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实施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三级课程系统,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地方课程只不过是加入了部分地方特色鲜明的乡土历史和乡土地理罢了,而关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因为各种原因流于形式。所以很多必修科目比如语文等还是国家统编的教材独领风骚。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学生的,然而每个地区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特点不尽相同,特别是农村的学校,因为经济发展缓慢,导致教学水平明显较低。想用统一教材实现对不同学生的素质培养明显是不可行的。教师要结合学校地方特色和学生的特点、水平等,研究更适合学生的课程实施方法和课程资源,这就需要对统编教材实施校本化处理。文章探讨了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之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材 校本化处理 实践
一、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的重要意义
(一)语文学科特点必然需要
和其他学科不一样,语文教材不直接地呈现出教学内容,只是呈现文章。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很多老师总是把教材和课程等同起来,语文教学成为语文教材教学,大大地降低了课程的丰富性。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目标。每篇课文均是一个独立体系,其可讲内容很多,因此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利用这篇课文可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培养他们什么能力。根据这个意义来说,每位语文老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如果没有语文教师的开发,教学内容就得不到很好的传递。
(二)学生发展需要
如今的教科书并不只有一本,且用在课堂上的这一本,其内容也分不同层次,不用全部传授给学生,很大一部分由学生自学。一本书里面需要讲授的仅是一部分,需要对此明确。这说明统编教材给教师与学校留下了选择、开发的空间,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拓展、选择的余地。这样就要求老师要以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处理教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进行学习。
(三)教师成长需要
课改专家组的组长钟启泉说,教师就是课程,教师就是学校文化,他认为理念需要转化成现实,教师是真正的操作者,也是课程实施主体,他们影响课程改革的效果,好的教师不担心教材不好;相反的,水平低的教师,即便拥有再好的教材,也会缩手缩脚、束手无策。就这点来说,教师本来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就是学生要学习的课程。一个教师要想有所作为,就一定要对教材实施校本化处理,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校本化处理应该遵守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
新的课程关注和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经验,且将它当作学生学习基础。所以学生具体学习情况是对教材实施校本化处理的主要根据。老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以此作为起点来安排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才能在生活经验之中认识、构建新的知识。不然硬生生拉着学生按照教材学习,他们不仅听不进去,时间长了,就会对语文失去兴趣。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才有助于教材的校本化处理。
(二)注意三维目标统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结合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者互相渗透,重视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可以说三维目标是一种贯穿在语文课程目标当中的理念,少了任何一个维度,都会影响人的发展。然而有的教师没有真正掌握三维目标的整合,将三维目标拆解、割裂,损坏其整体性。对语文教材实施校本化处理的空间比较自由,三维统一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之中,只有掌握方法,得到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才能使三维目标互相渗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重视学科知识系统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要刻意地追求知识的完整与系统。不刻意地追求知识的完整与系统,不代表刻意放弃知识的完整与系统。教师在对语文教材实施校本化处理的时候,应该遵守知识系统性原则,把初中三年当作一盘棋,统筹处理知识,才会避免在校本化处理的时候出现顾此失彼和随心所欲的现象。
(四)发挥教师特长
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结合不同学生和其所在阶段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切入口带动语文教学,殊途同归。语文教师要大胆地开发自己的优势资源,尽量发挥自身的特长,个性化处理教材,以不同的角度、途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甚至能够发展完善成校本课程或者特色课程。
三、校本化处理之实践探索
从具体操作来说,语文教材校本化处理即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明确教学内容,适当地调整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和个性化的加工。下面以语文版教材第二单元为例子,浅谈语文教材校本化处理。
第一,应了解学情,比如农村的中学,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且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第二,要对教材进行了解,这个单元里四篇文章都是写人的,但是有的文章的内容跟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比如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学生很难理解;另外,该单元对以后的教学有着示范的作用。
教学时,把了解人物表现手法和叙事文体特点作为单元知识重点,强调叙事文章的阅读要点:理清叙述的线索;利用具体事件来表现人物;注意细节描写和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通过这样让学生懂得如何读此类文章和如何写作此类文章。在课时安排上,以12个课时完成单元教学任务:《小巷深处》两个课时,《我的老师》两个课时,把《我的母亲》换成《音乐巨人贝多芬》,以一个课时完成。把《学会利用图书馆》换成《献给老师的歌》,引导学生关注老师,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写作文,题目是《写一个人》,规定写自己老师,叙述线索要清楚,要有几个具体事件和细节描写。如此处理让教学取得不错效果。
结束语:
语文教师应该在新标准指导之下,大胆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把课本当原点,把语文教学内容往学生生活各领域延伸,才可以实现有效的转变,也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陈联堆.初中语文教材校本化处理的思考与实践——以语文版为例[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②王婷.追寻创造的足迹——对教材校本化处理的实践探索[J].现代阅读
③沈心天.初中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的实验与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材 校本化处理 实践
一、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的重要意义
(一)语文学科特点必然需要
和其他学科不一样,语文教材不直接地呈现出教学内容,只是呈现文章。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很多老师总是把教材和课程等同起来,语文教学成为语文教材教学,大大地降低了课程的丰富性。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目标。每篇课文均是一个独立体系,其可讲内容很多,因此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利用这篇课文可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培养他们什么能力。根据这个意义来说,每位语文老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如果没有语文教师的开发,教学内容就得不到很好的传递。
(二)学生发展需要
如今的教科书并不只有一本,且用在课堂上的这一本,其内容也分不同层次,不用全部传授给学生,很大一部分由学生自学。一本书里面需要讲授的仅是一部分,需要对此明确。这说明统编教材给教师与学校留下了选择、开发的空间,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拓展、选择的余地。这样就要求老师要以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处理教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进行学习。
(三)教师成长需要
课改专家组的组长钟启泉说,教师就是课程,教师就是学校文化,他认为理念需要转化成现实,教师是真正的操作者,也是课程实施主体,他们影响课程改革的效果,好的教师不担心教材不好;相反的,水平低的教师,即便拥有再好的教材,也会缩手缩脚、束手无策。就这点来说,教师本来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就是学生要学习的课程。一个教师要想有所作为,就一定要对教材实施校本化处理,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校本化处理应该遵守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
新的课程关注和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经验,且将它当作学生学习基础。所以学生具体学习情况是对教材实施校本化处理的主要根据。老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以此作为起点来安排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才能在生活经验之中认识、构建新的知识。不然硬生生拉着学生按照教材学习,他们不仅听不进去,时间长了,就会对语文失去兴趣。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才有助于教材的校本化处理。
(二)注意三维目标统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结合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者互相渗透,重视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可以说三维目标是一种贯穿在语文课程目标当中的理念,少了任何一个维度,都会影响人的发展。然而有的教师没有真正掌握三维目标的整合,将三维目标拆解、割裂,损坏其整体性。对语文教材实施校本化处理的空间比较自由,三维统一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之中,只有掌握方法,得到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才能使三维目标互相渗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重视学科知识系统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要刻意地追求知识的完整与系统。不刻意地追求知识的完整与系统,不代表刻意放弃知识的完整与系统。教师在对语文教材实施校本化处理的时候,应该遵守知识系统性原则,把初中三年当作一盘棋,统筹处理知识,才会避免在校本化处理的时候出现顾此失彼和随心所欲的现象。
(四)发挥教师特长
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结合不同学生和其所在阶段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切入口带动语文教学,殊途同归。语文教师要大胆地开发自己的优势资源,尽量发挥自身的特长,个性化处理教材,以不同的角度、途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甚至能够发展完善成校本课程或者特色课程。
三、校本化处理之实践探索
从具体操作来说,语文教材校本化处理即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明确教学内容,适当地调整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和个性化的加工。下面以语文版教材第二单元为例子,浅谈语文教材校本化处理。
第一,应了解学情,比如农村的中学,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且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第二,要对教材进行了解,这个单元里四篇文章都是写人的,但是有的文章的内容跟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比如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学生很难理解;另外,该单元对以后的教学有着示范的作用。
教学时,把了解人物表现手法和叙事文体特点作为单元知识重点,强调叙事文章的阅读要点:理清叙述的线索;利用具体事件来表现人物;注意细节描写和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通过这样让学生懂得如何读此类文章和如何写作此类文章。在课时安排上,以12个课时完成单元教学任务:《小巷深处》两个课时,《我的老师》两个课时,把《我的母亲》换成《音乐巨人贝多芬》,以一个课时完成。把《学会利用图书馆》换成《献给老师的歌》,引导学生关注老师,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写作文,题目是《写一个人》,规定写自己老师,叙述线索要清楚,要有几个具体事件和细节描写。如此处理让教学取得不错效果。
结束语:
语文教师应该在新标准指导之下,大胆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把课本当原点,把语文教学内容往学生生活各领域延伸,才可以实现有效的转变,也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陈联堆.初中语文教材校本化处理的思考与实践——以语文版为例[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②王婷.追寻创造的足迹——对教材校本化处理的实践探索[J].现代阅读
③沈心天.初中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的实验与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