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均50元的早餐
“先生小姐,早上好,欢迎试一试我们的早餐!”2012年初冬的街头,身穿洋快餐工作服的推销员走在了商务区的街头。在移动电视的广告里,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们抬头看点餐牌、静候排队、购买食物,而在屏幕外面,人们坐着公车、地铁,——那是洋快餐店所设想的“早上七点档”:尽管不容易实现。
快餐连锁巨头肯德基、麦当劳等早在几年前就推出了早餐,最初是单一的汉堡,为了吸引顾客甚至推出过一杯咖啡一个汉堡定价5元的低价。
随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这些洋快餐很快跳出了旧有的格局,推出了符合中国人口味的多种改良式早餐,涵盖了豆浆、油条、粥等传统早餐食品。在一些城市,拥有肯德基等品牌的百胜餐饮集团推出的专有品牌快餐店一片惹人食欲的橙色调,甚至选用了一个中国味十足的名字“东方既白”,这出自苏东坡的名作《赤壁赋》。
在过去的年月里,洋快餐在中国稳步发展,已经慢慢融入到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和文化中。从2006年至2011年,洋快餐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9%,市场价值达到751亿,占快餐总量的11.8%。它们已经成为了部分市民早餐菜单上的优先选择项。
相对于肯德基、麦当劳的“先下手为强”,其余快餐连锁企业也嗅到了早餐市场巨大的潜力,众多品牌纷纷步其后尘,进军早餐行业。真正重新点燃最近的早餐争霸战争的,是高端品牌星巴克和必胜客。星巴克新近推出了法式可颂(15元/份)、巧克力丹麦酥(15元/份)、全麦火腿芝士三明治(20元/份)和意式香肠芝士夹饼(20元/份)。但据了解,尽管这四款早点也不是同时都能享半价优惠(指定的早点才有半价),但依然不乏消费者,星巴克为此打出了“不是在星巴克吃早餐,就是在去星巴克吃早餐的路上”的口号,这份早餐菜单的价格是普通价格的4到8倍,可以说是针对高收入者的特供:人均消费达到了50元左右。
为了证实星巴克早餐是否火爆,记者专程选择在周末的早晨走进了位于广州建设六马路的星巴克咖啡店,发现来用餐者多为年轻人,也偶有老人,记者了解到,他们大都只为尝鲜体验,更多或为等待旁边酒店的广九直通快巴。相反,咖啡馆里更多的是外国人,但他们的点餐焦点非新推出的早餐产品。
记者从该店价目表上看到,店内最低价的一杯咖啡是17元,一份丹麦酥半价是7.5元,这也是店里最便宜的早餐了,合计24.5元。
必胜客的早餐价格略低,介乎高高在上的星巴克与平民共享的肯德基、麦当劳之间,记者在散发的传单中看到,大约在15~30元之间。
洋快餐的优势难以抗衡
离开这些纷纷扰扰的声音,洋快餐各大品牌纷纷盯住中国人餐桌的背后的道理很简单:钱。
早餐事业的扩张注定是建立在一个稳赚的前提上:在英国快速消费品信息咨询公司英敏特的一项调查里,中国的洋快餐店总数量从2006年的36037家增长到2011年的48477家,2012年的调查尚未出炉,但预计已突破50000家,有44%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他们将来会在快餐上面消费更多,快餐市场大有潜力。而更为诱人的是,早餐市场仍然是洋快餐店有待开拓的领域:只有21%的中国城市消费者在快餐店吃早餐(早上4点至10点),而有75%的消费者在快餐店吃午餐。
毕竟,在卫生条件方面,洋快餐店有中式快餐店难以抗衡的优势。在英敏特公司的调查里,18%的中国消费者认为洋快餐店的卫生条件优于中式快餐店,相比仅1%消费者认为中式快餐店的卫生条件较好。并且,在就餐环境方面,14%的中国消费者认为洋快餐店更胜中式快餐店,相比仅1%消费者认为中式快餐店的环境更好。
过去一年中,在中式快餐店吃早餐的消费者占86%,而在洋快餐店吃早餐的仅占68%。这背后无疑潜藏着这样的可能:洋快餐店可以通过加入本地风味餐点,缩小差距。穷则变,变则通,一如肯德基那句经典广告语:“我们为中国而改变。”
中式传统快餐主要包括面食、米饭(粥)、豆浆,这些食品因为成本低廉,品种丰富和多年的“感情”,致使它们深受消费者喜爱,但西式面点往往倍受冷落,在传统的消费观念里,这些洋快餐不利健康。更多消费者希望在洋快餐的菜单上面增加本地风味的餐点,洋快餐的厨房和厅堂看上去要干净不少:它们要赚钱只需作出些许改变,例如在早餐时段增加包子和豆浆,以迎接陆陆续续到来的人流。
细分中国早餐市场
当洋快餐在中国攻城略地的时候,中国的快餐店依然没有推出过任何具有说服力的中式西餐,有的只是加州牛肉面馆一类不伦不类的杂交饮食店。尽管它们推出的产品并不太贵,口味和营养也经过科学论证,但与一路之隔的洋快餐店相比经营上还是有差距。更何况,中式早餐和西式早餐对于人们的吸引力正在慢慢发生改变,青睐西式早餐的人越来越多。
近些年里,大饼、油条、豆浆等传统早餐店难免有些家道中落,这和租金、工资等客观因素不无关系,物价上涨更是主因。“以前花两块钱能吃一碗面,现在花四块钱也不见得吃得比以前好。”一位妈妈对记者说,更多时候,她让孩子在家吃早餐,或者给他十块钱,让他去买一份肯德基早餐,“我不想让她吃面条或者油条煎饼,怕地沟油,这难以令人安心。”
对于国人而言,早餐的需求仅限于填饱肚子,而洋早餐的“旋风”来袭,还带来了西方特有的饮食文化概念。年轻一代的口味早就发生了变化,在城市成长的80后一代,早就习惯了一块蛋糕或面包配上一盒牛奶,让人念念不忘的包子、油条,搭配上一碗豆浆或者稀饭的回忆,似乎只属于他们的父辈。而某种难以说清的心态,让部分人觉得早餐喝咖啡比喝豆浆要“洋气”、“有范儿”,这种心态在几年前相声演员郭德纲和海派清口表演者周立波的争论里,似乎可以窥见一斑。
可以说,洋早餐细分中国早餐市场。星巴克公关人员曾经断言,中国早餐市场很大,需要不同消费选择以配合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他们的战略已经锁定住了精英阶层:例如在2012年11月5日之前,一度只需顾客下载带有“早安闹钟”功能的星巴克中国APP,在起床后60分钟内赶到星巴克门店,就可在正价购买任意手工调制饮料的同时,享受半价购买本周精选早餐食品的优惠。
这是星巴克首次在中国推出适用于iPhone和Android系统的手机应用程序,在无形之中已经宣告着自己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消费群体。
“先生小姐,早上好,欢迎试一试我们的早餐!”2012年初冬的街头,身穿洋快餐工作服的推销员走在了商务区的街头。在移动电视的广告里,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们抬头看点餐牌、静候排队、购买食物,而在屏幕外面,人们坐着公车、地铁,——那是洋快餐店所设想的“早上七点档”:尽管不容易实现。
快餐连锁巨头肯德基、麦当劳等早在几年前就推出了早餐,最初是单一的汉堡,为了吸引顾客甚至推出过一杯咖啡一个汉堡定价5元的低价。
随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这些洋快餐很快跳出了旧有的格局,推出了符合中国人口味的多种改良式早餐,涵盖了豆浆、油条、粥等传统早餐食品。在一些城市,拥有肯德基等品牌的百胜餐饮集团推出的专有品牌快餐店一片惹人食欲的橙色调,甚至选用了一个中国味十足的名字“东方既白”,这出自苏东坡的名作《赤壁赋》。
在过去的年月里,洋快餐在中国稳步发展,已经慢慢融入到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和文化中。从2006年至2011年,洋快餐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9%,市场价值达到751亿,占快餐总量的11.8%。它们已经成为了部分市民早餐菜单上的优先选择项。
相对于肯德基、麦当劳的“先下手为强”,其余快餐连锁企业也嗅到了早餐市场巨大的潜力,众多品牌纷纷步其后尘,进军早餐行业。真正重新点燃最近的早餐争霸战争的,是高端品牌星巴克和必胜客。星巴克新近推出了法式可颂(15元/份)、巧克力丹麦酥(15元/份)、全麦火腿芝士三明治(20元/份)和意式香肠芝士夹饼(20元/份)。但据了解,尽管这四款早点也不是同时都能享半价优惠(指定的早点才有半价),但依然不乏消费者,星巴克为此打出了“不是在星巴克吃早餐,就是在去星巴克吃早餐的路上”的口号,这份早餐菜单的价格是普通价格的4到8倍,可以说是针对高收入者的特供:人均消费达到了50元左右。
为了证实星巴克早餐是否火爆,记者专程选择在周末的早晨走进了位于广州建设六马路的星巴克咖啡店,发现来用餐者多为年轻人,也偶有老人,记者了解到,他们大都只为尝鲜体验,更多或为等待旁边酒店的广九直通快巴。相反,咖啡馆里更多的是外国人,但他们的点餐焦点非新推出的早餐产品。
记者从该店价目表上看到,店内最低价的一杯咖啡是17元,一份丹麦酥半价是7.5元,这也是店里最便宜的早餐了,合计24.5元。
必胜客的早餐价格略低,介乎高高在上的星巴克与平民共享的肯德基、麦当劳之间,记者在散发的传单中看到,大约在15~30元之间。
洋快餐的优势难以抗衡
离开这些纷纷扰扰的声音,洋快餐各大品牌纷纷盯住中国人餐桌的背后的道理很简单:钱。
早餐事业的扩张注定是建立在一个稳赚的前提上:在英国快速消费品信息咨询公司英敏特的一项调查里,中国的洋快餐店总数量从2006年的36037家增长到2011年的48477家,2012年的调查尚未出炉,但预计已突破50000家,有44%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他们将来会在快餐上面消费更多,快餐市场大有潜力。而更为诱人的是,早餐市场仍然是洋快餐店有待开拓的领域:只有21%的中国城市消费者在快餐店吃早餐(早上4点至10点),而有75%的消费者在快餐店吃午餐。
毕竟,在卫生条件方面,洋快餐店有中式快餐店难以抗衡的优势。在英敏特公司的调查里,18%的中国消费者认为洋快餐店的卫生条件优于中式快餐店,相比仅1%消费者认为中式快餐店的卫生条件较好。并且,在就餐环境方面,14%的中国消费者认为洋快餐店更胜中式快餐店,相比仅1%消费者认为中式快餐店的环境更好。
过去一年中,在中式快餐店吃早餐的消费者占86%,而在洋快餐店吃早餐的仅占68%。这背后无疑潜藏着这样的可能:洋快餐店可以通过加入本地风味餐点,缩小差距。穷则变,变则通,一如肯德基那句经典广告语:“我们为中国而改变。”
中式传统快餐主要包括面食、米饭(粥)、豆浆,这些食品因为成本低廉,品种丰富和多年的“感情”,致使它们深受消费者喜爱,但西式面点往往倍受冷落,在传统的消费观念里,这些洋快餐不利健康。更多消费者希望在洋快餐的菜单上面增加本地风味的餐点,洋快餐的厨房和厅堂看上去要干净不少:它们要赚钱只需作出些许改变,例如在早餐时段增加包子和豆浆,以迎接陆陆续续到来的人流。
细分中国早餐市场
当洋快餐在中国攻城略地的时候,中国的快餐店依然没有推出过任何具有说服力的中式西餐,有的只是加州牛肉面馆一类不伦不类的杂交饮食店。尽管它们推出的产品并不太贵,口味和营养也经过科学论证,但与一路之隔的洋快餐店相比经营上还是有差距。更何况,中式早餐和西式早餐对于人们的吸引力正在慢慢发生改变,青睐西式早餐的人越来越多。
近些年里,大饼、油条、豆浆等传统早餐店难免有些家道中落,这和租金、工资等客观因素不无关系,物价上涨更是主因。“以前花两块钱能吃一碗面,现在花四块钱也不见得吃得比以前好。”一位妈妈对记者说,更多时候,她让孩子在家吃早餐,或者给他十块钱,让他去买一份肯德基早餐,“我不想让她吃面条或者油条煎饼,怕地沟油,这难以令人安心。”
对于国人而言,早餐的需求仅限于填饱肚子,而洋早餐的“旋风”来袭,还带来了西方特有的饮食文化概念。年轻一代的口味早就发生了变化,在城市成长的80后一代,早就习惯了一块蛋糕或面包配上一盒牛奶,让人念念不忘的包子、油条,搭配上一碗豆浆或者稀饭的回忆,似乎只属于他们的父辈。而某种难以说清的心态,让部分人觉得早餐喝咖啡比喝豆浆要“洋气”、“有范儿”,这种心态在几年前相声演员郭德纲和海派清口表演者周立波的争论里,似乎可以窥见一斑。
可以说,洋早餐细分中国早餐市场。星巴克公关人员曾经断言,中国早餐市场很大,需要不同消费选择以配合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他们的战略已经锁定住了精英阶层:例如在2012年11月5日之前,一度只需顾客下载带有“早安闹钟”功能的星巴克中国APP,在起床后60分钟内赶到星巴克门店,就可在正价购买任意手工调制饮料的同时,享受半价购买本周精选早餐食品的优惠。
这是星巴克首次在中国推出适用于iPhone和Android系统的手机应用程序,在无形之中已经宣告着自己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