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宋朝边境地区两属地上生活的两属户,同时向宋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纳税服役。本文以河北雄州两属地为例,梗概地介绍了宋雄州两属地的成因及政权组织、防务、治理等方面的种种特殊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辽双方微妙关系。
【出 处】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宋朝边境地区两属地上生活的两属户,同时向宋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纳税服役。本文以河北雄州两属地为例,梗概地介绍了宋雄州两属地的成因及政权组织、防务、治理等方面的种种特殊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辽双方微妙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讨论了语言在思维中发挥作用的机制问题。认为,思维的媒介是“视觉意象”,语言本身不是思维的直接媒介。但语词能够引起相应的语义表象,语言通过语义表豪的媒介作用,还是参加了思维的全过程。语词是语义表象符号和抽象形式,语言的存在是人类思维高效进行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文章从朱熹、黑格尔理范畴的本体性、理范畴的伦理属性、理范畴的体系特征等重要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理范畴本体性方面,两者虽同将理范畴作为本体,但涵义有所不同,将理范畴作为本体的途径亦不相同。在理范畴的伦理属性方面,两个哲学家在这方面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比较鲜明地代表了中西哲学某些伦理特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哲学的鼻祖.但其风格却迥然相辟。在政体模式中,柏拉图追求在哲学王最高统治下取消法律,城邦中公民等级森严的政体模式,而亚里士多德则力荐在中产阶级统治下以法治国,城邦中公民和谐的政体模式,致使两种政体表现出“划一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而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两者哲学方法论的迥然不同。
民族凝聚力的研究日益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对民族凝聚力作了界定,指出只有不断进步的民族才能姑终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后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变化作了历史的考察与理论的分析:在鸦片战争前,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谙方面多处于进步状态,因而民族凝聚力姑终很强;
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诞生于明朝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之始,代表小生产者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向左发展了王守仁的学说,体现出反对封建礼教的人文主义和民主倾向。它以“自然人性论”反对“天理人欲说”;以“百姓日用即道”反对“圣人之道”;以“大人造命论”反对“天地万物一体论”;以“保身爱人说”反对“君为臣纲”说。泰州学派的人文主义倾向同明代后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兴起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密切相关,与以往历次大迁徙相比,具有规模大、距离远,范围广及形式多样等特点。笔者认为这场大迁徙始于15世纪末西班牙移民前往美洲定居,止于20世纪20年代各主要移民接纳国制订和实行限制移民政策,导致自由移民人数剧减为止,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由于对维新运动和维新派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目前史学界对维新运动的一些分期法都不尽合理。笔者认为,除政治改革以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革,也是维新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赞成或倾向维新运动全面近代化纲领,并积极参与维新运动的人,尽管不在康梁圈子之内,
龚鼎孳为明末清初三大诗人之一,仕于明末,明亡后又仕于清,是《贰臣传》的人物。但龚鼎孳在明亡之际又曾投降李自成,为直指使,更受人指点诟病,因是他的诗也不为人所重视。本文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对其生平作为和诗的特点重新试作考察,作了一番分析探讨,以为研究中国清代文学史者知人论世之助。
冯道乃五代政坛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身处风云变幻、朝政更迭的时代,历仕后唐、后梁、后汉、后周四朝而不败,被时人敬奉为“真士大夫也”。关于冯道,历代文人史家褒贬不一,其争论症结则围绕“忠节”二字。本文拟就其忠节观、功业、处境和抱负三方面对冯道这一历史犬物进行较全面的探讨。
本文从法语和汉字的音节结构上,探讨了押韵的难易,认为法语押韵难,汉字押韵易。所以,原诗作者在法语上已经克服了比汉字更大的困难,中译者只有亦步亦趋的义务,而无懈怠偷懒的理由。尊重原韵,前提是尊重原诗的建行及原诗的韵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