一种是介绍作者的背景。入选的文章历来都是经典之作,名家之作。简要介绍名家的生平轶事,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名人趣事。如从名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入手介绍,可以增加学生的“神圣感”、“崇敬感”,从而消除对课文的陌生感,增加神秘感,期望了解课文内容。另一种是介绍部分重要作品内容的相关历史背景或社会背景,从宏观上了解作品在那个特定时代、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原因、地位、影响,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更迅速地进入课文情境。
(2)形象直观式。人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的对象越直观,越具体,头脑中的表象就越丰富、形象。随着教学手段的日益先进,我们可以感知的对象不仅仅再局限于身边直接接触到的人、事、景、物,可以把目光延伸到上至日月星斗、下至海底奇珍的万事万物,弥补无法直接接触的局限性。形象直观的导入是学生获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大体可以分为三类:①实物,如模型、标车、道具等。②图片,如图画、摄影相片、图表等。③多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VCD等。刺激学生感官的因素越来越多,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有线条,学生印象会越来越深刻,很快进入学习最佳状态。
(3)悬念设置式。悬念可以造成学生的心理期待,教师可利用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欲一睹为快的心理,在悬念中巧妙地提出新任务,创造出探寻知识的良好情境。在教授新课时,有意地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种种疑问,激起寻根究底的探究欲望,从而使他们随着教师的思路,进入课文情境,探究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叙事文章往往有几处地方适宜于制造悬念:①情节的高潮处或关键处。②人物或事件的最后结局。③人物或事件的结局面临几种不同的选择发展时。设计悬念时必须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同时做到技巧上引而不发,富有韵味。
二、领悟深化课文情境
由于小朋友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感觉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领悟就是深刻地感觉,它是阅读心理过程的第三阶段,是对文章深层意蕴的理性思考与揭示。它把感知、理解的结果重新联系、统一起来。让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具体局部和整体框架,浅层表象和深层意蕴重新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宏观性的理智目光加以审识和鉴别,从而深刻领悟到文章深藏的意蕴和布局奥妙。这时对文章的认知已经过了一番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制作,再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系统。阅读一篇文章,从根本上来说是弄明白“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三个问题。感知和理解两阶段是对文章作整体的观照和具体把握分析,是主体进入作品感受文章写什么、分析文章怎样写的过程。领悟阶段则是回味、审视、重构,是主体跳出文章冷静思考文章为什么这样写的阶段。只有在明了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时,才能深刻领悟到文章的意蕴,否则便会导致阅读的表层化。深刻领悟的目的应是为了创新与应用,让知识在新的类似情境中迁移。要么把读物中提炼出的观点用于解决新的问题;要么把从读物中获得的感受倾泻于笔端,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要么把从读物中激起的情感升华为理智感、美感、道德感或转化为明确的行动。
学生学习课文的目的是学习语言,在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学会认知——认知自然、认知社会、认知人生,学会思维,这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情境教学就是理论与情境、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深入地专研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角度,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熟悉的、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素材,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的情境画面、声音、色彩等,使其头脑中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和形象,让它们自然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上是个人对于情境教学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的一点实践和感想。归根结底,情境教学的关键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部主动能力,理解课文,掌握各种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