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中学德育课程以显性德育课程为主,其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价值无可否认,但是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之间产生矛盾,导致德育成效不高。隐性课程最初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提出,他认为: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独特的学校气氛,构成了潜在课程,其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布卢姆认为,隐性课程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
一、隐性课程的实质
按照权威性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隐性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作用方式的暗示性
隐性课程的资源深藏于学校文化之中,以暗示的形式传导,在暗示中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知识的等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之中,并传授给学生。
(2)形式内容的多样性
学校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从事不同的活动所受到的潜在影响不同,其参与隐性课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学生在学校内习得的隐性课程是多样的。
(3)参与过程的无意识性
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进入角色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没有人向自己发出指令,他们的进入是无意识的。
(4)影响效果的长期性、间接性
学生从学校隐性课程中通过情感融合过程习得,学生一旦习得,其影响效果是长久的、稳定的,甚至在其一生中都受着这种影响。
(5)非认知心理作用的显著性
隐性课程的效果依赖于学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在常规的课堂上学生习得之效果关键在开动脑筋,在学校隐性文化中学生习得之效果关键在情感投入。
(6)习得过程中的愉悦性
在隐性课程中,学生面对的往往是感人的情境、优美的艺术、和谐的环境、亲切的语言、善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深邃的文化。当他们无形接受所有这些给自己的教诲时,便能体验平等、尊重、主动、和谐与愉悦。
二、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在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在人的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灌输和说教,但也离不开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从物质环境到文化环境,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举止仪表到教室的装饰布置,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 陶冶学生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作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仅仅是在正规的显性课程中能完成和实现的。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境性”,任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潜在课程可以提供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思想情感,净化心灵。
3. 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行为表现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外在标志。潜在课程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起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学校中的物质环境、制度设施、师生交往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和教育意志,对学生有一种强制性的约束或规范力量,无声无息地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适应周围的环境。久而久之,这种“无意识”就被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律令和稳固的道德特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隐性课程的整合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拓宽了我们审视隐性课程的空间视野。梳理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尤其是在学校德育中的影响功能,这不仅能促进学校德育的完善与发展,也给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1. 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和陶冶学生成长,要因校制宜精心设计和建设学校的物质环境,健全学校各种规范要求,创建文明校风,构筑民主、和谐的制度环境。校容校貌要整洁优美、充满生机。学校的报栏、宣传栏、标语要安排在突出的位置,引起学生的注意。校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内化力,使生活和学习于其范围的学生无时不处在这种场力的陶冶中。
2. 从教师文化的角度:教师特别是专家型的教师,能真正指导学生过高效能的精神文明生活。现代教师具有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身份,他们以师生间交流的通道传递给学生各种信息,创设一种形象优化的共鸣效应,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专家型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模仿、学生崇拜的对象,必须充分发挥这一部分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力。
3. 从学生文化的角度: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在学生交往中,以兴趣爱好为纽带,共享经验、共同发展,形成具有感情色彩的内聚力。体现在学生文化中,就要求群体成员有某种程度服从的倾向,这种倾向对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品德养成起着潜在的导向作用,有的甚至会激发内心的道德斗争,进而强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构建既竞争又合作的氛围。正确引导学生处理相互关系,通过良好相处的情感交流,使学生进一步造就自我意识的升华。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在形成、完善和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提高道德水平的整个德育过程中具有不同于正规课程的独特作用。隐性课程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它浸透在整个校园中,形成一种浓重的精神氛围,赋予学校和教师以特有的个性魅力,从而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具有向往感和亲和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净化。
一、隐性课程的实质
按照权威性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隐性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作用方式的暗示性
隐性课程的资源深藏于学校文化之中,以暗示的形式传导,在暗示中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知识的等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之中,并传授给学生。
(2)形式内容的多样性
学校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从事不同的活动所受到的潜在影响不同,其参与隐性课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学生在学校内习得的隐性课程是多样的。
(3)参与过程的无意识性
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进入角色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没有人向自己发出指令,他们的进入是无意识的。
(4)影响效果的长期性、间接性
学生从学校隐性课程中通过情感融合过程习得,学生一旦习得,其影响效果是长久的、稳定的,甚至在其一生中都受着这种影响。
(5)非认知心理作用的显著性
隐性课程的效果依赖于学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在常规的课堂上学生习得之效果关键在开动脑筋,在学校隐性文化中学生习得之效果关键在情感投入。
(6)习得过程中的愉悦性
在隐性课程中,学生面对的往往是感人的情境、优美的艺术、和谐的环境、亲切的语言、善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深邃的文化。当他们无形接受所有这些给自己的教诲时,便能体验平等、尊重、主动、和谐与愉悦。
二、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在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在人的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灌输和说教,但也离不开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从物质环境到文化环境,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举止仪表到教室的装饰布置,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 陶冶学生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作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仅仅是在正规的显性课程中能完成和实现的。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境性”,任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潜在课程可以提供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思想情感,净化心灵。
3. 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行为表现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外在标志。潜在课程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起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学校中的物质环境、制度设施、师生交往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和教育意志,对学生有一种强制性的约束或规范力量,无声无息地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适应周围的环境。久而久之,这种“无意识”就被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律令和稳固的道德特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隐性课程的整合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拓宽了我们审视隐性课程的空间视野。梳理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尤其是在学校德育中的影响功能,这不仅能促进学校德育的完善与发展,也给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1. 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和陶冶学生成长,要因校制宜精心设计和建设学校的物质环境,健全学校各种规范要求,创建文明校风,构筑民主、和谐的制度环境。校容校貌要整洁优美、充满生机。学校的报栏、宣传栏、标语要安排在突出的位置,引起学生的注意。校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内化力,使生活和学习于其范围的学生无时不处在这种场力的陶冶中。
2. 从教师文化的角度:教师特别是专家型的教师,能真正指导学生过高效能的精神文明生活。现代教师具有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身份,他们以师生间交流的通道传递给学生各种信息,创设一种形象优化的共鸣效应,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专家型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模仿、学生崇拜的对象,必须充分发挥这一部分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力。
3. 从学生文化的角度: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在学生交往中,以兴趣爱好为纽带,共享经验、共同发展,形成具有感情色彩的内聚力。体现在学生文化中,就要求群体成员有某种程度服从的倾向,这种倾向对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品德养成起着潜在的导向作用,有的甚至会激发内心的道德斗争,进而强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构建既竞争又合作的氛围。正确引导学生处理相互关系,通过良好相处的情感交流,使学生进一步造就自我意识的升华。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在形成、完善和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提高道德水平的整个德育过程中具有不同于正规课程的独特作用。隐性课程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它浸透在整个校园中,形成一种浓重的精神氛围,赋予学校和教师以特有的个性魅力,从而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具有向往感和亲和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