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帮助我们洞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读完了一本书后,我们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体会,会针对其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感想、感受,或反省、思考、议论、评价等等,这就是读后感。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一、“读”原文,抓重点
读后感是读了书后的感受,因此,必须在读书上下工夫。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读后感写得好不好,关键还是看“读”得怎样。所以,写读后感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阅读原文,力求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语言文字表达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读懂字词来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理解全文的难点、疑点,掌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还可以把文章的内容和社会、历史、个人的实际联系起来,边读边想。这样,读书的感受才会丰富和具体,才能为写好读后感做足准备。
读后感的形式、思路和内容都特别灵活,可以围绕一个主题,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展开。“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那怎么读呢?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能放过;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加以对照、比较,同时要在原作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等,以便再次复习和巩固。
二、摆好位,侧重“感”
读懂了原文,并不是一定就能写好读后感,将“读”和“感”在读后感之中两分天下,是不对的。前边的“读”是写文章的内容简介,后边的“感”才是重点。写好读后感应注意,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开头,应概括介绍“读”的内容或对自己有深刻启示的语句,从而引发自己“感”的内容;又要有“感”的内容,结合实际,要和“读”的内容紧密联系,写具体做到“读”“感”相连,有略有详、有感而发。譬如写《钓鱼的启示》的读后感,课文写了“我”在34年前的一个傍晚,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为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历程中深深体会到“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我就课文的“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并让学生结合实际写出对这句话的体会。由此看来,“感”是由“读”而生,自然就是读后感了。
三、抓住点,联实际
“感”要结合实际。有的学生读文章后会有很多感受,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定要结合实际去“感”。写读后感是不能面面俱到,这样会造成文章内容杂乱、中心不明确;应该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入写下去,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使人读起来亲切舒服。结合实际,可以是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是联系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总之,一定要真正结合实际而“感”。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联系思想实际,即读了文章明白了什么,知道了应该怎样做……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感悟也比较深刻,接下来就要让学生明白读后感重点是“感”。那么“感”是什么?“感”就是在读了文章后产生的感想,是对现实生活的某些问题的思考。因此,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联系实际生活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现象纵横拓展进行评论。
四、“三要素”,要结合
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要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互相结合。读后感是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但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总全文,升感想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呼应“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
总之,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首先要指导他们用心地“读”,理解地“读”,有情感地“读”;其次,要指导找准“感点”,也就是自己读了以后真正有感触的地方;再次,要注意指导写读后感的大致结构。当然,在指导写读后感时,也必须强化作文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既能由“感”有获,又能由“读”有得。
(责编 张亚莎)
一、“读”原文,抓重点
读后感是读了书后的感受,因此,必须在读书上下工夫。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读后感写得好不好,关键还是看“读”得怎样。所以,写读后感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阅读原文,力求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语言文字表达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读懂字词来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理解全文的难点、疑点,掌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还可以把文章的内容和社会、历史、个人的实际联系起来,边读边想。这样,读书的感受才会丰富和具体,才能为写好读后感做足准备。
读后感的形式、思路和内容都特别灵活,可以围绕一个主题,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展开。“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那怎么读呢?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能放过;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加以对照、比较,同时要在原作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等,以便再次复习和巩固。
二、摆好位,侧重“感”
读懂了原文,并不是一定就能写好读后感,将“读”和“感”在读后感之中两分天下,是不对的。前边的“读”是写文章的内容简介,后边的“感”才是重点。写好读后感应注意,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开头,应概括介绍“读”的内容或对自己有深刻启示的语句,从而引发自己“感”的内容;又要有“感”的内容,结合实际,要和“读”的内容紧密联系,写具体做到“读”“感”相连,有略有详、有感而发。譬如写《钓鱼的启示》的读后感,课文写了“我”在34年前的一个傍晚,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为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历程中深深体会到“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我就课文的“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并让学生结合实际写出对这句话的体会。由此看来,“感”是由“读”而生,自然就是读后感了。
三、抓住点,联实际
“感”要结合实际。有的学生读文章后会有很多感受,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定要结合实际去“感”。写读后感是不能面面俱到,这样会造成文章内容杂乱、中心不明确;应该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入写下去,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使人读起来亲切舒服。结合实际,可以是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是联系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总之,一定要真正结合实际而“感”。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联系思想实际,即读了文章明白了什么,知道了应该怎样做……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感悟也比较深刻,接下来就要让学生明白读后感重点是“感”。那么“感”是什么?“感”就是在读了文章后产生的感想,是对现实生活的某些问题的思考。因此,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联系实际生活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现象纵横拓展进行评论。
四、“三要素”,要结合
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要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互相结合。读后感是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但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总全文,升感想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呼应“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
总之,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首先要指导他们用心地“读”,理解地“读”,有情感地“读”;其次,要指导找准“感点”,也就是自己读了以后真正有感触的地方;再次,要注意指导写读后感的大致结构。当然,在指导写读后感时,也必须强化作文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既能由“感”有获,又能由“读”有得。
(责编 张亚莎)