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憧憬是为自己,记录是为别人。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文字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曾经的拥有和失落,找到自己不曾有的天真和幻灭。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文字的使命。
我不知道孔德信在记录他的人生时,是不是有着一点使命感。但是我知道,他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人,尽管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承认。
我们看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含笑的忧伤。他的文字清心寡欲,像高山上的僧侣,目光穿透一切,却不见一丝索求。我想,这是否与他承袭老祖宗孔夫子的精神有关。反正,他的文字,不是教你反抗,不是教你仇恨,不是让你贪婪地追求一切,不是让你在孤独的自我里自怨自艾。他的文字,就像一曲舒缓的钢琴,从指尖向人们娓娓道来——
“没有推开的窗,就像人性里不敢见阳光的那部分若非勇气和坚韧,这扇窗恐难以再被推开——雾霾迟早要散去,面对自然,推不开的窗子,待以时日总能开;而面对自私人性的窗,何时能推开?”——《窗》
“走,去夜市上看看。可是,看什么呢?我们并不需要什么高档的商品,生活给予我们的已经太多,只要两只手还牵着, 走在夜市上也如同步行在天堂。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年来的自己:为一条漂亮围巾而欢乐,为一双手套而舒心,为一个抱枕而欣喜,也为一盏壁灯而温暖。”——《夜市》
“月亮走,我也走。一直以来,月就被赋予特殊的意义。特别是中秋月,象征着团圆、和美,许多家庭因此得以享受团圆的天伦之乐。可惜,不是每一户人家都能因为月亮而圆、而美、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的《水调歌头》,很多人不时会背上一背。 当然, 也有人会唱, 而且能唱出婉转空灵, 有时候还能 ‘像一根细线把你的心脏勒得很紧,感觉到疼痛’。都知道说的是王菲。”——《月圆》
“其实,《小时代》和先前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一样,说的都是青年人的故事,只不过主角所处的年代不同。比较而言,《小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不仅让人认识了繁华都市、灯红酒绿下的年轻人,更让人认识了现在所处的时代。
应当允许每个人有不同的活法。在这个意义上,虽然《小时代》让人眼花缭乱,不忍卒读,但是,不妨将《小时代》看做是小众时代的音与画。只有不同种类、不同表达的音与画叠加起来,才能汇聚成大时代的旋律。”——《大时代,小时代》
……
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心坐下来写些文字,记录下社会和个人心情的人已经很少了。自媒体把人们的文字欲望,统统赶到骂街似的阴沟里。报章上的评论文字,流于口水,疏于气质,惰于思想。只有还在精神世界里秉持着纯粹人性的人,才有可能在喧嚣的舆论里,驾着自己的一叶扁舟,做宁静的鱼鹰:不是为了充饥而捕捉,不是为了炫耀而发现。它就是一种本能。就像孔德信一样,本能地写,本能地编,脖子上扎了一条拒绝的绳索。
孔德信的评论性散文,往往把现实世界的复杂影像,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纷繁的新闻素材, 用个人的心灵试剂进行中和, 然后形成独特的孔氏视角。
他的文章,之所以轻灵,就在于他撇开了沉重的道德说教和流俗的论辩。与其说他的文字是他与世界的对话,毋宁说他的文字是他用心灵与同龄人交流。
孔德信的文字算不上十足的散文,也离鲁迅似的刻板杂文相去甚远。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它与当下八股味的时评文章画上等号。他的文章还是一种形意的散文。拿现实中的故事和新闻事实做铺垫,亦叙亦议亦抒情。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对世界的对社会的对人性的观察,举重若轻地表达出来。看他的东西,不累,不烦,不腻味。真的,如饮茶。
“有时候,习惯是难以改变的。尤其是当我们已经爱上对方的时候,无论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无法阻挡这份依赖和情谊。”
孔德信的这段文字,我相信不仅仅是写给地铁的。地铁只是我们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不存在爱情的元素。他是对生活的感悟。他告诉我们,一旦我们在人生中有了情感寄托,就不必在意所有的阻拦。这是因为,情感是超乎所有价值的人生体验。享有情感,乃至放纵情感,即便不是善,但也绝不是恶。
孔也谈到了生命。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威胁,孔虽然从李开复等人身上体会到真谛的一部分,但也仅仅是一部分。只有在生命的漩涡里挣扎的人,才会知道生命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生命的救生衣有限,能不能抛给你,不在于你求救的手有多高,而是上帝有没有站在你够得着的地方。因此,你落水的位置,就是你生命的界限。任何关于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只是一个戏剧而已。作为正在与生命的威胁近在咫尺的人,何时落幕,看你担任什么角色。“只有这样,探寻生命才有意义。”
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是《被偷走的那些年》。喜欢开头的那段话:9月,天高云淡,连时间也变得通透起来,似乎很容易就能望见过往的日子。孔以自己喜欢的两部电影为感触点,抒发人生如白马过隙。这倒是勾起我的回忆。我们被偷走的何止是青春,我们被偷走的还有青春的记忆啊!
我看到了他写父亲节的一篇,写得真好。在这篇《父亲过节》中,他写道:“如果时间真能在父亲身上慢下来,也许,父亲渐弯的腰、渐白的发,和那趟迟开的列车一样,继续能让我们更快更远地看清这个世界,让不停追赶世界的我们,平添出几分静气。回到现实,岁月毕竟是岁月,它不会因为美好的期待而变得缓慢或者静止。所以,我们做不到让父亲的时间‘慢一点’。唯一能做的,是让自己的祝福,来得‘快一点’。”
没有做过父亲的男人,是写不好父亲的。他期望父亲“慢一点”佝腰、雪发,是有着强烈的愧疚的。可孔德信并没有在父亲般的心绪中稀释自己的青春冲动。他说: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还有什么永垂不朽呢,错过的你都不会再有。如果 80 后是“疯狂”的,那我们就一起“疯疯”吧。
时间真是一把杀野兽的钝刀。
与善同行,一生平安。
作者简介:
记者、编辑。笔(艺)名:孔明、一孔。
1977年生于湖北荆门,孔子第七十七代孙。18岁开始在南京求学、生活至今。1999年进入人民日报旗下媒体工作,现供职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南时报。曾多次获省市新闻奖,并获颁上海世博会荣誉纪念证书和奖章。受到当代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丁芒,法国华裔油画大师严培明,中国作曲家、指挥家谭盾,江苏收藏家协会、南京沉香研究会长施正东,台湾茶艺大师范增平等文艺界名家的指导和帮助。
先后在江苏、福建、江西、云南、湖北、湖南、安徽、四川等地学习茶文化和评茶知识,曾跟随首批国家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承人刘锋学习制茶。多年来致力于儒学、佛学、法学、书画、沉香、古琴、玉石鉴定等方面的研习。
书画创作受到中国书协、美协多位艺术家的关心和培养。师从我国著名山水画家、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章志远,入选《中华当代苏台书画家人物志》。
孔德信的画作在潜移默化中沿袭的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径。“以简为贵,以淡为宗”是中国文人画的美学宗旨。观孔德信的画,模糊郁葱间,或闻林间水潺潺、或闻猿啼虎啸,鱼翔鸟飞处,疑入桃源仙境,其笔墨看似钝涩拙滞,却别有一番跌宕之势。孔德信的山水画,与他多方面的修为密不可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却尘浊,自然丘壑内造,信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也。
我不知道孔德信在记录他的人生时,是不是有着一点使命感。但是我知道,他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人,尽管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承认。
我们看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含笑的忧伤。他的文字清心寡欲,像高山上的僧侣,目光穿透一切,却不见一丝索求。我想,这是否与他承袭老祖宗孔夫子的精神有关。反正,他的文字,不是教你反抗,不是教你仇恨,不是让你贪婪地追求一切,不是让你在孤独的自我里自怨自艾。他的文字,就像一曲舒缓的钢琴,从指尖向人们娓娓道来——
“没有推开的窗,就像人性里不敢见阳光的那部分若非勇气和坚韧,这扇窗恐难以再被推开——雾霾迟早要散去,面对自然,推不开的窗子,待以时日总能开;而面对自私人性的窗,何时能推开?”——《窗》
“走,去夜市上看看。可是,看什么呢?我们并不需要什么高档的商品,生活给予我们的已经太多,只要两只手还牵着, 走在夜市上也如同步行在天堂。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年来的自己:为一条漂亮围巾而欢乐,为一双手套而舒心,为一个抱枕而欣喜,也为一盏壁灯而温暖。”——《夜市》
“月亮走,我也走。一直以来,月就被赋予特殊的意义。特别是中秋月,象征着团圆、和美,许多家庭因此得以享受团圆的天伦之乐。可惜,不是每一户人家都能因为月亮而圆、而美、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的《水调歌头》,很多人不时会背上一背。 当然, 也有人会唱, 而且能唱出婉转空灵, 有时候还能 ‘像一根细线把你的心脏勒得很紧,感觉到疼痛’。都知道说的是王菲。”——《月圆》
“其实,《小时代》和先前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一样,说的都是青年人的故事,只不过主角所处的年代不同。比较而言,《小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不仅让人认识了繁华都市、灯红酒绿下的年轻人,更让人认识了现在所处的时代。
应当允许每个人有不同的活法。在这个意义上,虽然《小时代》让人眼花缭乱,不忍卒读,但是,不妨将《小时代》看做是小众时代的音与画。只有不同种类、不同表达的音与画叠加起来,才能汇聚成大时代的旋律。”——《大时代,小时代》
……
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心坐下来写些文字,记录下社会和个人心情的人已经很少了。自媒体把人们的文字欲望,统统赶到骂街似的阴沟里。报章上的评论文字,流于口水,疏于气质,惰于思想。只有还在精神世界里秉持着纯粹人性的人,才有可能在喧嚣的舆论里,驾着自己的一叶扁舟,做宁静的鱼鹰:不是为了充饥而捕捉,不是为了炫耀而发现。它就是一种本能。就像孔德信一样,本能地写,本能地编,脖子上扎了一条拒绝的绳索。
孔德信的评论性散文,往往把现实世界的复杂影像,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纷繁的新闻素材, 用个人的心灵试剂进行中和, 然后形成独特的孔氏视角。
他的文章,之所以轻灵,就在于他撇开了沉重的道德说教和流俗的论辩。与其说他的文字是他与世界的对话,毋宁说他的文字是他用心灵与同龄人交流。
孔德信的文字算不上十足的散文,也离鲁迅似的刻板杂文相去甚远。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它与当下八股味的时评文章画上等号。他的文章还是一种形意的散文。拿现实中的故事和新闻事实做铺垫,亦叙亦议亦抒情。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对世界的对社会的对人性的观察,举重若轻地表达出来。看他的东西,不累,不烦,不腻味。真的,如饮茶。
“有时候,习惯是难以改变的。尤其是当我们已经爱上对方的时候,无论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无法阻挡这份依赖和情谊。”
孔德信的这段文字,我相信不仅仅是写给地铁的。地铁只是我们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不存在爱情的元素。他是对生活的感悟。他告诉我们,一旦我们在人生中有了情感寄托,就不必在意所有的阻拦。这是因为,情感是超乎所有价值的人生体验。享有情感,乃至放纵情感,即便不是善,但也绝不是恶。
孔也谈到了生命。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威胁,孔虽然从李开复等人身上体会到真谛的一部分,但也仅仅是一部分。只有在生命的漩涡里挣扎的人,才会知道生命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生命的救生衣有限,能不能抛给你,不在于你求救的手有多高,而是上帝有没有站在你够得着的地方。因此,你落水的位置,就是你生命的界限。任何关于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只是一个戏剧而已。作为正在与生命的威胁近在咫尺的人,何时落幕,看你担任什么角色。“只有这样,探寻生命才有意义。”
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是《被偷走的那些年》。喜欢开头的那段话:9月,天高云淡,连时间也变得通透起来,似乎很容易就能望见过往的日子。孔以自己喜欢的两部电影为感触点,抒发人生如白马过隙。这倒是勾起我的回忆。我们被偷走的何止是青春,我们被偷走的还有青春的记忆啊!
我看到了他写父亲节的一篇,写得真好。在这篇《父亲过节》中,他写道:“如果时间真能在父亲身上慢下来,也许,父亲渐弯的腰、渐白的发,和那趟迟开的列车一样,继续能让我们更快更远地看清这个世界,让不停追赶世界的我们,平添出几分静气。回到现实,岁月毕竟是岁月,它不会因为美好的期待而变得缓慢或者静止。所以,我们做不到让父亲的时间‘慢一点’。唯一能做的,是让自己的祝福,来得‘快一点’。”
没有做过父亲的男人,是写不好父亲的。他期望父亲“慢一点”佝腰、雪发,是有着强烈的愧疚的。可孔德信并没有在父亲般的心绪中稀释自己的青春冲动。他说: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还有什么永垂不朽呢,错过的你都不会再有。如果 80 后是“疯狂”的,那我们就一起“疯疯”吧。
时间真是一把杀野兽的钝刀。
与善同行,一生平安。
作者简介:
记者、编辑。笔(艺)名:孔明、一孔。
1977年生于湖北荆门,孔子第七十七代孙。18岁开始在南京求学、生活至今。1999年进入人民日报旗下媒体工作,现供职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南时报。曾多次获省市新闻奖,并获颁上海世博会荣誉纪念证书和奖章。受到当代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丁芒,法国华裔油画大师严培明,中国作曲家、指挥家谭盾,江苏收藏家协会、南京沉香研究会长施正东,台湾茶艺大师范增平等文艺界名家的指导和帮助。
先后在江苏、福建、江西、云南、湖北、湖南、安徽、四川等地学习茶文化和评茶知识,曾跟随首批国家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承人刘锋学习制茶。多年来致力于儒学、佛学、法学、书画、沉香、古琴、玉石鉴定等方面的研习。
书画创作受到中国书协、美协多位艺术家的关心和培养。师从我国著名山水画家、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章志远,入选《中华当代苏台书画家人物志》。
孔德信的画作在潜移默化中沿袭的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径。“以简为贵,以淡为宗”是中国文人画的美学宗旨。观孔德信的画,模糊郁葱间,或闻林间水潺潺、或闻猿啼虎啸,鱼翔鸟飞处,疑入桃源仙境,其笔墨看似钝涩拙滞,却别有一番跌宕之势。孔德信的山水画,与他多方面的修为密不可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却尘浊,自然丘壑内造,信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